一、脊髓損傷(SCI)定義
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脊髓結構和功能損害,造成損傷平面以下脊髓神經功能(運動、感覺、括約肌及植物神經功能)的障礙。
二、臨床表現
1、四肢癱:指頸段脊髓受損,不包括臂叢或椎管外的周圍神經損傷。表現為四肢和軀幹不同程度癱瘓、二便障礙。
2、截癱:指脊髓胸段、腰段或骶段椎管內損傷。上肢功能正常,而損傷節段不同,軀幹及下肢不同程度癱瘓,二便障礙。
三、常見併發症:
1、壓瘡:關鍵是預防,採取措施:
1、定時變換體位、一般臥位每2小時翻身1次;
2、減輕骨突出部位受壓,尤其是在坐位時特別注意臀部的減壓;
3、選擇良好的坐墊和床墊;
4、改善全身的營養狀況;
5、注意面板的護理,保持面板衛生;
6、向患者及家屬進行預防壓瘡的教育。
7、過度肥胖者要減肥、控制體重;
8、區域性保溫、按摩;
最易發生部位:癱瘓區域、骨突部;
好發部位:骶尾部、大粗隆部、坐骨結節部、跟骨部、肩胛部、棘突部、後頭部;T4以上損傷:坐骨後部;臥床期間:骶尾部;乘坐輪椅:坐骨結節。
壓瘡的危害:低蛋白血癥及貧血、感染、波及骨組織時可致病理性骨折、髖關節的深壓瘡侵蝕血管可引起大出血、癌變。
2、尿路併發症
泌尿系感染、尿路結石、痙攣性萎縮性膀胱、膀胱輸尿管逆流現象(UVR)、尿道瘻、尿道憩室。
泌尿系統管理措施:
1、儘早停止留置尿管,實行間歇(清潔)導尿;
2、根據尿流動力學的結果應用恰當的排尿方式和藥物使膀胱保持低壓貯尿及低壓排尿;
3、定期檢查泌尿系超聲、尿常規、中段尿培養、尿流動力學;
4、培養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保持會陰部清潔;
5、可以口服預防結石的藥物如排石通淋顆粒和鹼化尿液;
6、對長期無症狀性菌尿無需用抗生素,以避免導致多種耐藥菌的繁殖和感染風險。
3、痙攣治療措施:
1、發現並去除促使痙攣惡化的因素,如避免引起肌緊張的體位、控制感染、穩定情緒、保持環境溫度;
2、物理療法:維持或擴大或改善關節活動度(ROM)訓練、站立(電動起立床或站立架)訓練、冷療、水療、交替電刺激;
3、藥物:巴氯芬芬(baclofen)、地西泮(安定)、硝苯呋海因(dantrolene)丹曲林、鬆得樂(tizanidine)替託尼定、妙納(myonol);
4、區域性神經阻滯:肉毒毒素注射、乙醇、酚注射;
5、脊髓後根切斷術。
4、異位骨化
定義:是指軟組織內有骨形成。多見於髖、膝、肘肩關節,發生機制不清。
發生時間:早的在傷後3-4周,晚的3年半後,多在傷後1.5-2.5個月。
症狀:多為區域性炎症,有腫脹、發紅,不全癱者訴區域性疼痛。
診斷:臨床表現:大關節周圍紅腫及熱感→腫脹消退→關節附近→可觸及硬性包塊→影響ROM→坐位、轉乘及更衣等動作不便→易導致壓瘡。
生化檢查:ALP升高。
影像學檢查:傷後1.5-2.5個月以後,X線片上能觀察到。可用X片進行觀察病變經過。CT有利於早期診斷;99mTC骨掃描是骨化進展的重要參考依據。
5、下肢深靜脈血栓
診斷:下肢腫脹及水腫迅速,抬高下肢仍不能消失,尤其一側出現時要特別注意。有時伴有發紺,區域性炎症及發熱,血流加速、白細胞增多。
臨床檢查:測肢體周徑及皮溫;B超:快速準確;靜脈造影:最準確。
同位素造影。
傷後48小時開始行預防治療:
1、機械預防:靜脈泵、正氣壓治療、彈力襪等;
2、藥物預防:肝素、維生素K拮抗劑等。
6、直立性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
表現:血壓下降、頭暈、噁心、冷汗。
原因:下肢血管調節機制障礙:自主神經失能、血管擴張、肌肉張力降低、靜脈順應性增加;血容量降低。
治療:血管適應性訓練、增加血容量、增加肌肉壓力:彈力襪、腹圍;營養補充。
7、骨質疏鬆:診斷金標準:雙能X線骨密度檢查。治療以早期的干預措施:被動的站立訓練,功能性電刺激,脈衝電磁場。
8、截癱神經痛(疼痛):綜合措施:藥物治療+物理療法(肌電生物反饋或高頻電)+行為心理治療。
9、植物神經過反射:最嚴重的併發症,在T6以上節段損傷較常見。
主要誘因:膀胱充盈/感染、直腸擴張(檢查時)、性交、壓瘡、損傷平面以上的疼痛、泌尿/生殖系統疼痛、導尿管、尿路感染、附睪炎、陰莖/睪丸壓力、其他傷害性刺激。
臨床表現:急性/全身性/突發性/反射性、交感神經過度興奮、面部潮紅,損傷平面以上面板出汗,血壓升高(比平常高40mmHg),心動過緩或過速、搏動性頭痛、噁心、出汗、心動過緩、高血壓合併症(CVA,意識障礙,視力障礙,昏迷,癲癇,高血壓腦病)。
治療的重要性:脊髓損傷患者的急症、糾正誘因可立即緩解症狀。
治療:床上體位(抬高床位或坐起)。
鑑定誘因:寬衣和放鬆其它身體穿戴物件、檢查膀胱、檢查直腸、排便、內臟器官檢查。
降壓:坐、檢測血壓/心率、緩解2小時後解除;收縮壓>150mmHg可用鈣離子拮抗劑、血管擴張劑
維持:靜脈抗高血壓藥、床邊監護。
10、呼吸系統併發症
早期死亡主要原因,以通氣障礙、肺不張、肺炎多見。
1、肺部感染
原因:呼吸道區域性防禦及免疫功能減低;呼吸道痰液積聚;醫院內感染。
防治:加強翻身、拍背,鼓勵咳嗽排痰,清除氣道內分泌物(體位引流排痰);抗菌素的使用與一般肺部感染相同。
2、肺不張
原因:肺部炎症;氣道分泌物瀦留。
治療:吸痰,霧化;祛痰及解除支氣管痙攣的藥物;全身應用抗生素以及糾正水電解質失衡。保守無效則應用纖支鏡解除肺不張----即肺灌洗。
11、消化系統併發症
1、便祕
防治:養成定時排便習慣;排便反射訓練,讓病人坐位排便,增加腹壓,給以適當刺激或手指刺激,如按壓肛門部及下腹部;增加粗纖維的食物;必要時應用緩瀉劑、灌腸、鍼灸等。
2、消化性潰瘍和麻痺性腸梗阻。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