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普外科 主任醫師 吳強

  隨著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老齡化,老年患者的數量逐漸增多,因此對老年患者的治療越來越顯重要。隨著年齡的增長,全身各種器官的功能及結構狀態都在進行性衰退,逐漸進入代償期或失代償狀態,機體的儲備能力和免疫功能低下,對疾病、感染、創傷等應激情況反應遲鈍,而且並存病多,在圍手術期往往表現為病變進展快,術後併發症多,易惡化,病死率高。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收集1997~2000年間資料完整的65歲以上的老年結、直腸癌手術患者63例。男性29例,女性34例。65~69歲30例,70~79歲26例,80歲以上7例。結腸癌40例,直腸癌23例。Dukes分期A0期 1例,A1期1例,A2期4例,B期22例,C1期13例,C2期6例,D期16例。

  1.2 並存病

  老年患者大多合併有其它疾病,本組有並存病者39例,佔61.9%。見表1,合併2種並存病者13例,3種及3種以上10例。

  1.3 治療

  本組63例全部均行手術治療。急診手術14例,擇期手術49例,術中置門靜脈或腹腔泵16例,聯合臟器切除8例,其中肝部分切除5例,膽囊切除1例,十二指腸降段肌層部份切除1例,陰道部分切除1例。

  1.4結果

  本組有36例術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併發症,佔全組總例數的55.6%。併發症出現情況見表3。手術後死亡4例(術後1個之月內,其中急診手術死亡2例,擇期手術死亡2例),死亡率6.3%。其中1例死於MSOF,1例死於心肌梗塞,2例死於ARDS。

  2、討論

  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由於機體反應遲鈍,自覺症狀輕,症狀不典型,體徵常不明顯等多種因素,造成患者就診時多已屬晚期,而且大多已發展至不同程度的腸梗阻,本組達36例,Dukes A期僅6例。並存病多且嚴重是這類患者的另一特點,本組高達61.9%。

  最常見的疾病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壓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部感染、低蛋白血癥、泌尿系統疾病、糖尿病等。因而,其術後生存率的高低不僅與腫瘤的型別、分期有關,而且與手術方式的選擇、圍手術期並存病的防治效果密切相關。

  手術治療方案的選擇,要權衡病人的情況,全面估計手術的必要性及危險性,以解決主要矛盾,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為主,儘量縮短手術時間,使用吻合器等新技術、新材料。同時切不可因高齡、並存病多而放棄根治性手術。

  圍手術期的處理,能使相當多的原不能耐受根治性手術患者耐受根治性手術。只要對並存病進行及時、合理的防治,是可以提高根治性手術的機率,本組根治手術達65%(41例)。為提高術後生存率,關鍵在於圍手術期對並存病和術後併發症的治療。

  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見的並存病之一,對這類患者要儘可能的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損傷,避免血壓波動,保證心肌供氧、供血。術中及術後應嚴密監測心電、血壓、血氧、尿量、中心靜脈壓等,並根據病情的變化及時作出處理。

  本組並存有高血壓病的患者14例,其中Ⅰ級5例,Ⅱ級4例,Ⅲ級5例。術前均使用降壓藥,一般降至18.7/12kpa左右,降壓藥用到手術日晨,尤其對Ⅰ級並存有心、腦血管損害、糖尿病以及Ⅱ級、Ⅲ級患者更需注意。對術前降壓未達目標的病例按以下原則處理:

  (1)擇期手術,血壓>24/14.7kpa者,推遲手術。

  (2)在病房治療後,已接近預期水平,但術日晨到手術室>24/14.7kpa,如<26.7/14.7kpa無腦、心血管症狀,一般可靜注小量速效降壓藥,待血壓降至接近正常水平再開始手術。

  (3)急診手術,血壓>24/14.7kpa如推遲手術給病人帶來的風險超過高血壓時,手術在嚴密監測下進行,應用降壓藥使血壓維持在18.7/12kpa左右,避免血壓的劇烈波動,術後繼續監測血壓使用降壓藥。本組無一例發生腦梗死、腦出血等術後嚴重併發症。

  合併有冠心病的患者圍手術期極易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手術死亡率明顯高於一般病人。心肌梗塞一般發生在術後1周內,尤其在術後3天內最多,因而術後處理的要點主要是防止心肌供氧與需氧之間的失衡,充分給氧,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尤其是低鉀血癥。

  本組1例術前半月曾有短暫的心前區不適、胸悶等症狀,心電圖:缺血性ST-T改變,術後一週出現心肌梗塞,而導致死亡,教訓深刻。由於手術後心梗的症狀常不明顯,約21%-37%為無痛型,當突然發生不明原因的低血壓、呼吸困難、紫紺、心律失常或心衰徵象時,均應引起重視,立即作心電圖和心肌酶譜等檢查,以便及時作出正確的診斷和處理。

  治療冠心病的藥物如ß-受體阻滯劑、鈣拮抗劑和硝酸酯,應常規使用至手術日晨,以防止因突然停藥而導致心肌供氧和耗氧失衡。阿斯匹林和雙嘧達莫應在術前7-10天停用,以防止增加術後出血[2]。有心衰的患者原則上應在控制心衰3~4周後才能手術,但對急診有腸梗阻的病人,應權衡心力衰竭程度與手術緊迫性的關係,病情許可情況下應先積極控制心衰後進行手術。

  對無腸梗阻的病人,應先控制心衰。術前12小時停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利尿劑、洋地黃等,採用靜脈給藥如西地蘭、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本組有2例術前並存心衰,其中1例為乙狀結腸癌致盲腸穿孔、全腹膜炎,經短暫處理後急診手術,術後死於MSOF。另一例術前治療近3周,並介入化療一次,術後未出現嚴重併發症。

  老年性肺氣腫和慢性肺部疾病也是老年患者最常見的並存病之一,由於老年病人胸廓彈性差,呼吸肌收縮無力,肺泡壁變薄彈性減弱,肺容量和肺活量減少,因而術後肺部併發症如肺不張、肺部感染、哮喘等明顯增加,嚴重的可發生ARDS。此術後應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加強肺部的護理,保證氧氣的供給,使用抗生素和激素,一旦出現呼衰立即使用呼吸機機械通氣。本組術後肺部併發症多達15例,其中2例死於ARDS。

  糖尿病為老年病人的常見並存病,本組共7例,其中Ⅰ型糖尿病5例,Ⅱ型糖尿病2例。對隱性糖尿病尤其容易漏診,本組1例病人術前雖然空腹血糖正常,但術後出現嚴重高血糖。因而凡

  (1)有糖尿病的症狀,空腹血糖≥7.84mmol/L或隨機血糖≥11.2mmol/L

  (2)不論有否糖尿病的症狀,反覆空腹血糖≥7.84mmol/L

  (3)有無糖尿病的症狀,口服75克葡萄糖後1小時和2小時血糖≥11.2mmol/L,均應考慮為糖尿病。

  對Ⅱ型糖尿病術前2~3天停用口服降糖藥,改為胰島素治療,Ⅰ型糖尿病術前也應按病情需要調整胰島素的用量和用藥途徑,控制血糖、尿糖至理想的水平:血糖7.2~8.9mmol/L左右,尿糖+~-。並且在術中、術後不斷監測血糖,繼續使用胰島素,不斷調整葡萄糖與胰島素的比例,使血糖水平控制在6.7~11.2mmol/L左右,尿糖(+)。

  對急診手術,應有數小時準備,先輸入等滲鹽水,根據測得的血糖結果調節胰島素的用量。同時為防止酮症酸中毒應及時的補鉀、補磷、糾正酸中毒等。本組無一例發生酮症酸中毒。

  對低蛋白血癥的病人,術後應及時補充外源性人體白蛋白,以防止吻合口瘻的發生。本組1例病人術前肝功能Child分級C級,術後由於經費原因未能及時補充,造成吻合口瘻的發生。

  圍手術期抗生素的使用應遵循廣譜、高效、短期的原則。對擇期手術,術前30分鐘開始使用,術後一般用3~5天,避免長期濫用。但對並存有肺部或其它部位感染以及糖尿病的病人,可以適當延長。Sedman等認為普外科病人圍手術期感染率大約在10%左右,本組高達38%,共24例,感染的部位包括呼吸系統、泌尿系統、腹腔、切口等,考慮本組均為汙染手術且與老年體弱免疫功能低下,同時合併有糖尿病等有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