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
甲狀腺癌是最常見的內分泌惡性腫瘤,佔全部惡性腫瘤的1.1%。甲狀腺癌死亡率低,約佔所有腫瘤死亡的0.2%。文獻報告甲狀腺癌5年相對生存率達95%。甲狀腺癌病理分類主要有四種:①乳頭狀癌:最多見的甲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60-80%,惡性程度低,一般為單發病灶,主要轉移至頸淋巴結,多見於年青人。②濾泡狀癌:惡性中度,多見於中年人,病灶多為單發,主要轉移為血行轉移,約佔甲狀腺癌的20%;③未分化癌:惡性度高,很早轉移至頸部淋巴結,也經血行轉移到骨和肺,常見於老年人, 發病率較低,約佔甲狀腺癌的5%;④髓樣癌:起源於甲狀腺濾泡旁細胞(C細胞),可分泌大量降鈣素,組織學雖呈未分化狀態,但生物學特性與未分化癌不同,惡性程度中等。較早可出現頸淋巴結轉移,晚期可有血行轉移,約佔甲狀腺癌的5-10%。
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 )包括乳頭狀腺癌和濾泡狀腺癌。
2、如何診斷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
(1)病史 甲狀腺腫大的時間、生長速度、區域性症症狀(吞嚥困難、疼痛或聲音改變) 及全身症狀、年齡、性別、出生地、家族史及頸部放射史等。
(2)臨床表現: ①多數病例早期表現為頸前區孤立性實性結節,無明顯疼痛,可隨吞嚥上下移動。②觸診甲狀腺單髮結節,質地堅實,與周圍組織相比有明顯界線,如癌浸潤和侵犯較廣泛則腫物邊界不清,活動度減少。③腫物如迅速增大、浸潤,可產生各種壓迫症狀,如氣管狹窄、軟化,呼吸困難,聲嘶,Horner’s綜合症。④甲狀腺癌伴區域淋巴結轉移時,可在頸側區胸鎖乳突肌前、後緣觸及淋巴結腫大,質韌、無痛,活動度中等,腫大淋巴結可呈孤立性、活動,也可融合成團塊而固定不動。⑤癌侵犯氣管,可出現呼吸道阻塞,咯血或大出血。食管受累時可發生吞嚥困難。⑥髓樣癌常有特有症狀,如腹瀉、心悸, 面部潮紅和血鈣降低等,或出現Cushing代謝綜合症。⑦甲狀腺癌發生肺、肝、骨、腦等遠處轉移時,可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①B超顯示實性結節,並呈強烈不規則反射,內部回聲不均勻。②CT顯示甲狀腺不規則低密度或等密度影象,增強掃描可見明顯壞死,可顯示甲癌對周圍器官組織的侵犯。③MRI顯示甲狀腺腫瘤和腫瘤與氣管、食管、血管的關係及頸淋巴結轉移情況。④頸部照片可瞭解氣管受壓和移位情況,部分甲癌中的特有鈣化徵象為散片雲霧狀和沙粒狀鈣化影。⑤甲狀腺吸131I功能降低,甲狀腺放射性核素掃描病變部位多顯示為碘缺損區(冷結節)。PET-CT檢查顯示甲狀腺腫物吸收FDG象而有助於診斷甲癌,也可顯示甲狀腺癌全身轉移情況。
(4)其他:實驗室檢查雖然對甲癌的診斷意義不大,但結合病史、體徵和影像學檢查一起分析判斷,也有助於診斷。如甲狀腺球蛋白(Tg)升高,對診斷分化型甲狀腺癌和甲狀腺癌術後復發有一定的意義;血清降鈣素升高有助於診斷髓樣癌,如持續增高,可基本確定診斷。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是臨床診斷甲狀腺癌的準確診斷方法,可發現腫瘤細胞而確診。利用B超引導下進行檢查,診斷準確率可達95%以上。囊性腫物抽出液逐漸變為暗紅色是甲狀腺乳頭狀癌轉移灶的一種特徵。診斷困難者,可行甲狀腺腫物切除組織活檢或頸部可疑腫大淋巴結切除活檢以明確診斷。
3、如何治療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
分化型甲癌的治療一直是甲狀腺外科界爭論的熱點問題。既往分化型甲癌的治療習慣性地與組織病理分型相聯絡,即根據組織病理學結果考慮手術方式和範圍。隨著近代新藥物的不斷開發和手術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甲狀腺癌的治療在某種程度上已不再注重組織病理學因素,而轉向於更多地依靠甲癌的臨床分期和TNM分期來決定治療方案和手術方式。 如早期甲狀腺葉內的小腫瘤病灶,不論是乳頭狀癌還是濾泡狀癌,所選擇的手術方式和範圍並無差別,即便是二者的放射性131I治療方案也無差別,因為治療方案往往取決於疾病轉移的行為而非原發病變的組織結構。儘管濾泡狀癌是典型的浸潤性癌變,但近代許多研究已表明其轉移的發生與其原發灶的組織學特徵和行為方式並不一致。因此,有人提出絕大多數甲狀腺癌術後患者都可接受放射性碘治療可不必考慮病理分型。
大多數文獻報告分化型甲狀腺癌的預後因素有:年齡,原發腫瘤大小,腫瘤浸潤範圍,手術範圍,淋巴結清掃範圍,腫瘤轉移。但對這些因素也有不同看法。Haigh認為只有年齡、甲狀腺外浸潤和區域或遠處轉移與手術切除範圍有關,腫瘤大小不是獨立的影響因素。Pelizzo則提出關於總生存的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原發病灶大小,腫瘤區域性浸潤,手術範圍,淋巴結清掃,和術後外放射治療是有意義的預後指標。關於隨訪時腫瘤復發的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原發病灶大小,區域性腫瘤浸潤,手術範圍,淋巴結轉移和清掃,術後同位素131I治療和術後外放射治療是有意義的預後指標。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只有年齡、腫瘤浸潤範圍、手術範圍和淋巴結清掃是獨立的預後指標。實際上,現在很少人採用術後外放射治療分化型甲癌病灶。術後131I治療的必要性也有爭議,美國Mayo 臨床學院的資料總結結果顯示:131I治療不一定要作為常規治療,特別是對於低危組群的患者。至於首次手術時的年齡和腫瘤浸潤範圍, 人們早已承認,這在UICC/AJCC的TNM分期中已體現出來。區域淋巴結的轉移情況並不影響預後的意見,也為許多學者所接受。目前爭議最多的就是原發腫瘤大小和手術範圍。
治療方法:
① 手術:是最基本的治療方法,依據分期不同採取不同範圍的手術。
②分化型甲狀腺癌術後的內分泌治療(抑制療法):DTC術後正確應用促甲狀腺素(TSH)抑制療法可使多數患者獲得良好的療效,區域性複發率及遠處轉移率明顯下降。30年生存率也明顯提高。TSH抑制療法對已形成的癌腫並無治療作用,但可延緩其發展。而對未形成的腫瘤具一定程度的預防作用。故手術去除原發病灶是首要的,而且,只有去除了原發灶,抑制療法才可能有較好的療效。
③分型甲狀腺癌術後131I內放射治療(消融治療):某些DTC,如乳頭狀、濾泡狀、乳頭-濾泡狀混合性癌、Hurthle細胞癌、尤其是濾泡狀癌約75%具明顯攝碘並濃縮碘功能。而核素碘對正常甲狀腺及能攝碘的癌細胞具強大的放射性殺傷力,因此這些甲狀腺癌具良好的療效,但必須在至少去負荷手術後才能發揮其最大作用,即只能作為DTC的輔助治療。
根據治療目的,核素碘的治療可分為甲狀腺切除術後的消融(ablation)療法,及發現轉移而無法再手術的內照射治療兩種。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