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出現抑鬱的機率也越來愈高,可能不經意的,我們會從電視媒體、周圍朋友等處聽到有關患抑鬱症的資訊,但對於抑鬱症的病因,可能大多數人並不瞭解。
抑鬱症是一種精神-心理疾病,也是一種心境狀態,患有抑鬱症的患者會體驗到長期的處於低落的情緒狀態,這種情緒狀態會擴散到你所有的正常生活。抑鬱症也是一種由於社會-心理-生理共同作用而引起的疾病,接下來,我們將從這三個方面來探討一下抑鬱發病的機制:
生理基礎:
抑鬱的發病首先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也就是遺傳學的基礎,可能這些人群本有帶有一些易感基因,儘管明確的是什麼樣的基因尚不明確,但現有研究提示,這種基因的表達異常,可能會引起一些與情緒感受有關係的大腦內神經遞質的異常,比如五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因此相比較沒有易感基因的人來說,他們更容易出現抑鬱,這也是我們服用抗抑鬱藥治療的理論基礎,抗抑鬱藥正是通過調整腦內這些神經遞質的含量來達到改善抑鬱的效果。
心理基礎:
之所以說抑鬱也是一種心理疾病,正是因為心理因素在抑鬱的發病中也存在舉足輕重的影響。一般來看,很多抑鬱患者在發病以前都具有一定的人格基礎,他們的行為模式,以及應對危機的方式都肯定存在偏移,如在面對挫折時更容易採取退縮、或者是消極的態度;內歸因,容易將過程網自己身上攬,不管事件是否如此;缺乏自我同一性,對自己過高的估計,而不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等等。而這些方面的問題正是通過心理干預治療的物件。
社會因素:
很多患者在出現抑鬱前都會有一定的社會應激事件,這一事件對患者本人的影響並不取決於事件實際的大小,而更多的取決於從患者的角度,對事件嚴重性的評估,比如:一個女孩失戀了,可能在周圍人看來最平常不過的事情,但如果女孩本人對這件事自我的評價很高,那可能對她來說就是一次創傷性的經歷;因此這一方面的問題也是與心理認知過程有關係的,需要輔以心理干預,來幫助應對這些應激事件。
雖然這三方面都在抑鬱的發病中起到作用,但個體差異大,有些可能更多的是由於生物學的因素,我們傾向於稱為“內源性的抑鬱”。有些則更多的由於生活應激性的事件影響,我們更多的稱為“外源性抑鬱”,它們在治療的選擇和則重點上可能可能存在異常,因此,抑鬱的治療是綜合性的,差異性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