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面板科 主任醫師 郝飛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感染引起的常見面板病。隨著我國老年化的程序加快、工作壓力的不斷增加、艾滋病發病率持續上升以及其他造成機體抵抗力的因素增多,帶狀皰疹發病率呈顯著的上升趨勢。

  本病呈自限性,極少危及生命,但部分患者,特別是老年人容易併發後遺神經痛,嚴重影響患者及家庭成員的生活質量。早期不規範的治療是造成這一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引起重視。

  一、 早期診斷和及時規範的抗病毒治療十分重要

  帶狀皰疹通常在發生皮疹前1~3天可有區域性疼痛,此時因缺乏皮疹常依據不同的部位分

  別誤診為胸膜炎、肺炎、膽囊炎、膽石症、心肌炎、心絞痛、心肌梗塞、胃潰瘍、腎結石等內外科疾病,並對患者做一些不必要的檢查,不僅延誤診斷,也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經濟負擔。帶狀皰疹引起的疼痛有較為顯著的自身特徵。

  其疼痛本質上為神經痛,因此表現為燒灼痛、針刺痛,伴區域性麻木感,疼痛不隨呼吸或咳嗽加重,也不向其他部位放射,這一點不同於內臟疾病引起的疼痛。體檢時區域性壓痛和扣痛並不明顯,但輕輕的觸及或衣服輕輕摩擦區域性面板即可誘發疼痛,這種情況稱為痛覺異常(allodynia),容易與非帶狀皰疹引起的疼痛相鑑別。認識帶狀皰疹疼痛的特徵,可早期診斷並及時開展相應的治療,尤其是老年患者,早期抗病毒治療十分重要。

  早期積極的治療是否可以改變帶狀皰疹的自然病程一直有爭議,但多數研究認為抗病毒治療是重要的治療手段。抗病毒治療可及時控制水皰的形成,促進皮損的消退,並可能縮短帶狀皰疹疼痛的時間,預防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發生。為保證抗病毒的效果,規範化合理應用是關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抗病毒時機的選擇。一般來說,在皮疹形成後72小時內開展抗病毒治療是最佳時期,部分發生在頭部,或皮損較重的患者,也可在1周以內同樣有效。1周以上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療多無價值,已形成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時抗病毒治療已沒有必要。

  ②給藥途徑的選擇。一般選擇的藥物包括阿昔洛韋和泛昔洛韋,前者口服吸收差,常常需靜脈給藥,但靜脈給藥速度過快,或劑量過大,血藥濃度短時間較高,但可能給腎臟帶來較大的負擔,甚至有誘發腎衰的危險。因此,靜脈注射阿昔洛韋並非最好的選擇,且風險較大,多數需要住院治療而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泛昔洛韋口服吸收較好,血藥濃度平穩,減少靜脈輸液和住院治療,從而可減輕患者的負擔。

  ③足夠的劑量。由於VZV對常用的核苷類似物抗病毒藥敏感性比單純皰疹病毒低2~10倍,這樣不能用抗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劑量用於治療帶狀皰疹。一般來說,口服伐昔洛韋每次1g,每日3次,才能有效達到抗病毒效果。

  ④適當的療程。通常抗病毒治療的療程為7~10天,或皮損結痂即可,超過10天的療程沒有必要。

  二、 合理應用糖皮質激素

  帶狀皰疹使用糖皮質激素(簡稱激素)一直有爭議。傳統上認為,帶狀皰疹早期給予激

  素可有效減輕炎症,阻止對神經節及神經纖維的破壞作用,減少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發生,因而成為臨床上常規的治療手段。隨著嚴格的臨床研究,特別是循證醫學的應用,在帶狀皰疹治療中激素的使用價值被誇大,甚至存在濫用。

  大樣本多中心臨床研究證實,激素對預防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作用缺乏明確肯定有效的證據,但可促進帶狀皰疹急性期皮損的癒合,減輕急性期皮損的疼痛。因此主張,如果沒有禁忌證情況下,可選擇性使用。50歲以上的患者,皮損較重,疼痛明顯時,特別是伴發聽力障礙或面癱的患者,在無嚴重的高血壓、糖尿病、感染等情況下,可適當使用。起始劑量成人潑尼鬆為每日30-40mg,分2-3次口服,以後每7天減少10mg左右,3周為一療程。

  激素使用應權衡利弊。使用時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①激素需與足量的抗病毒藥聯合使用,防止因單純使用激素引起病毒播散;

  ②理論上講激素可減輕炎症,縮短皮損癒合的時間,但如果面板已經發生糜爛或潰瘍,不合理長療程較大劑量應用反而影響創面的癒合;

  ③部分帶狀皰疹患者恢復呈良性自限性經過,特別是中青年患者,疼痛較輕,常規使用激素沒有必要;

  ④重症患者,特別是老年人常存在各種合併症,如高血壓、糖尿病、慢性感染等,此類患者疼痛不明顯時不加選擇或不平衡利弊使用激素,顯然加大激素的副作用風險;

  ⑤使用激素存在選擇的藥物劑型、劑量、療程不規範的問題,有時選擇緩釋劑型,看似十分方便,提高依從性,但早期階段的劑量不足和後期不必要緩釋太長均屬於不合理用藥,顯然沒有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

  ⑥有些錯誤地認為,激素是有效預防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重要措施,忽略了早期積極規範抗病毒療法才是有效阻止後遺神經痛發生的關鍵。

  三、控制疼痛措施的選擇

  帶狀皰疹相關性疼痛,特別是後遺神經痛是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有效

  緩解疼痛是帶狀皰疹治療中的重要環節。帶狀皰疹併發的疼痛從皮疹出現前數天,到皮疹癒合後數月,甚至數年都可以存在。發生機制並不十分清楚,但周圍和中樞神經對疼痛的敏感性增加,即所謂的疼痛敏化是發生的重要基礎。為減輕或阻止帶狀皰疹疼痛的發生、發展,除前面提到的抗病毒和合理應用激素外,在控制疼痛的策略上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①可在帶狀皰疹皮疹發生的急性期階段較早的應用抑制中樞神經興奮性藥物,如多塞平、阿米替林等,特別是疼痛表現較為明顯的患者;

  ②選擇抑制中樞神經興奮性的鎮靜或抗癲癇藥物如加巴噴丁、普瑞巴林,比單純的有止痛作用的藥物更重要;

  ③由於疼痛多源於中樞或周圍的神經興奮性增強,疼痛部位區域性的治療如外用藥物、藥物封閉、手術干預等其作用有一定的侷限性,規範合理的系統藥物治療更為關鍵。

  四、避免使用一些不合理的治療措施

  在國內帶狀皰疹治療中,臨床存在一些治療不合理的現象,不僅不能起到治療作用,還可產生藥物的副作用,並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經濟負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抗病毒藥物種類選擇的不合理性。帶狀皰疹抗病毒的藥物選擇主要是核苷類似物,其他抗病毒藥物療效不是十分肯定。同樣是核苷類抗病毒藥,阿昔洛韋和泛昔洛韋是治療的首選,不僅因為VZV對這兩個藥物較為敏感,且安全性也比較高。更昔洛韋主要針對鉅細胞病毒感染,且常引起免疫抑制效應、引起白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顯然用於已有免疫功能低下的帶狀皰疹患者是不合適的。膦甲酸鈉也被用於帶狀皰疹的治療,該藥主要針對耐藥的皰疹病毒,由於帶狀皰疹病毒罕見產生耐藥,因此常規用於帶狀皰疹治療顯然也缺乏合理性。

  ②免疫調節劑的使用。帶狀皰疹發病的基礎是機體抵抗力下降,臨床上選擇一些免疫調節劑如干擾素、轉移因子、胸腺肽、卡介苗多糖核酸等治療,期望能提高患者的抵抗力,這缺乏臨床有效證據,也沒有必要。由於帶狀皰疹發病的基礎是針對帶狀皰疹病毒特異性的細胞免疫功能低下,一旦發病後一方面病毒複製產生皰疹,另一方面複製的病毒可有效激發機體的特異性細胞免疫,這已經足夠使機體得到保護。因此,帶狀皰疹患者很少復發。濫用免疫調節劑,不僅無明確療效,有可能產生一些不良反應,且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

  ③神經營養藥物的使用。多年來認為,神經受損是帶狀皰疹合併神經痛發生的重要原因。近年來研究發現,帶狀皰疹神經痛發生並非有顯著的器質性神經病變,多為功能性的神經電生理變化,因此常規使用神經營養製劑如維生素B1、維生素B12顯然沒有必要,也缺乏臨床證據支援其有肯定的效果。

  帶狀皰疹各種療法的應用,必須建立在對疾病發生機制的理解上,有必要開展多中心大樣本雙盲對照研究,通過循證醫學指導臨床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