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介入科 主任醫師 吳智群

  凡可以導致下肢缺血的疾病總稱為下肢缺血性疾病,這些疾病共同的特點是:它們都有下肢缺血的表現及體徵:輕度缺血可表現為間歇性跛行,患肢面板溫度低,發涼怕冷。中重度缺血可出現患肢持續性疼痛,面板溫度變得更加冰涼,面板顏色由蒼白逐漸變青紫,甚至發黑壞死,患者的疼痛往往難以忍受,在寒冷及活動後更加劇烈。如不及時治療將會導致截肢的後果,甚至危及生命。這類疾病目前主要包括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血管閉塞、因糖尿病導致的動脈閉塞、因動脈炎導致動脈閉塞以及因血栓而導致的動脈閉塞。

  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診斷不難,但治療難度大,問題多。隨著現代介入技術的發展,下肢缺血性疾病取得了革命性的進展,現介紹如下:

  1、明確病因、控制原發病是前提:

首先要明確下肢缺血的原因,只有明確了下肢缺血的原因我們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好的治療效果。如對於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性大動脈炎是導致肢體缺血的重要原因,但在病變活動期我們首先要控制大動脈炎,不能直接進行球囊擴張等治療。而對於老年人動脈粥樣硬化及糖尿病可能是導致下肢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們在治療缺血的同時還要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如要控制好血脂及血糖水平。而對於中青年男性則應注意有無外傷及吸菸史,煙癮很大的一定要勸解其戒菸,否則會影響療效。總之在明確原發病後,首先要積極治療原發病,然後儘早打通閉塞的血管。

2、儘早開通血管恢復供血是治療的關鍵:

只有打通血管才能恢復下肢的供血,介入技術是目前開通血管最佳的手段,它不用開刀,微創,通過溶栓、球囊擴張、支架置入、粥樣斑塊切除等技術能迅速的打通血管恢復血液供應。過去手術治療需要開刀,人工搭橋及人工血管替代均存在一定的問題。藥物治療起效緩慢,對於斑塊療效欠佳,甚至延誤治療時機,在開通血管方面遠不如介入治療有效。

3、後續康復治療是療效好的保障:

血管打通後的藥物治療非常重要,這些治療包括溶栓、抗凝、活血化瘀、改善微迴圈、抗氧化劑、抗感染、理療等。這些治療在一入院就要同時進行,開通血管後繼續治療直到完全康復,確保治療效果。

  總之,下肢缺血性疾病一定要早診斷,早治療。治療之前必須明確病因以及血管狹窄閉塞的程度,對於中重度的缺血應儘早採用介入治療開通血管恢復血供,然後配合藥物治療。切不可延誤治療時機,造成截肢甚至危及生命等嚴重後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