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內科 住院醫師 任昀斌

  引起眩暈的疾病種類繁多,有的是神經科疾病,有的是耳科疾病,很多眩暈病因確實很難明確,耳科不認為是耳源性的,神經科又找不出原因,給病人一個明確的說法談何容易。

  發現好多的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診斷,為什麼?給我的感覺:一個是該病在老年發病率確實較高;另一個是找不到其他的原因,況且診斷了該病不容易出現危險的後果。

  老年人的眩暈就是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嗎?

  腦血管性眩暈常見有最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足、迷路卒中、延髓背外側綜合徵、頸動脈竇綜合徵、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頸性眩暈等;其他的眩暈原因還有:內耳性眩暈、顱內腫瘤性眩暈、腦部感染或前庭神經元炎性眩暈、藥物中毒性眩暈、多發性硬化、第四腦室囊蟲、頭頸部外傷、內耳耳石症、癲癇(眩暈性)、功能性眩暈等。對眩暈的患者,應該在詳細瞭解病史、檢查後方能明確。

  同樣是老年患者:

  1、起床時或轉頭時出現眩暈,幾十秒或在頭位糾正後可緩解:應該是以頸性眩暈或內耳耳石症可能性較大。

  2、整天都有眩暈感,也可以嘔吐,可以持續一個月,幾個月:應該考慮到顱內腫瘤性眩暈、後迴圈缺血性眩暈、脫髓鞘性眩暈。

  3、一週前有感冒,發病時劇烈的眩暈:有感染病史,應多考慮腦部感染性眩暈、前庭神經元炎、流行性眩暈。

  4、出現了視物成雙,吞嚥障礙,5分鐘後緩解:考慮為錐基底動脈系統TIA可能性大。

  5、眩暈同時耳鳴,有聽力下降史:迷路卒中、內耳性眩暈、聽神經瘤、藥物中毒都有可能。

  對上述診斷僅僅是可能,還有對患者進行詳細的檢查,比如:前庭功能試驗、MRI、眼震電圖、經顱多普勒超聲、腦誘發電位、腦電圖、DSA等。

  之所以發這個帖子,是發現好多醫生不重視眩暈,大量的醫療浪費,其實不必輸液.

  我不贊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模糊診斷,因為它還不是TIA,實際上椎基底動脈TIA所佔的眩暈的比例很小。

  但2屬於慢性眩暈chronic vertigo:由於老年人前庭系統逐漸退化所致,當在一個新的平衡到達之前,症狀會持續。治療是急性期可以短期抗眩暈治療如口服藥物 ,注射非那根等,但不宜長期使用,因為會阻礙新的平衡建立。此後,要鍛鍊患者沿著直線走路。

  良性位置性眩暈應該不同腦位置的康復鍛鍊治療。

  前聽神經元炎臨床診斷的少,都混到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裡面去了。

  少百年來,神經科Neurology是其他科診斷不了的疑難雜症的,在1990‘的Neurology 有學者戲稱神經科為疑難垃圾桶。諸位神經科同行應該感到驕傲的,Vertigo 眩暈本質是運動幻覺--卻不同於精神症狀,dizziness才是頭昏的感覺。老百姓的口頭語和學術詞彙不能混淆(不管是漢語和英文,普通字典不算數的),當然神經科目前部分有玩弄文字遊戲之感,即缺少直面臨床實踐的魅力。

  VBI有停止使用的趨勢--已經死亡判決。日本後生省提過慢性腦供血不足的概念,未大公認。在下覺得有概念更迭,有時有矯枉過正的嫌疑。

  據認為,老年眩暈的病因主要是良性位置性眩暈和位置感覺異常,也就是講,大部分病人要轉給五官科的。非常希望國內有誰認真做此類病因、診斷規範的科研,給大家一個說法,我好學習模仿。國外有一本SCI雜誌為步態Gait (Disturbance),的確有很多工作去作。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概念還有用嗎?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BI)描述了由後迴圈對腦的供血降低這個共同的病理生理過程所引起的廣泛的臨床表現。1950年代,在Fisher用“頸動脈供血不足”來描述常常是頸動脈分支梗死前兆的前迴圈的TIA後,VBI被廣泛應用。雖然“頸動脈供血不足”這個晦澀難懂的概念已不再使用,但VBI仍被使用以涵蓋後迴圈的所有TIA。

  腦幹是神經活動的重要部位,在狹小的空間內分佈有顱神經、網狀啟用系統和上下行的運動感覺神經傳導束,一旦出現因血供障礙所引起的神經功能損害,則表現為多種不同但有常常重疊的綜合症。VBI的症狀主要有:言語不清、噁心和嘔吐、麻木、不穩而不能行走或站立(共濟失調)、突發眩暈、視覺改變(視力喪失、複視或眼震)以及肢體無力。

  VBI的診斷需要進行透露CT、MRI、MRA等檢查。近來神經影像學的發展,對VBI的患病有了新的認識,有研究報道約40%的VBI者有腦幹梗死。因此,VBI的概念已應用的越來越少,並被“後迴圈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aemia)概念所替代。

  但是,VBI仍在我國被神經科、全科、內科、老年科、中醫科和骨科廣泛使用。VBI最常被用來診斷有頸椎骨質增生的影像學證據、發生於中老年人群的單純的頭暈/眩暈。診斷的理論假設是骨質增生致椎基底動脈血供不足,使得對缺血敏感的前庭神經核功能異常,進而產生頭暈/眩暈(顧名思義是供血不足而非缺血)。許多醫生沒有能夠詳細地瞭解病史和做仔細的神經系統檢查,而且錯誤地認為中老年人的單純頭暈/眩暈的主要原因是VBI而不是前庭周圍病變或精神疾患。更為糟糕的是,由於認為VBI不是缺血(不是TIA或梗死),故沒有對診斷為VBI的患者進行積極的血管性危險因素檢查,對之治療也不遵循科學證據(控制血管危險因素、阿司匹林或抗凝等)。

  為徹底糾正這種混亂的狀況,必須採取以下有效的措施。首先,國家的學術性的診斷標準必須依據臨床證據而更新,應採用“後迴圈缺血”的概念來代替有誤導意義的概念“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第二,要建立國家級的大的臨床資料庫。第三,積極推動和開展采用新概念的醫學繼續再教育。

  眩暈的解剖基礎―平衡三聯 ,維持正常的空間位象有賴於視覺、深感覺和前庭系統,這三部分稱“平衡三聯”:

  1、視覺:提供周圍物體的方位和機體與周圍物體的關係。

  2、深感覺:傳導肢體關節與體位姿勢的感覺。

  3、前庭系統:傳導辨認機體的方位和運動速度。

  雖然視覺和深感覺參與維持正常的空間位象,但是它們的病變很少主訴眩暈。前庭病變是引起病理性眩暈的主要病因。

  門診診斷眩暈的思路:

  根據有無伴視物旋轉或自身晃動確定是眩暈還是頭昏、頭暈。

  眩暈根據有無聽力損害及其他特點確定是中樞性還是周圍性。

  若中樞性眩暈進一步確定中樞性病因:血管性或後顱窩病變。

  若周圍性眩暈進一步確定周圍性病因:內耳眩暈病或內耳眩暈徵。

  排除器質性原因,考慮功能性眩暈。

  良性位置性眩暈:又稱內耳耳石症,發病年齡30-60歲,以老年人最常見。內耳耳石由於頭部改變重力作用而移位,刺激前庭神經末梢引起眩暈和眼震。當處於某種頭位時,突然出現眩暈,歷時短暫,數秒至數十秒。眼震呈旋轉性或水平性,持續10-20秒,無聽力障礙,重複變換頭位可誘發。頭位或體位試驗陽性可能是唯一的體徵。本病是一種自限性疾病,預後良好,大多數患者幾天或數月後漸愈,一般6-8周緩解。診斷此病需慎重,注意與眩暈常見原因相鑑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