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胃腸疾病的高發季節,中醫常說“欲無病,腸無渣;欲長壽,腸常清。”腸道是人體內最大的微生態環境,它的正常或失調,對人體的健康和壽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胃腸道是人的“第二大腦”
胃腸道不是簡單的有肌肉和粘膜組成的管道,而是在複雜的神經系統支配下發揮功能的一個整體。一方面腸道受丘腦自主神經系統的支配;另一方面胃腸道本身尚有自動調節的神經系統,即腸肌間神經叢與粘膜下神經叢,且總數與脊髓神經元相仿。
近年來研究發現,許多存在於胃腸道內的肽類激素也存在於腦內,作為神經資訊的遺傳物質,故稱為腦腸肽,這也提示神經系統與胃腸系統之間可能存在某種內在聯絡。因此,胃腸道有人體“第二大腦”之說。
情緒差也會惹腸胃“生氣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生活經驗:當工作不順心,精神緊張,與同事活家人爭吵之後,或出現關係重大的突發事件時,往往茶飯不思,毫無食慾;生氣後出現上腹痛、腹脹、胸悶氣憋等症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會聽到“氣都氣飽了”之類的話。這些都說明精神因素與胃腸活動有關。傳統中醫學也認為,人的情緒變化可以分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七情的變化與臟腑功能活動有著密切關係。
情緒反應過於強烈持久,使精神意志難於承受,超過生理適應範圍時就會影響氣血的執行和臟腑的功能,導致陰陽失調而發病。七情中的思與胃腸道關係密切,思為脾之志,思慮過度,憂思傷脾,臨床上可見胸悶腹脹、食滯難消、不思飲食等症狀,以上均說明了精神因素與胃腸道疾病二者的關係,我們的喜怒哀樂會影響胃腸的喜怒哀樂,因此要及時調節自我情緒,避免惹腸胃“生氣”。
6個症狀警示腸道疾病
腸道疾病的發病率有逐年增高之勢,但是很多人都不以為然,對腸道疾病不予重視。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腸道疾病的隱蔽性,大多數腸道疾病的初期沒有明顯的症狀,等到發現患病時,往往已經病入膏肓。當我們出現以下症狀時,就預示著腸道出現問題了。
1、食慾缺乏。可能是腸道的消化吸收或運動異常發生障礙所致。不過引起食慾減退的原因很多,除了胃腸道疾病外,也可因精神因素、藥物反應或其他臟器疾病引起。
2、噁心嘔吐。高位腸梗阻或腸運動功能異常時,常有此症狀。
3、腹痛。腸道炎症、腸梗阻、腸穿孔、腸袢缺血等均可出現急性腹痛。腸道腫瘤或慢性炎症病變則常有持續性腹痛。
4、腹瀉。急性腹瀉多與腸道細菌感染、細菌毒素或其他有害物質損失腸道粘膜有關。慢性腹瀉多與各種原因引起的吸收功能障礙、腸道運動過速等疾病有關。小腸疾病所致的慢性腹瀉常伴有吸收不良,結腸疾病引起的腹瀉多見於慢性炎症或結腸運動過速。
5、便祕。腸道運動減弱,腸壁肌層張力降低,結腸、直腸因炎症或腫瘤致腸腔狹窄,可引起大便祕結。便祕也可由藥物、生活規律的改變、飲食過少過精、食物中的纖維含量過少所引起。所以便祕不一定都是腸道有器質性疾病。
6、消化道出血。按照出血的部位可分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表現為嘔血或柏油樣黑便。如果嘔出的血色暗紅或發黑,是因為血紅蛋白所含的鐵經過腸道細菌作用變成硫化鐵所致。
急性腸胃炎成夏季高發疾病
急性胃腸炎是由於進食含有病原菌及其毒素的食物,或飲食不當,如過量的有刺激性的不易笑話的食物引起的胃腸道粘膜的急性炎症性改變。在我國以夏、秋兩季發病率較高,無性別差異,一般潛伏期為12―36小時。急性腸胃炎的症狀主要顯露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燒等,沉重者可致脫水、電解質紊亂、休克等。病人多顯露為噁心、嘔吐在先,繼以腹瀉,每日3―5次乃至數十日不等,大便多呈水樣,深黃色或帶綠色,惡臭,可伴有腹部絞痛、發燒、混身痠痛等。
預防急性腸胃炎首先要從飲食衛生入手,少吃路邊攤的冷盤燒烤,吃火鍋可將菜多燙一會徹底煮熟,冰凍水果及飲料也不可猛吃猛喝,儘量按時吃飯,勿暴飲暴食。此外,要經常消毒家庭用品,餐具、毛巾、衣物等固然要嚴格消毒,馬桶、水龍頭開關等也要消毒,不能忽視。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