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血療法,又稱“針刺放血療法”,是用針具或刀具刺破或劃破人體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的產生可追溯至遠古的石器時代。其時,人們在勞動實踐中發現用銳利的石塊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療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隨著科學的發展,產生了金屬針,以後又根據醫療實踐的需要,出現了專門用來作放血治療的“鋒針”。本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黃帝內經》,如“刺絡者,刺小絡之血脈也”:“菀陳則除之,出惡血也”。並明確地提出刺絡放血可以治療癲狂、頭痛、暴喑、熱喘、衄血等病證。相傳扁鵲在百會穴放血治癒虢太子“屍厥”,華佗用針刺放血治療曹操的“頭風症”。唐宋時期,本療法已成為中醫大法之一。《新唐書》記載:唐代御醫用頭頂放血法,治癒了唐高宗的“頭眩不能視症”。宋代已將該法編入鍼灸歌訣“玉龍賦”。金元時期,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的鍼灸醫案,幾乎全是針刺放血取效,並認為針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為流行,針具發展也很快,三稜針已分為粗、細兩種,更適合臨床應用。楊繼洲《鍼灸大成》較詳細地記載了針刺放血的病案;葉天士用本療法治癒喉科疾病;趙學敏和吳尚先收集了許多放血療法編入《串雅外編》、《理瀹駢文》中。近代,尤其在民間仍廣泛地應用放血療法。其價值漸為人們認識和接受。
「基本內容」
一、針具的選擇
1、三稜針:由不鏽鋼製成,分為粗細兩種,針尖部有三面三稜,十分鋒利。粗針長7~10釐米,針柄直徑2毫米,適用於四肢、軀幹部位放血。細針長5~7釐米,針柄直徑1毫米,適用於頭面部及手足部放血。
2、小眉刀:長7~10釐米,刀刃長1釐米,十分鋒利。
3、臨時沒有上述工具,也可暫用縫衣針、注射針頭、瓷片、刮臉刀片等代替。
二、施術
1、先將針具煮沸消毒,然後操作者的雙手和患者的放血部位進行常規消毒。
2、臨床常用的放血方法有刺絡法和劃割法兩種。
(1)刺絡法:該法又分點刺、挑刺、叢刺三種刺法。點刺有速刺(對準放血處,迅速刺入1.5~3毫米,然後迅速退出,放出少量血液或粘液。該法運用較多,大多數部位都宜採用)、緩刺(緩慢的刺入靜脈1~2毫米,緩慢地退出,放出少量血液,適用於N窩、肘窩、頭面部放血)之分;挑刺是針刺入面板或靜脈後,隨即針身傾斜,挑破面板或靜脈放出血液或粘液,適用於胸、背、耳背靜脈等處的放血;叢刺是用集束針在一定的部位作叩刺,刺數多、刺入淺,以有血珠滲出為度,適用於扭挫傷、脫髮、面板病等。同時還經常配合拔罐療法。
(2)劃割法:多采用小眉刀等刀具,持刀法以操作方便為宜,使刀身與劃割部位大致垂直。
3、在用右手刺絡或劃割放血的同時,另一手作提、捏、推、按等輔助動作,以配合放血。
三、常用穴位:
1、太陽:主治頭痛,眼紅腫;
2、上星:主治頭痛,目痛,鼻衄,熱病;
3、水溝:主治癲癇,小兒驚風,中風昏迷,中暑,口眼歪鈄,牙關緊閉,急性腰扭傷;
4、齦交:主治齒齦腫痛;
5、內地倉:主治面癱;
6、金津、玉液:主治口瘡,舌腫,嘔吐;
7、十宣:主治昏迷,癲癇,癔病,乳娥,小兒驚風,中暑;
8、四縫:主治小兒疳疾,百日咳;
9、八邪:主治煩熱,目痛,毒蛇咬傷手指腫痛;
10、曲澤:主治煩熱,胃痛,嘔吐;
11、少商:主治急性咽喉腫痛,急性扁桃體腫大,鼻衄,發熱,昏迷;
12、商陽:主治急性咽喉腫痛,齒痛,手指麻木,昏迷;
13、委中:主治腹痛,吐瀉,腰痛(急性腰扭傷療效好),丹毒;
14、八風:主治腳氣,趾痛,毒蛇咬傷足跗腫痛。臨床多用於急性嘔吐、腹痛腹瀉、急性頭痛、咽喉腫痛、化膿性扁桃體炎、急性腰扭傷的治療。
「禁忌症」
1、患有血小板減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暈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本療法。
2、貧血、低血壓、孕期和過飢過飽、醉酒、過度疲勞者,不宜使用本療法。
「注意事項」
1、首先給患者作好解釋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顧慮。
2、放血針具必須嚴格消毒,防止感染。
3、針刺放血時應注意進針不宜過深,創口不宜過大,以免損傷其他組織。劃割血管時,宜劃破即可,切不可割斷血管。
4、一般放血量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過2次。1~3次為一療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採取壓迫止血。
5、如本療法僅為對症急救應用,待病情緩解後,要全面檢查,再進行治療。切不可濫用放血療法。
「按語」
本療法通過數千年的醫療實踐,為醫家臨床所習用,療效也有所提高,特別對於某些急病重症更有搶救及時,收效迅速,無副作用的特點。本療法根據經絡學說和針刺原理,用針具刺破特定部位或穴位放血,以疏通經脈,調氣理血,促邪外出。臨床證明,本療法有鎮定、止痛、瀉熱、消腫、急救、解毒、化瘀等功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