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住院醫師 謝榮會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42例頸椎綜合徵患者經X線攝片,部分經CT檢查確診,男19例,女23例;年齡最小21歲,年齡最大77歲,40歲以下的8例,41~50歲的20例,50歲以上14例,病程最短者半月,最長者20年,1年以內的15例,1~10年22例,10~20年5例,按中醫分型,風寒痺阻型20例,氣滯血瘀型10例,腎虛虧虛型12例;西醫分型:神經分型15例,椎動脈型10例,脊椎型5例,交感神經型2例,混合型10例。同時設年齡、性別、病程、分型等具可比性的30例為對照組。

  1.2治療標準根據《內科手冊》第三版,符合下列臨床病狀中的任何一項,臨床體徵中兩項以上為陽性,結合輔助檢查即可確診。

  ①反覆發作的以頸項肩背部疼痛,常因勞累寒冷而誘發,疼痛放射至上臂、手指或手指麻木;

  ②頭昏、眩暈、耳鳴、肢體麻木乃至突然猝倒;

  ③單側或雙側下肢發麻,軟弱無力乃至行走困難。

  1.3臨床體徵行下列檢查:

  ①擊頂試驗;

  ②頸神經根牽拉試驗;

  ③前斜角肌揉壓試驗;

  ④仰頭轉頸試驗;

  ⑤屈頸仰頭試驗。

  1.4輔助檢查

  ①頸椎X線攝片可見頸椎前凸的生理曲度消失,椎體前後緣可有脣樣增生,椎間隙變窄;

  ②CT檢查可見突出或膨出的椎間盤,且可排除頸椎管內的病變,如佔位腫瘤等。

  1.5治療方法

  1.5.1觀察組

  ①取穴,相應病變頸夾脊穴,大椎、天柱、頸百蟲、後溪、風寒痺阻的加風池、風門、肩井,氣滯血瘀加天宗、合谷、曲池、肝腎虧虛加肝俞、腎俞、足三裡、太溪、大椎穴直刺2寸,平補平瀉。餘穴據虛實補瀉。

  ②針刺得氣後,將艾條切成3cm左右長套於針柄上點燃,讓其燃盡(主要為大椎、夾脊穴乃頸百蟲、天柱)。

  1.5.2對照組行牽引或理療,口服維生素及消炎止痛藥,加服中藥湯劑辯證施治,非甾體類鎮痛劑。

  2、結果

  2.1療效標準臨床基本治癒:臨床症狀及陽性體徵消失,肢體功能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症狀明顯減輕,肢體功能顯著好轉,能從事正常工作。有效:臨床症狀減輕,能堅持正常工作。無效:臨床症狀及陽性體徵無變化或明顯惡化。

  2.2治療結果兩組治療結果比較,治療組痊癒顯效率71%,對照組痊癒顯效率50%,經統計學處理P<0.01,差異有顯著性,治療組有效率100%,對照組有效率77%,經統計學處理P<0.01,差異有顯著性,說明治療組療效優於對照組。

  3、典型病例

  患者女,53歲,頸項疼痛3年,右手指麻木半年,加重半月,患者3年前因加班低頭作業過久後,出現頸項部疼痛,X線示C5~7骨質增生,雙側頸椎間孔變窄,經中西醫治療,症狀好轉,其後每因寒冷勞累後復發,查體C5~7椎體棘突壓痛,叩頂試驗(+),頸神經根牽拉試驗(+),椎間孔擠壓試驗(+),舌淡、苔白膩、脈細弱,診為寒溼痺阻型頸椎綜合徵,經溫鍼灸治療10次後麻痛消失,活動自如,又鞏固治療5次隨訪半年無復發。

  4、討論

  本病屬祖國醫學“痺證”、“陰痺”、“骨痺”範疇,多因年老體衰,肝腎不足,筋骨失養,或久坐耗氣,勞損筋肉,或感受外邪,客於經脈,或扭挫損傷,氣血瘀滯,靜脈痺阻不通所致。

  大椎為督脈穴,諸陽之會,能激發諸陽經經氣,通經活絡,相應病變夾脊穴和頸百蟲、天柱具有梳理區域性氣血而止痛,後溪為八脈交會穴,與督脈相通,可疏調督脈經氣,通絡止痛,諸穴共奏祛風散寒疏經通絡,理氣止痛之功,艾灸有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祛溼散寒的作用,頸椎綜合徵的發生常與“寒凝”、“血瘀”、“腎虛”等因素密切相關,在治療上單用針刺溫散之力偏弱,單用灸療則通經之力不足,溫針並用,並控制刺激強度,能產生最佳效果,提高療效。

  鍼灸主要用於退變過程中的頸椎失穩期和骨贅刺激期,對於骨質壓迫脊髓等壓迫期應採用包括外科手術在內的其他方法。

  本病易發,在症狀消失後,應堅持治療,鞏固治療,堅持做頸部保健操及注意頸部保暖和睡眠時枕頭舒適為要。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