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腎病專科住院患者中,腎活檢越來越成為一項常規的檢查,使得廣大腎病患者的診斷準確率、治療療效得到極大的提高。可以說,腎臟病理檢查的開展是腎臟病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飛躍。目前,腎臟病理檢查結果已經成為腎臟疾病診斷的金指標。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腎活檢就是腎科醫師的眼睛。可是,除了經濟原因外,很多腎病患者對於腎活檢尚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害怕腎活檢,甚至拒絕腎活檢,從而貽誤診斷,盲目治療,錯失準確的診治機會,實在讓人痛心。所以,我認為廣大腎病患者們有必要正確認識腎活檢。
一、腎活檢的意義DD為什麼要腎活檢
一般說來,腎病的篩查專案包括尿常規、腎臟超聲及抽血查腎功能,即所謂的無創檢查。如果發現有蛋白尿、血尿、腎功能異常,從而得出腎病的診斷。我們認為這樣的診斷只能算臨床診斷,如果僅僅滿足於這樣的診斷是不夠的,是不準確的。可以說,缺乏腎活檢的診斷是不準確、不完整的。為什麼呢?
由於腎臟疾病的種類繁多,病因及發病機制複雜,許多腎臟疾病的臨床表現與腎臟的組織學改變並不完全一致。比如,臨床表現為腎病綜合徵,病理可以呈現為微小病變、輕微病變、輕度系膜增生、膜性腎病、膜增生性腎炎、局灶節段硬化等多種改變,其治療方案及病情的發展結果也差別極大。另外,腎臟病的不同發展時期其組織病理的改變也不一致。比如,同樣為IgA腎病,可以在病理上表現為從接近正常的腎組織到多數腎小球硬化的幾乎所有發展階段。所以瞭解腎臟組織形態學的改變對臨床醫生判斷病情、治療疾病和估計預後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概括起來,腎臟活檢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1、明確診斷:超過三分之一患者的臨床診斷得到修正。
2、指導治療:將近三分之一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案得到修改。
3、估計預後:可以更為準確地評價腎臟病患者的預後。
4、有時為了瞭解治療的效果或瞭解病理進展情況(如新月體腎炎、狼瘡性腎炎及IgA腎病等)還需要進行重複腎臟病理檢查。
二、腎活檢的適應症:(哪些情況需腎活檢?)
為明確診斷,指導治療或判斷預後,而又無穿刺禁忌證時,內科各種原發、繼發及遺傳性腎實質疾病(尤其是瀰漫性病變)皆可腎穿刺。
1、原發性腎臟疾病:
(1)急性腎炎綜合徵,腎功能急劇壞轉、疑急進性腎炎時,應儘早穿刺;按急性腎炎治療2~3月病情無好轉應做腎穿。
(2)原發性腎病綜合徵,先治療,激素規則治療8周無效時腎穿刺;或先穿刺,根據病理型別有區別地治療。
(3)無症狀性血尿,變形紅細胞血尿臨床診斷不清時,無症狀性蛋白尿,蛋白尿持續>1g/d診斷不清時應做腎穿刺檢查。
2、繼發性或遺傳性腎臟病:
臨床懷疑無法確診時,臨床已確診,但腎臟病理資料對指導治療或判斷預後有重要意義時應做腎穿刺。
3、急性腎功能衰竭:
臨床及實驗室檢查無法確定其病因時應及時穿刺(包括慢性腎臟病人腎功能急劇加重)。
4、移植腎:
腎功能明顯減退原因不清,或嚴重排異反應決定是否切除移植腎,或懷疑原有腎臟病在移植腎中復發。
三、腎活檢的禁忌症:(哪些情況不能腎活檢)
1、絕對禁忌證:明顯的出血傾向者。
2、相對禁忌證:精神異常或不能合作者;孤立腎、萎縮腎或一側腎功能已喪失者;活動性腎盂腎炎、腎結核、腎孟積水或積膿、腎膿腫或腎周圍膿腫;腎臟動脈瘤或腎腫瘤;多囊腎或腎臟大囊腫;妊娠晚期、重度肥胖或嚴重腹水者;尚未控制的心力衰竭、嚴重高血壓;嚴重貧血、血容量不足。
四、患者對腎活檢的疑問
1、腎活檢痛苦嗎?
這是很多患者懼怕腎活檢的原因之一。其實,腎活檢均需麻醉,目前多數醫院均採用區域性麻醉,只要患者正確配合,全過程僅數秒鐘,痛苦極小。沒有必要懼怕腎穿刺。我科已於全國率先開展無痛腎活檢達數年之久,即短暫全身靜脈麻醉,穿刺完成後很快甦醒,幾乎無痛苦。尤其對於小兒以及精神高度緊張患者,大大降低了患者對於腎活檢的恐懼心理。
2、僅穿刺一側腎臟,能全面診斷嗎?
很多患者疑問:腎活檢僅穿刺一側腎臟,能做出全面的診斷嗎?其實腎臟疾病為瀰漫性病變,只要腎活檢取材好(一般要求獲取腎小球10-15個以上)即可滿足診斷需要。當然,這和穿刺技術密切相關。實際上,我科曾一部分患者進行了雙側腎活檢,也證明了腎臟病變的一致性。
3、腎穿刺會破壞腎臟嗎?
每個腎臟約有100萬腎單位,一般穿刺只取15個腎單位,所以不會破壞腎臟的。
4、腎穿刺可能有哪些危險?
(1)肉眼血尿:我科發生率低於1%
(2)腎周血腫:發生率僅約30%,臥床休息、制動,無嚴重不良後果。
(3)腰痛:發生率低,持續半月左右多消失。
(4)誤傷其它臟器:實時超聲引導穿刺,可能性極小。我科未發生。
(5)其它:動靜脈瘻、腎破裂、感染等,發生率極低,我科未發生。
以上併發症的發生與穿刺水平相關。
綜上所述,腎穿刺活檢並不可怕,腎活檢技術日臻提高,安全性高,腎活檢已成為腎病患者的常規檢查,廣大腎病患者有必要正確認識腎活檢,早穿刺、早確診、早治療,以免耽誤治療時機,避免不必要的用藥導致的藥物副作用,同時減輕不必要的經濟負擔。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