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肛腸外科 主任醫師 李治清

  一、肛門直腸解剖:

  直腸:上接乙狀結腸,下連肛管,全長12-15釐米,直腸膀胱陷窩,女性為直腸子宮陷窩。

  直腸柱:直腸下端與肛管相連處,10個左右。

  肛瓣:相鄰直腸柱之間半月形的皺袋。

  肛竇(肛隱窩):肛瓣與直腸壁之間的,開口向上漏斗狀間隙。

  齒線:肛瓣與直腸柱的基底,在直腸與肛管交界處形成一條不整齊的鋸齒狀邊緣。齒線上下解剖的比較。

  二、肛門直腸檢查方法:

  1、體位:

  膝胸位:此體位使肛管下垂,肛門部位暴露清楚,加以內臟上移,盆腔空虛,檢查方便易於成功,為最常用體位。

  左側俯臥位:此體位適於身體虛弱或同時作簡單治療者。

  截石位:暴露清楚,可同時作雙合診,此體位也是作直腸肛門手術的常用體位。蹲位:適用於檢查內痔,脫肛或直腸息肉等,此體位直腸肛管受壓最大,可見內痔和脫肛的最嚴重情況。

  彎腰扶椅位:暴露較差,但是方便省時,適用於人群健康普查。

2、視診:

有無血跡,膿液,糞便,黏液,瘻管口,腫塊,溼疹,潰瘍,瘢痕,肛門緊縮還是鬆弛,有無外痔,脫垂的內痔或直腸黏膜,有無蟯蟲,肛裂,前哨痔,讓病人向肛門方向用力,觀察有無內痔,息肉或肛門直腸脫垂等。

3、直腸指診:

簡單但是及其重要。

4、肛門鏡檢查:

先全部進入肛門,然後緩慢退出,觀察,按時鐘記錄,全面觀察不要遺漏。

  檢查禁忌症:肛門狹窄,婦女月經期,肛裂或區域性炎症疼痛明顯時。

5、乙狀結腸鏡檢查:

是診斷直腸上段和乙狀結腸下段病變的重要檢查方法,對:原因不明得便血,黏液便,慢性腹瀉,裡急後重,糞便變細等臨床表現,均應考慮乙狀結腸鏡檢查。

  方法:檢查前一日給無渣飲食及緩瀉劑,術前灌腸。先行肛門指診,進鏡約15釐米,腸腔變小並有螺旋形黏膜皺襞,即為乙狀結腸。可以同時取活檢,但是不要取潰瘍中心或腫瘤潰爛部分,以免引起穿孔。

  併發症:出血,穿孔。

6、X-線鋇劑灌腸檢查:

充盈缺損或黏膜破壞。

7、排糞檢查:

適於長期便祕者,測定肛門括約肌和肛管直腸形態功能及動力學的方法。

8、CT檢查:

瞭解腫瘤的位置,大小,提供腫瘤與周圍盆腔臟器的關係及腫瘤侵犯的範圍,進行直腸癌的分期。

9、MRI:

進行直腸術前檢查或術後複查。

10、直腸腔內超聲掃描:

直腸癌術前分期及術後複查。

  三、痔

  定義:直腸下端,肛緣靜脈叢曲張所形成的軟性靜脈團塊,20-40歲多見。

  (一)病因:

  1、解剖因素:直腸肛管位於軀幹下部,門靜脈系統無靜脈瓣,痔內靜脈叢壓力增高。

  2、腹內壓增高:妊娠,排尿困難,便祕等。

  3、直腸下端和肛管的慢性感染。

  4、先天缺陷或外傷。

  (二)臨床表現:

  內痔、外痔、混合痔。

  1、出血:與糞便不相混合,或排便時滴血。

  2、脫出:多呈環行。

  3、疼痛:感染、糜爛、血栓形成或嵌頓時疼痛明顯。

  4、瘙癢:合併溼疹。

  內痔:直腸上靜脈叢曲張。

  I期:排便時出血,無疼痛,無脫出,好發於肛管左側、右前、右後三處。

  II期:排便用力時脫出,可自行還納,便血明顯。

  III期:排便咳嗽、用力、行走、蹲位時均可脫出,不能自行還納,必須用手託回,容易嵌頓壞死。

  IV期:內痔持續脫出,不能還納,痔塊表面覆以面板,多發生於老年人。

  外痔:位於齒線下方,由痔下靜脈叢曲張形成,表面覆以面板,不能推入直腸內。易形成血栓性外痔,有外痔皮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