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肛腸科 主任醫師 榮文舟

  結腸息肉是一個內鏡下的診斷,息肉的性質有很多種,包括炎性、增生性、錯構瘤、腺瘤、癌等等,需要進一步的病理檢查才能明確。現在的觀點是,大部分結腸癌是腺瘤癌變導致的,因此,結腸腺瘤是應該儘早治療的。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腺瘤都會癌變,因此,不必過於緊張。

  由於其他型別的息肉也有個別癌變的報告,安全起見,現在結腸息肉基本都會建議進行內鏡下治療。內鏡下治療息肉最常用的就是電切,絕大部分大型醫院都能夠常規開展,一般而言很安全。但是根據息肉部位、大小、形態、病理型別等等,操作難度不一樣,風險也是不一樣的。最擔心的風險包括:出血、穿孔、息肉切除不完全、心腦血管意外等等。有時候需要追加手術。

  息肉切除後應該送病理檢查,進一步明確息肉性質和是否完全切除。目前沒有藥物能夠預防或者治療息肉,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定期複查腸鏡或者鋇灌腸,一旦發現息肉,及時切除。具體複查時間,個人情況不一樣,需要醫生根據每個人的情況綜合判斷。

  病例:

  張女士,六年前出現便血2次,開始很緊張,擔心患了直腸癌。結腸鏡檢查發現是乙狀結腸息肉,有兩枚。經切除活檢為良性的腺瘤樣息肉。醫生叮囑要定期複查結腸鏡。張女士術後再未出現便血癥狀,於是也將醫生的囑咐忘在了腦後。六年後再次出現便血癥狀,結果來院檢查發現息肉復發且癌變。從張女士的病例反映出部分人還是抱有僥倖心理或者回避心理:不夠重視、恐懼或拒絕接受結腸鏡檢查、做了息肉切除不願意進行復查,以至於能預防的結腸癌沒有得到預防。

  發現結腸息肉一般建議切除加活檢

  大腸息肉從性質上劃分,常見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腸道增生性炎症引起,腺瘤性息肉的原因尚不清楚,研究發現可能與遺傳、慢性炎症刺激、生活習慣、慢性便祕等因素有關。雖然大部分醫生根據經驗,肉眼下大致可以判斷良惡性,但活檢後顯微鏡下的病理診斷才是金標準。腺瘤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種。腺瘤屬癌前病變已被公認。其中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管狀腺瘤的癌變率最低。因此檢查出腸道息肉都應進行切除。腺瘤性息肉不會自行消退,藥物也難以將其消除,如果不及時處理,可慢慢長大,發生癌變的機率較高。炎性息肉相對安全些,有時很小的炎性息肉會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長期受炎症刺激,也有腺瘤發展可能。一般結腸鏡檢查發現息肉時應該予以內鏡下切除,內鏡下息肉切除創傷小,住院時間短,切斷息肉癌變之路。

  息肉會復發,要定期複查

  如果息肉較小,直徑小於0.3cm,且多發,往往一次腸鏡難以全部切除乾淨,患者通常需要定期複檢,多次治療。由於腸鏡檢查時有的患者腸道清潔不佳,影響仔細觀察,漏檢者也時有發生。所以發現息肉,要定期複查,因為即使是切除了息肉,也有復發的可能,所以定期複查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有些患者以為結腸息肉一次就切乾淨了,且息肉經病理檢查為良性,認為定期複查沒有必要或忽略了複查,其實不能簡單認為良性病變是切一次就了事了,由於不良誘因持續存在息肉可能再度復發,發生的位置和性質都可能不一樣。

  所以如果曾經有結腸息肉病史的病人,都應該複查。單發息肉切除後,病理證明是良性的,剛開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腸鏡,連續2-3年檢查不復發,說明這個人息肉復發的概率小,之後可以改為每三至五年查一次。但有多個良性息肉,為保險起見,還是要每年做一次腸鏡檢查。若發現腺瘤性息肉等容易癌變的息肉,切除後應進行更加密切的複查,如果癌變,爭取儘早外科手術治療。

  臨床發現,西化的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容易發生結腸息肉,而國內越來越多的高脂低纖維飲食方式可能是結腸癌發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我國傳統飲食比西方飲食富含更多植物纖維,多進食綠葉蔬菜、西紅柿、茄子、胡蘿蔔等,有利於腸道蠕動,減少息肉的發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