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鍼灸推拿康復科 住院醫師 劉坤

  鍼灸原理:  

        鍼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一門獨特的療法。“針”即針刺,以針刺入人體穴位治病。它依據的是“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辨證原則,進針後通過補、瀉、平補平瀉等手法的配合運用,以取得人體本身的調節反應;“灸”即艾灸,以火點燃艾炷或艾條,燒灼穴位,將熱力透入肌膚,以溫通氣血。鍼灸就是以這種方式刺激體表穴位,並通過全身經絡的傳導,來調整氣血和臟腑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鍼灸因為易學易用,已經在現代家庭醫療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了。

  定穴取穴:

  鍼灸首先要定穴取穴。準確取穴要求病人有一定的體位,如正坐、側臥、伸掌、握拳等;常用的取穴方法,一種是根據人體的自然標誌來取穴,如兩耳尖直上頭頂取百會;一種是以病人一個手指或幾個手指某部分的寬度為標準來取穴;還有一種是把人體各部分的距離,規定為一定的寸,以骨度來取穴。只有確認標誌,量好骨度分寸,注意本穴與上下、左右鄰近穴的關係,才能達到準確取穴的目的。

  鍼灸治病:

  1、感冒:取大椎、合谷、風池,都用針法,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

  2、嘔吐:主穴取內關、中脘、足三裡、針刺,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

  3、失眠:取神門、內關、三陰交,針刺,用平補平瀉法,留針50分鐘,每日針一次。

  4、關節痛:腰脊痛取腎俞、崑崙;膝關節痛取足三裡、陽陵泉、懸鐘,先針刺,用瀉法,留針20分鐘,再艾灸20分鐘。

  5、痛經:經前或經期腹痛取中極、三陰交、內庭,先刺內庭,再針三陰交、後針中極、三陰交。均用瀉法,留針20分鐘。

  6、經後腹痛:取氣海、關元、三陰交,均用補法,針後加灸,留針30分鐘。

  7、牙痛:上牙痛取下關、內庭,下牙痛取頰車、合谷,針刺,瀉法,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

  8、便祕:取支溝、天樞、長強,針刺,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

  9、落枕:取落枕、大椎、後溪,針刺。落枕用瀉法,大椎、後溪,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分鐘。

  10、月經不調:月經先期:取中極、血海、三陰交、太沖,均針刺、用瀉法,留針20分鐘。月經後期:取命門、腎俞、關元,用補法,針後加灸,留針30分鐘。

  11、腰痛:取腎俞、委中、腰陽關,針刺,用瀉法,留針30分鐘,如是腰痛日久不愈的,加艾條灸命門20分鐘。

  12、痢疾:針治痢疾,有較好的療效。取中脘、天樞、足三裡,針刺,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每天一次。如有發熱的,加刺曲池;頭痛的加剌風池、百會;不發熱而下痢過久的,可艾條灸關元10分鐘,或隔鹽灸神闕。

  13、哮喘:鍼灸有緩解防止發作的作用。取膻中、肺俞、天突、豐隆。如吐出的痰稀白,用艾條灸20分鐘;如痰色發黃時,針剌,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如果平時常灸肺俞、氣海,可以防止發作。

  14、頭痛:頭痛有正頭痛、偏頭痛、頭頂痛、頭項痛等區別。鍼灸治療,是按頭痛的部位來取穴的。

  正頭痛:取上星、合谷,攢竹,針剌,用瀉法,留針30分鐘。

  偏頭痛:取太陽、頭維、外關。針剌,用瀉法,留針20分鐘。

  頭頂痛:取百會、太沖、後溪,衝剌,用瀉法,留針20分鐘。

  頭項痛:取風池、列缺,針剌,用瀉法,留針30分鐘。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