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誕生了外科手術來為患者治療病痛後,努力尋找創傷小的方法一直伴隨著外科醫生探索的歷程。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對之相關的探索成果歸結為一個技術名詞――“微創”,就是在手術治療過程中只對患者造成微小創傷、術後只留下微小創口的技術,是相對傳統手術的科技成果。微創目前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但相對傳統手術而言,無疑是革命性的進步,其形成是因為整個醫學模式的進步,它被喻為21世紀外科發展方向之一,主要具有四大特點:切口小、創傷小、恢復快、痛苦少。目前“微創”這一概念已深入到外科手術的各種領域,如腦外、泌尿外科、骨科,手術方式、器械多種多樣,如內窺鏡、介入方式、顯微外科等。但對心臟外科而言,微創技術的實現更加困難,目前胸腔鏡技術在心外科的應用及其侷限,不僅耗時耗力耗財,且安全性亦存在較大爭議,其前途尚未可知,而心臟外科技術的前提首先是安全可靠,因此微創概念在心外科領域應該更具特殊性,值得為之探索一種更符合實際操作理念的技術。
冠心病屬高發病,且常合併糖尿病等併發病,診斷明確後符合手術指徵時需要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心血管外科年手術量近1500臺,冠脈搭橋手術量逐年增加,目前已穩定在每年300臺以上。常規搭橋手術重建血管橋在3根以上,都需要取較長段的大隱靜脈。常規的大隱靜脈裁取方法刀口長,創傷大,取完後的全層縫合影響區域性組織血運,容易導致刀口癒合不良和下肢淋巴迴流障礙的下肢腫脹,延遲患者的術後恢復,延長術後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大部分患者出院後較長時間仍存在下肢腫脹,甚至滲液,影響術後生活質量。而胸腔鏡取大隱靜脈需特殊裝置,而且CO2氣流與器材對大隱靜脈損傷大,分支撕脫也造成較大損傷,增加額外費用1萬餘人民幣。目前在新農合報銷比例偏低、醫保限額等條件限制下,增加額外費用不符合實際情況。為了同時達到美觀、微創而又不增加費用的目的,直視微創下取橋血管提供了一個經濟實用可靠的方法。
我們採用多個長約2cm橫切口,用一長窄拉鉤牽拉暴露,在喉鏡或頭燈照明下分段遊離大隱靜脈及橈動脈,沿SV或橈動脈走形在其筋膜鞘內鈍性分離,結合手指盲視下探查遊離,可取全長大隱靜脈或橈動脈做備用橋血管。術前行Alan試驗陰性者方可取橈動脈,如有必要可用所取大隱靜脈重建橈動脈。我們形象地將此技術稱為“打洞法”。從2012.年8月開始至今,已有30餘例經CABG的患者應用了該項技術,其中取橈動脈者3例,重建橈動脈者1例。所取大隱靜脈多為上段,較傳統取材大隱靜脈下段其內膜厚,內徑粗大,縫合後不易出血,且橋血管流量大;下肢多個小切口尤其是橫切口,尋找大隱靜脈容易,縫合簡單,術後恢復快,下肢浮腫少見,且橫切口與皮紋一致,術後美觀,患者無面板緊皺感,膝關節活動不受影響;橈動脈橋流量大,遠期通暢率高,且採用大隱靜脈重建橈動脈不影響上肢供血。所有患者手術均順利進行,取大隱靜脈及橈動脈肢體術後活動不受影響,無皮下血腫及刀口癒合不良事件發生,僅有3例術後出現短期下肢腫脹。
該項技術相比目前正在開展的微創技術如胸腔鏡相比有諸多優勢:
(1)相對胸腔鏡技術手術視野顯露完全,可直視操作,符合外科醫師的操作習慣,可掌控性強,可完成常規手術的大部分操作,而且一旦不成功,可迅速延長擴大轉化為常規切口手術進行操作,不會造成額外損傷;
(2)直視微創依靠常規手術器械就可實現,無需另外購置昂貴的腔鏡器材,同時不增加耗材,較腔鏡取血管經濟實惠,且因直視下取較腔鏡CO2高壓氣流對血管組織損傷小;
(3)該項技術本質上根本的手術方法、目的、效果並未改變,無需特殊器材耗材,技術門檻低,便於在各級醫師、各級醫院推廣應用。
該技術在美國哈特福德醫學中心已應用於常規手術中,並初步形成了相關的技術理念。如瓣膜病、先心病、主動脈手術均可在直視微創技術下進行操作。因為該項技術的實現主要依賴於現有常規手術器械的進一步改進和操作的手術技巧與耐心,並不一定需要像腔鏡手術和介入手術那樣的特殊昂貴的器材,甚至不需要增加任何耗材,因此適合在各級醫院中開展。目前國外正在逐漸探索與完善該技術理念,國內尚無涉及。
總之,直視微創手術切口小,顯露好,可操作性強,術後恢復快,刀口美觀,縮小住院時間,不增加外科額外費用,節省人力物力,且滿足微創要求,是一種值得推薦推廣的新型微創外科技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