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肛腸科 副主任醫師 周京

  我們知道大腸癌的發病率逐年增高,目前,在我國癌症發病中排第三位,死亡率排第五位,特別是四十歲以上的人很容易被暗算。

  可是除了在生活中要保持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來預防大腸癌之外,還不能疏忽一個“意想不到”的因素,就是要警惕大腸息肉。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因為有近八成的大腸癌來自良性病變,而大腸息肉是最容易癌變的良性病變。

  許多人開始犯迷糊,這大腸息肉好像很常見,不就是在大腸上長了一個肉疙瘩嗎,有必要“見貓就是虎”嗎?

  有個陳先生在體檢時,腸鏡發現腸道有息肉。當確定息肉性質要作病理活檢時,他嚇了一大跳。在他看來,作“病理”檢查的,肯定就不是什麼好事了。醫生說應該是良性的,他的心才放了下來。醫生建議切除,他猶又猶豫了,既然是良性的,又沒有不舒服,何必多挨一刀?

  可以這麼說,如果你選擇捱了這一刀,你患大腸癌的機率會小很多!

  大腸息肉有良性的也有惡性的,大小各異,小的像芝麻、綠豆,大的如核桃,有的人腸道里的息肉能有幾十個,有的幾百個甚至上千個,如家族性息肉病。如果腸息肉是惡性,危害自不必說;即使是良性腺瘤,也有相當概率的惡變機會,隨著息肉的增大,數目增加,癌變機會也迅速加大,留著相當於一個“定時炸彈”;退一步說,若是炎症性息肉,惡變可能小些,但隨著息肉增大,也可能帶來便血、腹瀉、腸套疊等臨床症狀。

  所以,一般來說,醫生會建議把息肉切除掉,而現在對付息肉基本不用開刀了。

  用一個大腸鏡伸到大腸裡,既能看看腸道有沒有癌變,也能順手把息肉切除下來,比起“開刀”,它具有明顯優勢:如開刀手術後,病人有一段時間會感覺虛弱,恢復正常生活平均要28天,而內鏡下切除,對身體損傷小,可能只要兩天,人就“生龍活虎”了。而且,費用較開刀手術切除少得多。

  不過內鏡下切除息肉,創傷雖小,也還是要遵循從禁食、流質飲食過渡到正常飲食的過程,以促進傷口的癒合。目前無痛內鏡檢查的開展,使更多的人接受內鏡下切除息肉。

  息肉最討厭的一點就是會“繁殖”,你切除了這個,可能明年在另外一個地方又長出來一個。如果長過一次腸息肉,以後長息肉的可能性還是比其他人更大一些。

  所以,不要以為切掉了息肉就萬事大吉,最好在術後三個月作第一次複查,如果沒發現異常,則可3~5年再次複查或遵循醫生的複查隨訪要求。如果有息肉新生,就需要再次切除。

  哪些因素容易產生腸息肉:

  1、慢性腹瀉,很多病人腸道容易過敏,例如飲酒、吃辣椒或油膩食物或海鮮後出現腹瀉,這樣,腸道黏膜會出現慢性炎症,易導致腸道息肉生長。

  2、長期便祕,便祕的病人經常是幾天排便一次,糞便長期在腸道內儲存會產生各種毒素,導致腸黏膜出現慢性炎症,易生長息肉。

  3、遺傳,例如家族性息肉病就是一種遺傳疾病。

  4、炎症性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疾病易出現息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