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普外科 主治醫師 宋佔峰

  近年來,外科病人圍手術期營養支援日益受到重視,特別是早期腸內營養支援,更是受到普遍關注,總結我院2000年至2003年6月193例胃切除病人早期腸內營養支援病例,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

  全組共193例,男121例,女72例,年齡16歲至72歲,平均年齡43、5歲,臨床診斷,胃良性潰瘍32例,其中並急性穿孔28例,胃癌162例。手術方式,全胃或近端胃切除33例,胃癌根治91例,姑息胃癌切除38例,遠端胃大部切除31例。

  2、置管方法

  全組病例均於術前用2mm-3mm的矽膠管,與鼻胃管共同置於胃內,術中,經吻合口將鼻腸營養管置人吻合口遠端空腸上段約30cm-40sm處。

  3、術後營養管理

  全組病例均於術後36h-48h,在一般情況良好、血液動力學穩定、無嚴重出血傾向時,一般留置5天-7天,二例十二指腸殘端瘻患者留置20天-26天,一例吻合口瘻留置達40余天,對於置管時間較長病例,除應用安素液外,還給以自己配製的營養液(牛奶、肉湯等營養混合液)。全組病例無嚴重不良反應,部分病例出現輕微腹脹、腹瀉、腹痛等不適,經調整營養液濃度、滴速、溫度後消失。

  4、結果

  全組病例均於術前測定體重、Hb、A/G、電解質,多數病例術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體重減輕、貧血、A/G下降、電解質紊亂,術後7天-10天,體重均能維持或高於術前水平,貧血全部糾正,A/G上升或恢復正常,電解質紊亂糾正。全組病例恢復均較其它同期病例為好,而吻合口瘻、切口癒合不良或裂開等併發症明顯減少,臨床治療費用降低。

  討論

  近年來,隨著外科手術、呼吸和迴圈支援技術進步,外科病人圍手術期營養支援日益受到重視,許多特殊營養物質有著顯著的免疫調節作用,富含這些營養物質的營養支援、特別是腸內營養支援,可以增強腸黏膜屏障、減少內毒素和細菌易位、預防腸源性感染和MODS,具有重要意義[1]。腸道營養支援仍為現代外科營養治療的一種主要營養方法[2],術後腸道營養開始愈早,合成代謝愈早[3],腸內營養支援有助於腸粘膜細胞的結構與功能完整[4],刺激消化道分泌,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糾正腸粘膜缺血,降低腸源性高代謝反應,降低炎症反應與感染等併發症的發生。

腸內營養支援的途徑,主要有空腸造口和鼻腸營養管,由於前者併發症較多,已不被廣泛應用,鼻腸營養管由於具有放置簡便、安全,營養全面、符合生理要求,對監測和物質條件要求、低價格低廉等特點[5],且可留置較長時間,對胃切除後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如吻合口瘻、十二指腸殘端瘻、吻合口水腫、術後胃排空障礙等併發症是一種有效的安全防範措施[6]。

本組二例十二指腸殘端瘻、一例吻合口瘻病例,均經較長時間鼻腸營養管營養支援,獲得痊癒,且降低了治療費用。總結本組193胃切除術後早期鼻腸營養管營養支援病例,腸內營養支援雖然不能達到全胃腸外營養支援的高熱量和豐富的氨基酸類物質,但隨著近年全營養素的開發、應用,腸內營養可獲得營養更全面、價格更低廉的營養支援。所以,胃切除術後早期鼻腸管腸內營養支援,能夠代替大部分全胃腸外營養、完全代替空腸造口,是一種安全、併發症少、簡便、實用、易掌握的營養支援方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