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泌尿外科 副主任醫師 付德來

  膀胱腫瘤是泌尿外科的常見病,膀胱腫瘤絕大多數為上皮性腫瘤。膀胱癌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多見於中老年人;青少年和20歲以內的成年人患膀胱癌多為分化較好的淺表性腫瘤,預後較好。

  一、膀胱癌的病因

  1、吸菸

  吸菸系目前最為肯定的膀胱癌致病危險因素,約30-50%的膀胱癌由吸菸引起吸菸可使膀胱癌危險率增加2-4倍。風險與吸菸的數量、時間以及吸菸時吸入的深度有關。戒菸後發病風險可下降。

  2、長期接觸工業化學產品

  約20%的膀胱癌由職業因素引起,苯胺、聯苯胺、氨基聯苯、雙氨基聯苯、二氯聯苯胺等為致癌物質。增加患膀胱癌危險性的職業有:染料工業、橡膠、製革、油漆、印刷、鑽探、煤礦、乾洗、理髮、牙醫等。

  3、咖啡

  某些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飲用咖啡可增加膀胱癌的發病率,但若同時考慮到吸菸、人工甜味劑等因素,並無明確證據表明咖啡可促進膀胱癌的發生。

  4、鎮痛藥物

  非那西丁是苯胺的衍生物,長期大量應用非那西丁類鎮痛藥可增加尿路上皮癌的發生率,發生膀胱癌的潛伏期比腎盂癌長,可長達25年。其他型別的鎮痛藥與膀胱癌的發生無明確關係。

  5、人工甜味劑

  在齧齒類動物實驗中發現,大劑量的人工甜味劑,包括鄰磺酸苯甲醯亞胺(糖精)和環己烷氨基磺酸鹽,為膀胱致癌物質。但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食用人工甜味劑並不明顯增加膀胱癌的發生率,目前認為,不吸菸的女性和大量吸菸的男性食用人工甜味劑可使膀胱癌的發生率有所增加。

  6、慢性膀胱炎和其他感染

  留置導尿管或結石引起的慢性膀胱炎可增加膀胱鱗癌的發病率,因截癱而長期留置導尿管的人群中膀胱癌的發生率為2-10%,其中80%為鱗狀細胞癌。血吸蟲病流行地區膀胱鱗狀細胞癌的發病率很高,移行細胞癌的發生率也升高。膀胱內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與膀胱鱗狀細胞癌的發生也有密切關係。

  7、盆腔放療

  子宮頸癌的病人接受盆腔放射治療,發生膀胱移行細胞癌的風險增加,而且在診斷時多為高分期且有區域性浸潤。

  8、環磷醯胺

  接受環磷醯胺治療的病人膀胱癌的發生率可增加9倍,診斷時多發生膀胱肌肉浸潤。目前認為環磷醯胺在尿路的代謝產物:丙烯醛,與出血性膀胱炎和膀胱癌的發生有關。環磷醯胺引起的膀胱癌潛伏期為6-13年。

  二、膀胱癌的臨床表現

  1、血尿

  血尿特別是間歇性無痛肉眼血尿為膀胱腫瘤最常見的病狀。對於中老年人出現原因不明的血尿就應當膀胱鏡檢以除外膀胱癌。

  血尿程度依出血量多少,表現為洗肉水樣、伴有不規則或片狀血塊,甚至大量血塊充滿膀胱。血尿出現的時間和程度與腫瘤細胞分化、分期、大小、數目、形態並不一致,出血嚴重或反覆出血者可發生失血性貧血。

  2、膀胱刺激症狀

  膀胱刺激症狀,即尿頻、尿急、尿痛,為膀胱癌的第二個常見病狀,凡有膀胱刺激症狀或排出過“腐肉”的膀胱癌,多屬晚期或浸潤性,預後不良。

  3、其他表現

  膀胱頸部或累及前列腺的癌腫、頸部附近帶蒂癌腫及大塊壞死脫落的癌組織,均可阻塞頸口而出現尿瀦留。

  癌腫累及輸尿管口,則可出現腎區脹痛、腎輸尿管積水、感染、腎功能損害。

  膀胱腫瘤晚期病人可出現下腹部腫塊,腎功能不全,消瘦、嚴重貧血等惡液質表現。

  發生轉移則可出現轉移部位的相應症狀,常發生的轉移部位為骨、肝、肺。

  膀胱癌診斷分析

  膀胱癌的主要症狀為血尿,凡40歲以上出現無痛性肉眼血尿者都應想到膀胱癌的可能。鏡下血尿或無血尿有尿路刺激症狀者應進行全面而深入地檢查。

  膀胱癌的早期診斷非常重要。所有死於膀胱癌的患者都是由於遠處轉移引致的,而出現遠處轉移的病人均伴有或已有膀胱肌層浸潤。早期診斷是提高膀胱癌治療效果的關鍵。

  三、膀胱癌的輔助檢查

  1、B超檢查

  B超檢查膀胱腫瘤具有操作簡單、無痛苦、可重複進行等優點。

  膀胱腫瘤的超聲影象主要為膀胱壁上向腔內凸起的贅生物,大小不一,形態多樣或不規則,中等回聲強度,深部無聲影。經腹部途徑對膀胱斷層掃描可獲得腫瘤的大小、數目、位置及基底部的寬窄等基本影象。

  2、盆腔CT平掃+增強掃描

  CT檢查可以清楚的顯示膀胱壁腫瘤發生的部位、大小、數日、浸潤深度、有無轉移等。對確診為膀胱癌的病人,CT檢查的目的之一是確定腫瘤分期。

  CT檢查可清楚地顯示盆腔腫大淋巴結。

  3、靜脈腎盂造影

  移行上皮腫瘤有種植及多器官發病的特徵,膀胱癌有同時伴有腎盂癌輸尿管癌可能。

靜脈腎盂造影意義:

①排除上尿路腫瘤;

②瞭解雙腎功能。

  4、MR檢查

  確定腫瘤的範圍及周圍脂肪組織浸潤情況。明確前列腺病變及其周圍關係,判斷淋巴轉移情況。顯示深肌層浸潤情況,對膀胱壁外癌腫浸潤有高度敏感性及特異性。

  5、膀胱鏡檢查

  可全面窺視膀胱內情況,直接觀察癌腫的大小、位置數目、生長方式、基底部情況及周圍情況等。

  取活體組織檢查可明確病變性質、侵潤程度等生物學特性。

  原位癌表現為黏膜似天鵝絨突起的紅色區域,出現膀胱激惹或痙攣常為廣泛原位癌徵象。

  乳頭狀癌多為Ta及T1期腫瘤單發或多發,呈淡紅色,有細長的蒂,限於黏膜層,活動度好,表面絨毛細長呈枝狀。結節、團塊乳頭狀癌常為T2及T3期腫瘤,乳頭短且融合,深紅色或褐色可有灰白色壞死組織,廣基或短蒂,活動度差,附近黏膜增厚、水腫、充血,表肌層有浸潤或淋巴結梗阻。

  浸潤性癌常為T3及T4期腫瘤,無蒂,境界不清,局隆起,表面褐色或灰白色,覆有灰綠色膿苔或磷酸鹽類沉澱,腫瘤壞死處形成潰瘍邊緣隆起並外翻,周圍膀胱壁增厚、僵硬,或有衛星瘤。膀胱尿混濁,混有“腐肉狀壞死組織。

  四、膀胱癌的分期(由泌尿外科專科醫生負責分析)

  淺表性膀胱癌(非肌層侵潤性膀胱癌)

  浸潤性膀胱癌(肌層侵潤行膀胱癌)

  五、膀胱癌的治療

  1、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

  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既是淺表性膀胱腫瘤的重要診斷方法,也是主要的治療手段。

  以下情況建議2-6周後再次行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

  ①腫瘤切除不完全。

  ②標本內無肌層。

  ③T1期腫瘤。

  2、膀胱灌注化療

  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術後12月內複發率10-67%,復發高峰期為術後100-200天和術後600天。術後復發可能與原發腫瘤切除不徹底、腫瘤播散種植、新發腫瘤有關。

  膀胱灌注化療方案:

  ①術後即刻膀胱灌注化療術後24小時內灌注。

  ②術後早期膀胱灌注化療術後每週1次,共4-8周。

  ③術後維持膀胱灌注化療每月1次,連續8-12月。

  常用的膀胱灌注化療藥物

  吡柔比星、絲裂黴素、表柔比星、羥喜樹鹼、吉西他濱等。

  灌注時注意事項

  ①化療藥物通過導尿管灌入膀胱,保留0、5-2小時(具體參照說明書)。

  ②灌注前避免飲水,以避免尿液稀釋藥物。

  ③膀胱灌注化療的主要副作用是化學性膀胱炎(主要表現為尿頻、尿急),停藥後多可自行改善。

  低危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術後即刻膀胱灌注化療後,腫瘤復發的機率很低,因此即刻灌注化療後可以不再繼續進行膀胱灌注化療。

  3、根治性膀胱切除術

  手術指證

  ①T2-T4aN0M0浸潤性膀胱癌。

  ②T1G3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

  ③反覆復發的非肌層侵潤性膀胱癌。

  手術範圍(將膀胱及腫瘤病灶完整、完全切除)

  ①膀胱及其周圍組織。

  ②輸尿管遠端。

  ③盆腔淋巴結。

  ④前列腺、精囊(男性)。

  ⑤子宮、附件(女性)。

  手術方式

  ①開放手術。

  ②腹腔鏡手術(失血少、術後疼痛較輕、恢復較快,但手術時間較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