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消化內科 副主任醫師 田鋒亮

  中醫認識

  肝的生理功能

  1、肝主疏洩

  肝主疏洩,是指肝具有疏通、舒暢、條達以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鬱的作用。肝主疏洩是保證機體多種生理功能正常發揮的重要條件。疏,即疏通,疏導。洩,即升發,發洩。疏洩,升發發洩,疏通。

  “疏洩”一詞,始見於《素問・五常政大論》:“土疏洩,蒼氣達”,與土得木而達同義:元・朱丹溪首次明確地提出“司疏洩者,肝也”(《格致餘論・陽有餘陰不足論》)的觀點。

  肝主疏洩在人體生理活動中的主要作用是:

  (1)調暢氣機:肝主疏洩的生理功能,總的是關係到人體全身的氣機調暢。氣機,即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升降出入是氣化作用的基本形式。人體是一個不斷地發生著升降出入的氣化作用的機體。氣化作用的升降出人過程是通過臟腑的功能活動而實現的。

  人體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營衛陰陽,無不賴氣機升降出入而相互聯絡,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的疏洩功能,對全身各臟腑組織的氣機升降出入之間的平衡協調,起著重要的疏通調節作用。“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藉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調暢而不病”(《讀醫隨筆.卷四》)。因此,肝的疏洩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調、經絡通利,臟腑組織的活動也就正常協調。

  (2)調節精神情志:情志,即情感、情緒,是指人類精神活動中以反映情感變化為主的一類心理過程。中醫學的情志屬狹義之神的範疇,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亦稱之為七情。肝通過其疏洩功能對氣機的調暢作用,可調節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人的精神情志活動,除由心神所主宰外還與肝的疏洩功能密切相關,故向有“肝主謀慮”(《素問.靈蘭祕典論》)之說。

  謀慮就是謀思慮,深謀熟慮。肝主謀慮就是肝輔佐心神參與調節思維、情緒等神經精神活動的作用。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肝的疏洩功能正常,肝氣升發,既不亢奮,也不抑鬱,舒暢條達,則人就能較好地協調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動,表現為精神愉快,心情舒暢,理智清朗,思維靈敏,氣和志達,血氣和平。若肝失疏洩,則易於引起人的精神情志活動異常。

  疏洩不及,則表現為抑鬱寡歡、多愁善慮等。疏洩太過,則表現為煩躁易怒、頭脹頭痛、面紅目赤等。故曰:“七惰之病,必由肝起”(《柳州醫話》)。“神者氣之子,氣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氣清則神暢,氣濁則神昏,氣亂則神去”(宋.高以孫《緯略卷十》)。

  肝主疏洩失常與情志失常,往往互為因果。肝失疏洩而情志異常,稱之為因鬱致病。因情志異常而致肝失疏洩,稱之為因病致鬱。

  (3)維持氣血執行:肝的疏洩能直接影響氣機調暢。只有氣機調暢,才能充分發揮心主血脈、肺助心行血、脾統攝血液的作用,從而保證氣血的正常執行。所以肝氣舒暢條達,血液才得以隨之執行,藏洩適度。“血隨氣行,周流不停”(《風勞臌膈四大證治》)。血之源頭在於氣,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

  若肝失疏洩,氣機不調,必然影響氣血的執行。如氣機阻滯,則氣滯而血瘀,則可見胸脅刺痛,甚至瘕積、腫塊、痛經、閉經等。若氣機逆亂,又可致血液不循常道而出血。所謂“血為氣之配,氣熱則熱,氣寒則寒,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凝則凝,氣滯則滯”(《格致餘論?經水或紫或黑論》)。

  (4)調節性與生殖,調節男子排精,女子月經。

  ①調理衝任:婦女經、帶、胎、產等特殊的生理活動,關係到許多臟腑的功能,其中肝臟的作用甚為重要,向有“女子以肝為先天”之說。婦女一生以血為重,由於行經耗血,妊娠血聚養胎、分娩出血等,無不涉及於血,以致女子有餘於氣而不足於血。衝為血海,任主胞胎,衝任二脈與女性生理機能休慼相關。

  肝為血海,衝任二脈與足厥陰肝經相通,而隸屬於肝。肝主疏洩可調節衝任二脈的生理活動。肝的疏洩功能正常,足厥陰經之氣調暢,衝任二脈得其所助,則任脈通利,太沖脈盛,月經應時而下,帶下分泌正常,妊娠孕育,分娩順利。若肝失疏洩而致衝任失調,氣血不和,從而形成月經、帶下、胎產之疾,以及性功能異常和不孕等。

  ②調節精室:精室為男子藏精之處。男子隨腎氣充盛而天癸至(促進性成熟並維持生殖功能的物質),則精氣溢瀉,具備了生殖能力。男性精室的開合、精液的藏洩,與肝腎的功能有關。“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洩者,肝也”(《格致餘論?陽有餘陰不足論》)。肝之疏洩與腎之閉藏協調平衡,則精室開合適度,精液排洩有節,使男子的性與生殖機能正常。

  若肝之疏洩失常,必致開合疏洩失度。其不及,可見性慾低下、陽痿、精少、不孕等;其太過,則性慾亢奮、陽強、夢遺等。故曰:“肝為陰中之陽,其脈繞陰器,強則好色,虛則妒陰,時憎女子”(《類經?藏象類》)。

  2、肝主藏血,主生血

  (1)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臟具有貯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調節血量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稱。

  ①貯藏血液:血液來源於水谷精微,生化於脾而藏受於肝。肝內貯存一定的血液,既可以濡養自身,以制約肝的陽氣而維持肝的陰陽平衡、氣血和調,又可以防止出血。因此,肝不藏血,不僅可以出現肝血不足,陽氣升騰太過,而且還可以導致出血。

  ②調節血量: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各部分的血液量是相對恆定的。但是,人體各部分的血液,常隨著不同的生理情況而改變其血量。當機體活動劇烈或情緒激動時,人體各部分的血液需要量也就相應地增加,於是肝臟所貯藏的血液向機體的外周輸布,以供機體活動的需要。

  當人們在安靜休息及情緒穩定時,由於全身各部分的活動量減少,機體外周的血液需要量也相應減少,部分血液便歸藏於肝。所謂“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臟”。因肝臟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作用,故肝有“血海”之稱。

  肝藏血功能發生障礙時,可出現兩種情況:一是血液虧虛。肝血不足,則分佈到全身各處的血液不能滿足生理活動的需要,可出現血虛失養的病理變化。如自失血養,則兩目乾澀昏花,或為夜盲;筋失所養,則筋脈拘急,肢體麻木,屈伸不利,以及婦女月經量少,甚至閉經等。二是血液妄行。肝不藏血可發生出血傾向的病理變化,如吐血、衄血、月經過多、崩漏。

  肝的疏洩與藏血之間的關係:肝主疏洩又主藏血。藏血是疏洩的物質基礎,疏洩是藏血的功能表現。肝的疏洩全賴血之濡養作用,又賴肝之功能正常才能發揮其作用。所以肝的疏洩與藏血功能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密切的關係。就肝之疏洩對藏血而言,在生理上,肝主疏洩,氣機調暢,則血能正常地歸藏和調節。

  血液的執行不僅需要心肺之氣的推動和脾氣的統攝,而且還需要肝氣的調節才能保證氣機的調暢而使血行不致瘀滯。在病理上,肝失疏洩可以影響血液的歸藏和執行。如肝鬱氣滯,氣機不暢,則血亦隨之而瘀滯,即由氣滯而血瘀。若疏洩太過,肝氣上逆,血隨氣逆,又可導致出血。

  就肝之藏血對疏洩而言,在生理上,肝主藏血,血能養肝,使肝陽勿亢,保證肝主疏洩的功能正常。在病理情況下,肝之藏血不足或肝不藏血而出血,終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血不養肝,疏洩失職,則夜寐多夢,女子月經不調等症相繼出現。

  (2)肝主生血:肝主生血是指肝參與血液生成的作用。肝不僅藏血,而且還能生血。“肝……其充在筋,以生血氣”(《素問?六節髒象論》),“氣不耗,歸精於腎而為精。精不洩,則歸精於肝而化清血”(《張氏醫通?諸血門》)。可見,肝參與血液的生成。

  西醫認識

  肝臟的生理功能

  一、排洩膽汁,消化脂肪

  肝臟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排洩膽汁。膽汁是肝細胞所生成的一種黃色液體,肝臟每日約合成和排出500~1000毫升膽汁中的主要成分是膽鹽,膽鹽由膽酸、去氧膽酸等鈉鹽組成。膽汁是一種重要的消化液,其功能是:

  ①幫助脂肪乳化,使脂肪滴變小變細便於消化吸收。

  ②促進脂肪酸吸收。

  ③維生素A、D、E、K在腸道內經膽鹽作有,形成水溶懷顆粒被吸收。

  ④ 加速鐵和鈣的吸收。

  ⑤刺激小腸和結腸蠕動。

  ⑥抑制腸道腐敗菌的生長工 繁殖。

  ⑦排洩激素菜有害物質,如性腺、甲狀腺激素和重金屬鹽類汞、砷等 。

  二、代謝營養物,滅活激素

  吃進的食物在腸道被消化吸收後,經門靜脈系統進入肝臟“加工”。在肝臟內代謝的物質主要有以下幾種:

  1、糖類:肝臟是維持血中糖含量恆定的主要器官。飯後血糖濃度升 高,大部分葡萄糖合成肝糖原貯存於肝臟。空腹進肝糖元又妥解為葡萄糖,進入血液,提高血糖水平。肝臟能將已吸收的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轉化為肝糖原。如在飢餓時,糖的供應不足,肝糖原貯備減少,肝臟 能通過糖異生作用。成人肝臟約含糖原100―150g。

  2、脂類:肝臟是製造法鹽的唯一場所,膽汁直接影響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肝臟能氧化脂肪酸,產生酮體,酮體可為肝外組織提供能量。

  肝臟能合成多種類脂的質,如血漿中的磷酯、膽固醇及膽固醇脂。肝臟能向血液輸送蛋白質合成不足,脂肪便可堆積於肝中,形成脂肪肝。

  3、蛋白質:肝臟可利用氨基酸合成蛋白質,還可利用糖、脂肪轉化為蛋白質。氨基酸代謝過程中的轉氨基、脫氨基等過程均在肝內進行。在氨基酸代謝過程中脫掉的氨是一中有毒物質,當血中氨增多中毒時,可引起肝性腦病,即地昏迷。肝臟在血紅蛋白代謝中亦起重要作用,它能把血液運來的間接膽紅素轉變為直接膽紅素,由膽汁排入腸內。

  4、維生素:肝臟可將胡蘿蔔素轉變為維生素A並加以貯存。可將維一素K轉變為凝血酶原,B族維生素在肝內可形成各種輔酶,參與各種物質代謝。例如維生素B構成脫羧酶的輔,參與糖代謝。維生素C在肝內可促進肝糖原的形成。

  5、激素:許多激素在肝臟經過處理失去活性。例如醛固酮、腎上腺皮質激素、抗利尿激素和各種性激素均可在肝內與葡萄糖或硫酸鹽結合而滅活,然後隨膽汁或尿液排出體外。肝功能損害時,這類激素得不到點滅活,臨床可見腹水、男性乳房發育、女性多毛和月經不調,面板出現蜘蛛痣和肝掌等。

  三、解毒排毒,吞噬異物

  肝臟是人體主要的解毒器官。外來的或體內代謝產生的有毒物質,都要經過肝臟處理,使毒物成為無毒或溶解度較大的物質,再膽汁或尿液排出體外。

  肝臟的解毒原理是:

  1、化學作用:肝臟有氧化、還原、分解及結合作用,其中結合作用是肝臟解毒的最重要的方式。毒物與肝內物質結合變成無害物質後排出。

  2、分泌作用:一些重金屬如汞及來自腸道的細菌,可經膽汁分泌排出。

  3、蓄積作用:某些生物鹼如嗎啡可蓄積於肝臟,然後逐漸小批量釋出,減輕中毒程度。

  4、吞噬作用:細菌、染料及其它顆粒性物質,可被肝臟的星狀細胞吞噬消化。因此肝臟具有防禦作用。

  四、造血藏血,凝血止血

  祖國醫學認為肝是藏血的器官。《內經》中論述有“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之說,此說與現代生理學研究證實的肝能調節血流、凝血作用完全吻合。

  肝臟在胚胎時期能製造紅細胞,至後期肝內的鐵、銅可催化血紅蛋白的合成。此外,肝臟本身儲備大量血液,在急性出血時及時輸出,以維持迴圈血量的平衡。肝臟在凝血過程中起重大作用。12種凝血因子中除因子M與N(無機鈣離子)之外,其餘均在肝內合成。當血液流出血管後,在凝血酶又作用於纖維蛋白原,使其轉變為纖維蛋白,隨即形成血凝塊。肝臟還可合成抗凝物質肝素。使血液在血管同內保持血流狀態。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