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經為混合神經,其中最主要的為運動纖維,支配面部表情肌。在解剖上,面神經可分為運動神經核上段、運動神經核段、小腦橋腦角段、顳骨內段和顳骨外段。任何原因引起的面神經損傷均可導致面癱,其中,運動神經核以上損傷導致的面癱稱為中樞性面癱,面神經核以下損害導致的面癱稱為外周性面癱。外周性面癱與中樞性面癱的最明顯的區別是不能抬眉、不能閉眼。
【病因】
1、感染:
為引起周圍性面癱最常見的原因。按致病微生物可分為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貝爾氏面癱和亨特氏綜合症分別由單純胞疹病毒和帶狀胞疹病毒引起。細菌性常見於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2、外傷:
顳骨骨折是引起周圍性面癱最常見的外傷型別,其次,耳部和腮腺手術尚可導致醫源性面神經損傷。
3、腫瘤:
包括原發於面神經的腫瘤和麵神經周圍的腫瘤。常見的面神經腫瘤包括面神經鞘膜瘤、纖維瘤和血管瘤。其他腫瘤包括膽脂瘤、中耳癌、頸靜脈球體瘤和聽神經瘤等。
【臨床表現】
1、症狀
(1)口角歪斜和閉眼障礙:表現為患側不能閉眼、口角歪斜。
(2)淚液分泌異常:面神經損傷後患側可出現溢淚或無淚,恢復期尚可出現鱷魚淚。
(3)味覺異常:當鼓索神經受累,患側舌前部味覺異常或消失。
(4)聽覺過敏:當鐙骨肌受累,患者對突然出現的強聲難以耐受。
2、體徵
(1)靜態表現:患側額紋消失、鼻脣溝淺或者消失、眼角和口角低垂。
(2)抬眉:患側的眉毛不能上抬。
(3)閉眼:受累側的眼瞼不能閉合或閉合無力。
(4)笑或示齒:當患者作笑或者示齒的動作時,口角明顯向健側移動。
(5)鼓腮:雙脣難以閉緊,患側露氣。
(6)聯帶運動:如患側作閉眼運動時,同側口角會被動運動。聯帶運動的原因是神經纖維錯向再生所致。
【診斷】
1、定位診斷
根據面神經分支,傳統上採用淚液分泌試驗、鐙骨肌聲反射和味覺試驗來判斷面神經的損傷部位。現今已被影像學檢查所取代。
2、定性診斷
根據電生理試驗結果,判斷面神經的損傷程度。常用的實驗包括神經電興奮試驗、面神經電圖和肌電圖等,但臨床實踐證明,其應用價值不大。
3、面癱程度評價
臨床上常用House-Brackmann分級系統對面癱的程度以及手術後恢復的程度進行評價。House-Brackmann分級系統將面神經功能分為六級:正常、輕度功能異常、中度功能異常、中重度功能異常、重度功能異常和完全麻痺。
【治療】
周圍性面癱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治療方法的選擇與面癱的病因、面癱出現的時機和麵癱的程度等因素有關。非手術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功能鍛鍊等,常應用的藥物包括糖皮質激素、抗生素、抗病毒藥、維生素等。根據的面神經的損傷程度,手術方式可分為面神經減壓術、面神經吻合術、面神經移植術和舌下神經-面神經吻合術等。此外,周圍性面癱患者還應注意保護患側的角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