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是兒童青少年期最常見的原發惡性骨腫瘤,新輔助化療的應用,提高了骨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保肢治療成為外科治療的主流,兒童青少年正處於生長髮育期,傳統保肢治療必然帶來肢體不等長。保留骨骺的保肢術可保留患者生長板,有效防止術後肢體不等長,但必須是骨骺未被侵犯,並可完整切除腫瘤;可延長假體可解決兒童保肢後肢體不等長問題;帶血管蒂的骨移植為骨肉瘤瘤段切除後的骨缺損修復提供了早日癒合的基礎;對於骨骺接近閉合的兒童,也可以考慮應用同種異體骨移植修復骨缺損;腫瘤型人工關節在年長兒童也可用於保肢治療。
目前兒童青少年骨肉瘤的保肢治療還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可延長假體、保留骨骺的保肢術目前費用昂貴、技術複雜,對於預計骨骺快要閉合的青少年患者,傳統假肢、帶血管蒂的遊離腓骨、異體骨移植也可作為選擇。
骨肉瘤是起源於骨的惡性腫瘤,好發於兒童青少年期,是兒童青少年期第二癌症死亡相關病因,經常發生致命的肺轉移,這些患者儘管行手術、化療或/和放療仍生存率低。典型骨肉瘤佔所有腫瘤的0.2%,每百萬人口年發病率低於3%,是兒童親少年期最常見的原發惡性骨腫瘤,絕大多數患者需進行外科手術和化療,在治療方法上特別是在新輔助化療和保肢外科方面快取得的快速進展,延長了患者長期生存期;肢體骨肉瘤患者通過現代化療方案能夠保肢並提高患者生存率。
在骨腫瘤中心,手術聯合術前、術後化療,可治癒60%~70%的骨肉瘤患者,外科保肢率90%以上,保肢術後肢體功能良好;統計發現保肢術後78%的患者肢體功能令人滿意[7 ,8],骨肉瘤的保肢治療已成為治療的主流。在骨骼未成熟患者,由於長骨的廣泛損害,保留長骨的骨骺是困難的,由此骨肉瘤切除後導致肢體不等長及步態異常[9],影響正常行走,引起骨盆傾斜、脊柱側彎、非正常應力所致的關節損害等一系列併發症,小兒惡性骨腫瘤是否行保肢治療目前尚有爭議。Grimer認為保肢外科能使85%的兒童骨肉瘤患者保肢,主要的外科挑戰是腫瘤切除後的肢體重建。
兒童及青少年正處於生長髮育階段,膝關節周圍骨骺的生長佔下肢身高發育長度的70%,在生長髮育高峰(男性14~16歲,女性12~14歲)前,切除股骨下端或脛骨上端骺板會使患者每年喪失約10~16mm的生長長度,另外由於兒童骨骼有很大的生長能力,任何非生物學重建都會面臨著遠期的失敗及翻修。目前保留骨骺的保肢術及可延長假體受到臨床重視,成為研究的熱點,是否適宜保肢取決於腫瘤侵襲範圍、分期、對新輔助化療的反應。
1、保留骨骺的保肢術
保留骨骺的保肢術是在徹底切除腫瘤、降低術後複發率的前提下,保留肢體的生長板,避免因腫瘤切除而造成的肢體不等長,將對肢體長度的影響降到最低。
San-Julian等將兒童幹骺端骨腫瘤的侵襲情況分為3種類型:Ⅰ型為腫瘤與骺板相鄰,腫瘤邊緣距骺板>2cm;Ⅱ型為腫瘤與骺板距離<2cm或相鄰;Ⅲ型為骺板與腫瘤部分接觸,距離關節端軟骨下骨>2cm;此型別是指骨骺體積較大的病例。Ⅰ型為保留骨骺的保肢手術的絕對適應症,Ⅱ、Ⅲ型為相對適症;以往認為骺板對腫瘤侵襲有屏障作用,但通過對骨肉瘤MRI的研究後發現腫瘤可以穿越骺板侵犯骨骺甚至侵入關節,Jesus-Garcia等通過25例(男14例,女11例)4~17歲骺板未閉骨肉瘤患兒的研究發現,放射學檢查僅顯示11例腫瘤侵潤骺板,組織學檢查顯示21例腫瘤穿過骺板,證明骺板不是阻止腫瘤生長的屏障,強調保肢手術時對保留骨骺板的手術應慎重。
2、可延長假體
兒童原發骨腫瘤要求完整切除腫瘤並行聯合重建,為了使腫瘤得到控制,往往導致生長板損傷,進而出現肢體不等長,可延長假體是保肢技術的一種選擇[19]。Saravanan等[20]認為應用可延長假體用於修復兒童原發骨腫瘤的保肢治療是可行的。
儘管一些學者報道應用可延長假體治療兒童骨腫瘤短期效果良好,但隨著時間延長併發症的發生率隨之增加。有學者報道可延長型假體保肢術後可發生繼發性生長板被破壞,進而有生長不平衡導致肢體成角,最終出現假體鬆動。Gitelis等報道應用SEER(Stanmore extensible endoprosthetic replacement)系列假體的18名患者中,7例需行翻修術,其中2例為假體延長部位斷裂,1例股骨遠端骨折,2例假體柄部斷裂,1例無菌鬆動,1例為深部感染。
行股骨近段可延長假體重建的兒童及青少年患者會因為髖臼發育不良而出現髖關節脫位,引起疼痛和活動受限,該半脫位不能通過髖臼截骨得到矯正,只能在骨骼發育成熟後行髖臼置換。Futani等[32]認為在骨骼未成熟兒童股骨末端惡性骨腫瘤人工假體和生物重建作為保肢提供了一個好的功能結果,儘管有高的翻修與肢體延長等問題。可延長型假體的併發症主要為感染、術後動脈栓塞、假體斷裂、無菌性鬆動、延長失敗、下沉、內部元件損壞等。假體置換儘管其併發症較多且需要多次手術,但在精神上和外觀上更易被患兒及家屬接受,患兒的生活質量較好。
3、帶血管蒂的骨移植
現代修復重建技術可避免大多數骨關節腫瘤截肢,帶血管的遊離腓骨在保肢術中用於修復長骨缺損作為首選,Chen等[34]用帶血管的遊離腓骨重建腫瘤切除術後的複雜的長骨缺損,與傳統同種異體移植相比有低的感染率、高的骨癒合率和良好的功能,Gebert等用帶血管的腓骨移植作為生物重建修復大段骨缺損,腓骨過度肥大31%,主要併發症是骨折、假關節、切口延遲癒合、一過性神經損傷,其併發症和再手術率是可以接受的。
Innocenti等報道了包括幹骺端和骨骺在內的帶血管蒂腓骨移植,可以替代兒童患者的肱骨近端或橈骨遠端骨缺損,允許移植後的骨骺繼續生長。Noguchi 等[37]應用遊離帶血管蒂腓骨移植聯合自體骨巴氏滅活重建骨肉瘤切除後骨缺損,其原理是滅活骨提供了機械強度,帶血管蒂的腓骨提供療生物活性促進骨端早日癒合,主要併發症是骨折、感染、假關節、骨吸收。
4、同種異體骨移植
同種異體冷凍骨被用於修復瘤段截除後的骨缺損,重建關節功能,可提供正常形態關節面,允許肌肉、肌腱、韌帶重新再連線,更為重要的是異體骨結構成為自體骨長入的基質,通過軟組織覆蓋、內固定等方面的改進,能夠將關節併發症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選用大小精確匹配的異體骨以重建關節力線可以避免最終關節置換,能夠取得良好的長期臨床效果,但移植後活化替代過程很慢,大段異體皮質骨很難達到完全替代。
且術後關節面可出現退變與吸收,關節軟骨無生命力無法再生,骨的強度以及與自然骨的癒合有限,同時異體骨關節多為成人骨骼,很難與兒童關節匹配,術後存在感染、不癒合、骨折等併發症,文獻報道骨肉瘤患者施行異體骨移植重建後感染髮生率為10%~15%[39],同時結構性異體骨有發生微骨折的危險,如果患者明顯負重可以引起大塊結構性塌陷。對於兒童青少年患者進行異體骨移植面臨的主要問題仍然是雙側肢體長度不等長,對於骨骺接近閉合年齡、預計將來肢體長度差異小於3cm的患者也可選擇異體骨移植重建肢體功能,肢體不等長可通過穿矯形鞋矯正。
5、腫瘤型人工假體
腫瘤型人工假體用於重建骨關節缺損,定製階段性假體具有標準化元件系統,術者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大小合適的元件,不必對骨腫瘤的切除範圍有所顧慮,該假體可分為股骨遠端型和脛骨近端型,具有穩定性好,術後可早日負重等優點;Sharma等對77例採用表面微孔的骨水泥型旋轉鉸鏈式假體重建股骨遠端腫瘤切除後骨缺損的臨床療效進行了隨訪,平均隨訪時間52個月,最長隨訪時間157個月,人工關節的5年使用率為84%,10年使用率為79%,無一例因假體鬆動、假體骨折而進行翻修術,患者長期功能隨訪(TESS)是成功的。
Flint等報道了44例採用表面多孔假體置換的脛骨近端惡性腫瘤的患者,平均隨訪時間60個月,無一例發生假體無菌性鬆動;Chao等[42]對43例採用皮質外骨橋技術的患者進行了隨訪,平均隨訪時間9.7年,僅1例發生假體無菌性鬆動,無骨溶解現象。腫瘤型人工假體成為肢體骨肉瘤患者保肢治療的主要選擇,對於骨骺接近閉合年齡的青少年骨肉瘤患者也可選擇人工假體重建肢體功能。
現代矯形腫瘤外科的目的是理想的腫瘤切除以及保留肢體功能並延長生存期,現代重建技術可避免大多數骨肌腫瘤患者截肢。可延長假體、保留骨骺的保肢技術的發展,為兒童青少年的保肢提供了新的希望,選擇何種保肢方法,應根據每一例患者的具體情況謹慎選擇,兒童青少年不同於成人,在保肢方法的選擇上要充分考慮兒童青少年的特點,選擇適合兒童青少年階段的保肢方法,否則將給兒童今後的生活帶來無盡的煩惱,也使醫生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
同時也應明確,目前可延長假體費用昂貴,術後併發症與一般腫瘤切除後關節置換的併發症基本相同,複雜的內部元件增加了內部元件故障的可能,翻修術的費用更是昂貴,同時也要強調化療在骨肉瘤治療中的重要地位,現代化療方案能夠使高度肢體骨肉瘤患者保肢的同時延長患者生存時間。骨肉瘤患者經常發生致命的肺轉移,儘管行外科手術、化療和/或放療生存率仍然很低,因此探討新的有效治療以及其他治療是必要的,新藥以及分子靶向治療正在研究中,相信隨著技術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將會提高骨肉瘤患者的生存期,並推動兒童、青少年保肢治療的快速發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