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普通外科 主任醫師 魯建國

  1、什麼是肝血管瘤?

  肝臟血管瘤在組織學上分為海綿狀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內皮細胞瘤和毛細血管瘤4型。以海綿狀血管瘤最多見,約佔肝血管瘤的95-98%,其屍檢發現率為0、4~7、3%,可見於各年齡人群,但以30~50歲女性多見。

  肝海綿狀血管瘤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為先天性良性血管錯鉤瘤,並非真性腫瘤,屬肝微動脈畸形。確切發病原因尚不清楚,但多數學者認為由胚胎髮育過程中血管發育異常所致,生長特性為血管進行性的擴張而非增生或肥大。海綿狀血管瘤又可分為厚壁型及薄壁型兩類,厚壁型的壁內有較多的膠原纖維和纖維細胞,血管腔很小,甚至呈縫隙狀。薄壁型的壁內只有少量膠原纖維和纖維細胞,血管腔隙很大。血管瘤在肝臟表現為暗紅,藍紫色囊樣隆起。分葉或結節狀,柔軟,可壓縮,多數與鄰近組織分界清楚。

  肝海綿狀血管瘤多數為單發病變,但仍有約10%的病人為多發病變。臨床上根據瘤體大小可分為3級:直徑≤4cm為小海綿狀血管瘤;直徑>4~10cm為大海綿狀血管瘤;直徑>10cm為巨大海綿狀血管瘤。患者多無臨床症狀,在體檢或其他原因行超聲或CT等檢查時發現。超聲檢查血管瘤呈局灶性高回聲區,CT平掃時病灶呈低密度區,造影后呈特徵性增強,即在幾分鐘內由周圍向中央增強。MRIT2加權像呈高訊號的“燈泡徵”。通常依據上述影像學檢查方法即可做出診斷,而很少採用血管造影技術進行診斷。部分腫瘤較大者可出現上腹不適、腹脹、腹痛等壓迫症狀。偶可觸及腹部包塊。實驗室檢查多無異常。

  2、肝血管瘤的發病有什麼原因?

  目前主流學術界認為肝海綿狀血管瘤為先天性良性血管錯構瘤,並非真性腫瘤,屬肝微動脈畸形。確切發病原因尚不清楚,但多數學者認為由胚胎髮育過程中血管發育異常所致,生長特性為血管進行性的擴張而非增生或肥大。

  3、肝血管瘤病情的進展速度快麼?

  絕大多數病例腫瘤生長緩慢,症狀輕;臨床上不需要特殊治療。一般病程較為穩定,個別病例生長速度快,1~2年內甚至3個月增大的。

  在臨床上觀察到,絕大多數CHL在40歲以後,多在查體或因其他疾病檢查時發現。此時發現,CHL已開始發生退化改變。只有極少數CHL由於某種因素刺激而增殖過快,從而產生症狀。此種最多見於35歲以前的年輕人,尤其反覆懷孕和長期口服雌激素類避孕藥的育齡婦女,其機制尚不明確。

  4、肝血管瘤會癌變麼?

  CHL血竇壁內皮細胞為成熟內皮細胞,無增殖行為,因此,迄今為止尚末見到CHL惡變報導。

  5、年輕人會的肝血管瘤麼?

  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30-70歲多見,平均47歲,男女比例1:3。兒童肝血管瘤是較為常見的血管畸形病變,約佔兒童肝腫瘤的12%;最常見於6個月以內的嬰兒,男女發病率相等,大多數為多發,月40%的患兒合併其他組織臟器的血管瘤。

  6、那些人易患肝血管瘤?出現了什麼情況需要警惕?

  臨床上肝海綿狀血管瘤多見於青年婦女,有報道妊娠期或口服避孕藥者血管瘤可迅速增大而出現症狀,但其機制尚不明確,肝血管瘤是否有女性激素依賴性也難肯定。肝血管瘤的症狀無特異性,原因也常難以明確。有報道在有症狀的肝血管瘤中,有54%病人的症狀並非由血管瘤本身引起,而系因胃腸道或膽道等疾病所致。因此,臨床上對有症狀的肝血管瘤應特別重視排除其它器質性病變的存在。

  本病多數因其它原因作腹部影像學檢查時發現,也常在剖腹探查或屍檢時偶然發現。小血管瘤均無症狀,即使大血管瘤一般也無症狀。但若腫瘤較大牽拉肝包膜或壓迫胃腸道等鄰近組織器官時可有上腹隱痛、餐後飽脹、噁心嘔吐等症狀。上述症狀多在1一3周後自然消失,少數可持續存在。若瘤內有急性出血、血栓形成或肝包膜有炎症反應時,腹痛劇烈,可伴有發熱和肝功能異常。肝血管瘤自發性破裂出血或因瘤蒂扭轉導致急腹症表現者極為少見。本病尚可合併血小板減少症或低纖維蛋白原血癥,即Kasabach-Merritt綜合徵。此與巨大血管瘤內近期血栓形成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有關,為肝血管瘤的罕見併發症,多見於兒童。

  7、確診肝血管瘤需要哪些檢查?

  肝血管瘤的診斷有賴於肝功能、腫瘤標誌物、B型超聲、核素掃描、CT、MRI、甚或肝動脈造影等系列檢查。

  肝功能試驗如非腫瘤迅速增大壓迫膽管或有血栓形成外,一般均在正常範圍內。少數巨大血管瘤併發血栓形成時偶會引起中度甚至嚴重的貧血、血小板減少或低纖維蛋白原血癥。腫瘤標誌物檢查均無異常升高。本病必須經過2-3項的聯合影像學檢查方能確診。B型超聲可檢出直徑大於2cm的血管瘤,典型表現為邊界清晰的低迴聲佔位伴有後方不甚明顯的回聲增強效應,這是因為超聲傳遞經過海綿竇血液時衰減較少的緣故。但大多數小血管瘤為強回聲,較大的血管瘤則表現為內部回聲雜亂、強弱不均,此係瘤內有纖維性變、血栓形成或壞死所致。有時肝癌也可有類似圖象,因此需作其它影象學檢查加以鑑別。CT表現有特徵性,平掃時均為低密度佔位,界限清晰,可呈分葉狀,約10%的病例可見到繼發於纖維化或血栓形成後的鈣化影。增強後早期即在病變周圍出現強化暈環,延遲期造影劑呈向心性彌散。CT診斷肝血管瘤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但對於較小的病變有時仍難與多血供的肝轉移癌相區分。同位素標記紅細胞肝掃描對診斷血管瘤具有高度特異性,典型表現為早期有充盈缺損,延遲30-50min後呈向心性充填,診斷敏感性為85、7%,特異性為100%,陽性預測值為100%、。該項檢查對於2cm以下的血管瘤易出現假陰性,瘤記憶體有中心癱痕時可出現不典型圖象,假陽性多見於多血供的原發或繼發性肝癌。MRI對本病具有特殊的診斷意義,不會遺漏較小的病變。T2加權像表現為特徵性的“燈泡徵”樣高訊號,如靜脈注射扎鰲合物(Gadoliniumchalate)作增強掃描可查及直徑小於1、5mm的血管瘤,並能提高其診斷正確率。MRI診斷本病的敏感性為73%-100%,特異性為83%-97%,應列為繼B型超聲之後的主要檢查方法。動脈造影也可用於診斷手術方式多數選擇血管瘤摘除術,即在暫時阻斷肝肝血管瘤,典型者可見到粗大的營養動脈和大片滯留的造影劑呈“棉絮”樣改變。此項檢查僅作為術前瞭解血管瘤與肝臟血管的解剖關係,不列為常規專案。對可疑病變進行診斷性穿刺活檢尚有爭論,有人認為在B型超聲引導下經皮針刺瘤體中心或經皮穿過正常肝組織達到病變部位進行血管瘤針刺活檢較為安全,但也有出血致死的報道,尤以位於肝表面或包膜下血管瘤穿刺活檢更具出血的危險性。因此,對疑診血管瘤的病變應禁忌經皮肝穿刺活檢。此外,血管瘤針刺活檢尚有明顯的假陰性率,也是不主張進行該項檢查的另一原因。但經腹腔鏡直視下活檢可能有助於本病的確診。

  臨床症狀及實驗室檢查對診斷肝海綿狀血管瘤沒有特異性。

  肝血管瘤經上述兩項以上的影像學檢查有典型表現者即可確診,無需再做進一步檢查。影像學診斷首選B型超聲,次選MRI、多期螺旋CT或同位素標記紅細胞掃描,大多數病例均能得到確診,個別診斷疑難者可考慮腹腔鏡直視下穿刺活檢。

  8、B超、CTMRI如何診斷肝血管瘤?

  血管瘤的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

  超聲檢查小血管瘤多呈高回聲,呈低迴聲者多有網狀結構,以類圓形多見亦可有不規則形,邊界清晰。病灶對周圍肝實質及血管無明顯壓迫表現,多普勒通常無血流訊號,如富有經驗,超聲對小血管瘤的診斷正確性可達80%。大血管瘤切面可呈分葉狀,內部回聲仍以增強為主,可呈管網狀,或出現不規則的結節狀或條塊狀的低迴聲區,有時還可出現鈣化高回聲及後方聲影,系血管腔內血栓形成、機化或鈣化所致。較大的血管瘤(>5cm)處於肋緣下方時,在加壓時可有明顯的變形,而其他實質佔位常無此特徵。多普勒示大血管瘤內部以低速靜脈血流為主,很少見動脈頻譜,即便偶見血流阻力指數(RI)均低下。

  CT平掃時小血管瘤典型者呈均勻低密度、境界清楚,大血管瘤病灶中央可見更低密度區,多為不規則形,出現頻率隨腫瘤直徑增大而增加。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曾統計60例89個血管瘤,直徑4cm以下者無此表現,直徑4~5、9cm者出現率為57、1%,6~7、9cm為80%,直徑8cm以上者可達100%。對照手術病理,更低密度區代表血栓形成、瘢痕組織或出血灶。CT動態增強掃描中的典型表現為早期病灶邊緣出現結節狀過度強化,隨時間推移強化區逐漸向病灶中心推進、強度逐漸降低,最後整個病灶充填,密度逐漸下降,至延遲相呈等密度填充。整個強化過程所需時間與病灶大小有關,病灶愈大所需時間愈長,一般在3min以上,通常7~15min,有的長達20~60min。平掃所見中央低密度區在增強過程中始終不能填充。如果造影劑的注射方式、劑量、速度和掃描技術合理,絕大多數3~4cm的血管瘤都有以上典型表現。直徑<3cm者增強表現可呈多樣化,但延遲相呈等密度填充,可聯合其他影像學檢查加以鑑別。

  MRI檢查時T1加權呈低訊號,T2加權呈高訊號,且強度均勻,邊緣清晰,與周圍肝臟反差明顯,被形容為“燈泡徵”。這是血管瘤在MRI的特異性表現,對小血管瘤極具診斷價值,小至1cm的病灶,仍能準確檢出。MRI動態掃描的增強模式同CT。血管瘤內血栓、機化灶在T1加權和T2加權時均為更低訊號。與核素顯像相比,兩者特異性相當,但對於小血管瘤及靠近心臟、肝門的病灶,MRI敏感性高。

  血管造影被公認為診斷血管瘤最敏感可靠的方法。典型表現是連續注射造影劑後數秒鐘即在腫瘤周緣出現棉團狀緻密染色,但清除緩慢,至靜脈期仍持續存在,以後緩慢減弱,造影劑的這種快進慢出現象是血管瘤特有的。但因屬創傷性檢查,在CT、MRI等非創傷性檢查普及後已很少使用。

  肝海綿狀血管瘤常須與其他肝佔位性病變、尤其是惡性病變進行鑑別,對非典型者尤須仔細。臨床上常見無經驗者僅憑B超或平掃CT檢查就輕易作出診斷且不做進一步檢查,結果將惡性病灶誤診為血管瘤或遺漏與血管瘤並存的惡性腫瘤致使延誤治療造成嚴重後果者。為避免不幸事件的發生,除每項檢查都必須規範、全面外,初診病人至少應常規做兩種以上影像學的聯合檢查,均具典型血管瘤特徵者方可診斷,即便經全面檢查確診者還應進行定期仔細隨訪,一旦發現可疑便應進一步全面檢查、鑑別和積極治療。

  9、怎麼區別肝血管瘤和肝癌?

  肝功能、腫瘤標誌物、B型超聲、核素掃描、CT、MRI、甚或肝動脈造影等系列檢查,肝臟活檢等均可予以鑑別。

  被確診為肝血管瘤後如何確定是否誤診:

  (1)必須經加強CT確診,若CT仍確診為血管瘤,那麼可進行如下診斷。

  (2)病人若同時存在肝硬化,乙肝,AFP陽性,那麼是肝癌的可能性更大,必須密切注視。

  (3)肝癌大部分生長迅猛,一個月內就可成倍甚至數倍地增長,就是極個別增長緩慢者,一個月內也會有30%以上的增長,而肝血管瘤增長緩慢,絕大部分肝血管瘤一年內體積都不會出現增長。所以,病人被確診為肝血管瘤後,一年內自己仍要積極複查,一般複查可這樣安排(複查用B超即可):

  30天后做第一次複查,血管瘤應沒有變化;若存在肝硬化,乙肝,AFP陽性中的任何一種,應20天覆查一次;連查三次正常方可按下法複查。

  第一次複查的60天后進行第二次複查,血管瘤仍應沒有變化;

  爾後每三個月複查一次,連查3次,若血管瘤仍沒變化,以後改為每年複查一次。

  10、確診了肝血管瘤該怎麼辦?

  肝血管瘤為良性病變,目前仍未發現對肝血管瘤有療效藥物,故病者如血管瘤<5cm,不必到處求醫,定期隨診即可。如瘤體>5cm,且有自覺症狀,應到醫院去遵醫囑處理。

  大多數肝血管瘤沒有症狀,長期隨防不會有明顯增大,也不會發生癌變或產生併發症,因此無需治療。

  若有明顯症狀如血管瘤巨大壓迫胃、腸等鄰近器官,引起上腹部不適、腹脹、噯氣、腹痛、食慾下降、噁心等症狀,臨床上確認這些症狀系血管瘤所致,則可能考慮手術治療。

  少數血管瘤可能併發凝血功能障礙,如消耗凝血因子、血小板等,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手術切除。還有患者的血管瘤診斷不能確定,不能除外其他惡性腫瘤時,需要手術切除。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