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科 主任醫師 王世彪

  1、類風溼性關節炎

  某女,56歲,會計,多關節腫痛6年,加重1月餘。患者1989年5月無明顯誘因出現雙手近端指間關節和掌指關節疼痛、腫脹,未經治療。發病後3個月,病情逐漸加重,疼痛擴充套件到雙膝關節和雙肘關節,活動受限,晨僵約半小時。病後未經系統治療,自行服藥治療,關節症狀時輕時重。近1月來,因受涼後疼痛加重,不能活動,才往我院中醫治療。

  刻診:患者雙手近指端關節、掌指關節全部疼痛腫脹,關節疼痛處面板色黑,區域性皮溫不高,雙手指端發涼,伴雙膝關節、肘關節疼痛,活動受限,晨僵1.5小時,全身其他關節無疼痛,面色萎黃,倦怠乏力,畏寒喜暖,無發熱、口乾、口腔潰瘍、紅斑、光敏、脫髮,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

  查血沉50mm/h,類風溼因子40ku/l,C-反應蛋白180ug/l,血清抗核抗體(C),雙手X線片:骨質疏鬆,關節間隙變窄,有骨侵蝕,符合類風溼性關節炎改變。診斷:類風溼性關節炎。中醫辨證:脾腎雙虧,血瘀溼阻。治宜補腎健脾,活血化瘀,佐以祛風利溼,通絡止痛。

  處方:黃芪60g,黨蔘15g,白朮10g,苡仁30g,仙靈脾15g,巴戟天10g,枸杞子10g,菟絲子10g,懷牛膝10g,木瓜10g,蒼白朮各15g,二花15g,公英15g,莪術10g,赤芍10g,當歸10g,穿山龍15g,徐長卿15g,澤瀉15g,甘草7g,水煎服,7劑。服藥後疼痛腫脹明顯緩解,已能活動,溼邪漸除,但正虛邪實,謹守補腎健脾,利溼活血,通絡止痛之法,予膏方長期服藥以除病根。

  每次以上方10付,加土茯苓200g,鬆節200 g,桑桂枝各150g,鹿茸和鹿筋各20g(研細後兌入膏中),水煎3次,兌勻熬汁濾過除渣,用冰糖熬成糊狀收膏備用。每次服9g、每日3次,連服6個月。諸症漸除,腫脹消失,活動自如,隨訪1年無復發。

  按:類風溼性關節炎屬中醫痺病、歷節、風溼病、頑痺等範疇,屬難治之病。本例患者以指端腫脹疼痛,晨僵,關節區域性面板變黑為特點,黑色之腎虛,故本例應以脾腎虧虛為本,風溼內阻為標,治以補脾益腎與祛風利溼,活血通絡並用而獲良效。類風溼性關節炎屬頑痺之症,我們認為腎虛是病之根本。

  正如《素問・逆調論》中說:“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 至骨也……病名曰骨痺,是人當攣節也。”因腎藏精,生髓主骨,為作強之官,肝腎同源,共養筋骨,腎虧則髓不能滿,真氣衰竭,三氣之邪得以深入,內舍於腎。

  又腎為寒水之徑,寒溼之邪深襲入腎,久之鬱而化熱,溼熱之邪痺阻經絡,留注關節,筋骨失養,漸至筋攣骨鬆,關節變形不能屈伸。因此治療本病的關鍵是抓住補腎之法,腎氣充旺,腎精盈滿,自可祛邪外出,筋強骨鍵,必然關節滑利,寒邪不會流注不去,溼濁瘀血無從由生,何患頑痺纏綿難愈乎?

  2、退行性骨關節病

  某男,67歲,退休幹部,2005年10月8日就診。雙膝關節腫脹疼痛7年餘,7年前不明原因發現雙膝疼痛,行走困難,經對症治療逐漸好轉。之後每遇秋冬寒冷季節發作嚴重,春夏天熱時稍我為減輕,勞累後則加重,休息後緩解。

  現症:患者雙膝腫脹疼痛,行走略顯跛行,右膝腫脹較甚,左膝稍輕,右膝內側關節間隙及脛骨髁壓痛明顯,浮髕試驗(+),挺髕試驗(+),膝關節活動前伸5°,後屈90°,左膝活動活動略受限,x線片見右膝關節髁間嵴增生變尖,脛骨內髁、髕骨下前緣均見增生改變,左膝髕骨上下緣及髁間嵴略有增生,整個骨質顯示疏鬆。

  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診為雙膝骨性關節病,證屬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筋骨失養,脈絡痺阻。治宜益氣活血,通行經脈,溫陽除痺。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處方:黃芪40g,威靈仙15g、山茱萸15g,當歸15g,白芍20g,杜仲10g,狗脊20g,穿山甲10g,牛膝15g,細辛6g,川芎10g,全蟲6g,生薑10g,大棗6g。水煎服,5劑。

  服藥後疼痛明顯減輕,腫脹漸消,活動較前改善,舌脈同前。為鞏固療效,囑患者長期服藥,為減少每天煎藥的繁瑣,為患者配製膏方進行治療。處方:黃芪300g,威靈仙150g,山茱萸150g,當歸150g,白芍200g,杜仲100g,狗腎200g,穿山甲100g,牛膝150g,細辛60g,川芎100g,全蟲60g,烏梢蛇100g,地龍150g,木瓜150g,防己150g,生薑100g,大棗60g。

  水煎3次,兌勻煎熬濃縮,加入蜂蜜150g,鹿角膠100g,鱉甲膠150g,三七粉100g收膏,每日早晚各服15g。共服藥3個月,疼痛消失,行走活動如常人。隨訪至今無復發。

  按:黃芪桂枝五物湯出自《金匱要略》,專治血痺證,症見肌膚麻木不仁,脈微而澀緊。退行性骨關節病,屬中醫痺證範疇,系多種因素造成關節軟骨的破壞,由於膝關節負荷傳導紊亂,關節軟骨酶、自由基、細胞因子對關節的作用以及自身免疫反應等, 導致關節軟骨的蛋白多糖合成受到抑制及膠源纖維受到破壞,軟骨因此喪失其彈性,增加了液壓滲透性而使軟骨細胞承受的壓力增高,分解酶增加,潤滑作用下降而使關節軟骨表面破壞。

  中醫認為本病主要病機為肝腎不足,氣血失和,或感受風寒溼邪,或因跌撲損傷,致使區域性氣血不暢,脈絡痺阻不通,筋骨因此失去了濡養,關節軟骨破壞而使關節活動不利。黃芪桂枝五物湯具有益氣溫經,和營通痺之功效,正中本病之病機,故用之加味治療本病,確有駕一馭百的作用。

  方以黃芪、山萸肉、威靈仙益氣補元,逐寒除溼為主藥;當歸、白芍補血,養血又兼和營並能逐痺;桂枝、山甲溫經助陽通絡,桂枝溫經善達肢體、經絡、關節,山甲性善走竄,肢體、經絡、肌肉、筋骨無處不到,再配牛膝、狗脊、木瓜等引經藥直達病所,使氣行血運,筋骨得養,血脈通利,則腫得消,瘀血盡去,疼痛消失,而關節通利,輕鬆靈活,行走如常。本病貴在堅持用藥,辨證準確,方合病機,定會獲佳效。

  為患者配製成膏方不僅有利於長期服藥,而且減輕了患者長期煎藥之麻煩,又能節省中藥資源,一舉三得,值得推廣應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