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副主任醫師 李巨集鍵

  隨著現代生活的日益緊張,頸肩痛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併成為頸肩痛、頭暈痛、胸悶,甚至雙上肢麻脹痛更為常見的原因。臨床檢查沒有明確客觀的神經學受損體徵,困擾病人和醫師,動力影像檢查中有不穩定表現。提出了頸椎不穩定的概念。指頸椎在生理載荷下,解剖上超出其生理限度的位移範圍,且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引起的一種綜合徵。

  一、發病機理

  由椎體、椎弓及其突起、椎間盤和相連的韌帶結構靜態穩定,頸部肌肉的動態調節與控制。任何一個環節遭受破壞,誘發頸椎正常結構及平衡功能的喪失,從而導致頸椎不穩。在生理載荷下便會出現過度活動和(或)異常活動,這就是頸椎失穩;若由此引起一系列相應的臨床表現稱為頸椎失穩症。

  在諸多病因中,退行性變最為常見。椎間盤是人體組織中發生退行性變最早的部位。

  分為3個階段:

  ①早退變期:椎間盤退行性變較輕,小關節囊稍鬆弛,關節軟骨纖維化,臨床症狀一般比較輕。

  ②不穩定期:此期椎間盤退行性變進一步加重,纖維環鬆弛膨出,關節軟骨退行性變明顯,小關節囊鬆弛加重,椎體及小關節突可輕度增生,此期最容易發生椎間盤突出,並出現相應臨床症狀。

  ③固定畸形期:椎間盤退行性變呈3~4級,椎間盤高度明顯降低,椎間隙變窄,椎體邊緣骨質增生,小關節突軟骨退變、纖維化。關節突關節及椎間盤周圍骨贅的形成,可使得脊柱重新獲得穩定。可視為保護性反應或者自然轉歸。

  但骨贅形成,可導致或加劇椎管或神經根管的狹窄,造成脊髓和神經根受壓。椎體發生相對移位和旋轉,刺激和(或)壓迫椎動脈,導致椎動脈痙攣或折曲變形,引起椎基底動脈缺血發作。退變是頸椎失穩的發生原因;頸椎失穩又促進了退變的發生和發展,形成惡性迴圈。

  二、影像學檢查

  (一)頸椎X線攝片

  最常用的為頸椎側位片,其次為前後位片、齒狀突開口位片、屈伸動力位片以及左右斜位平片。

  常見徵象有:
  (1) 頸椎側位片頸椎生理曲線折斷,提示曲線折斷處對應的頸椎節段活動度增大。
  (2) X線屈伸動力側位X線片椎體移位,如向前、後或側方水平移位>3.5 mm,和/或者相鄰椎間隙成角相差>11°。 即可診斷為頸椎失穩。
  (二)頸椎CT
  頸椎CT可提供軸位椎體、椎弓、關節突損傷和椎管容積改變情況。CT橫斷面影象無重疊,尤其對C↓1~C↓2骨環顯示尤佳。CT橫斷面對關節間隙的寬度及關節絞鎖顯示清楚,可由此判斷脫位與否;而對於關節面的對合,尤其是上下對合,CT橫斷面診斷則很困難。當X線片顯示不清,或急性創傷時X線攝片體位受限時,可考慮做頸椎CT。
  (三)頸椎MRI
  頸椎MRI能顯示髓內異常改變,顯示脊髓與椎管的關係、脊髓在椎管內的走行,以及為適應變形的椎管而發生的位置改變。瞭解椎骨、椎間盤對脊髓的擠壓情況,神經和脊髓組織的血腫、液化、變性,以及椎間盤和韌帶結構的軟組織損傷等。

  開放設計的MRI掃描機讓受檢者在正常直立位、負重(頭部本身重量)及動態情況下完成檢查,從而保證受檢時與日常生理狀態的一致性,獲得比仰臥位檢查更多的資訊,如椎間盤滑動性疝出、脊柱活動性異常增大、椎管及神經根管的狹窄等。反映了真實生理狀態,並可區別曲度異常是由患者體位原因,還是肌肉痛攣所致。價格昂貴目前尚未普及。

  三、臨床表現

  失穩是導致肩痛的常見病因,退變性頸椎失穩的臨床表現較多。症狀多體徵少。

  1、頸肩痛或上肢痛 尤其長期低頭坐姿者,常感低頭久時頸肩部疼痛加重,頸與上背發板及疲勞感,雙上肢有沉重的脹感,早期如適當後仰活動可減輕症狀。

  2、感覺障礙常有四肢(尤其上肢手指)麻刺感、燒灼感、麻木或疼痛、發板發硬,四肢涼感,感覺減退。以雙上肢、雙手痛覺減退為主。

  3、活動障礙 自感四肢肌力減退,以手握力差、手指活動不靈活為多見,手不能做細小動作。

  4、其他可牽扯頭皮麻痛、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耳鳴、視力模糊、眩暈、步態不隱等。

  檢查時,頸後有侷限性壓痛,以C↓4~C↓7段較多,項肌痙攣。頸屈伸運動因疼痛而受限,但神經檢查常無改變,肩部被動活動範圍正常。連續進行頸椎的屈伸活動可以誘發頭昏、眼花、頸肩痛、甚至霍夫曼徵(+)都對診斷有價值。

  四、治療

  主要有三個目的:

  ①使頸椎被破壞的節段在理想的功能位充分癒合;

  ②防止對頸椎其他組成部分及脊神經組織的進一步損傷,並使原已損傷的神經組織儘可能恢復功能;

  ③防止頸椎原有畸形進一步加重或出現新的畸形。

  (一)牽引治療

  解除頸部肌肉韌帶的痙攣與疲勞,可調節小關節位置。還起到制動休息的作用,解除失穩的頸椎對神經根、椎動脈、脊髓、交感神經的刺激和壓迫,從而達到治癒的目的。需要額外的裝置和頻繁的到院治療依從性不佳。

  (二)手法治療

  手法的力度及方法不易衡量和評估,有一定風險。

  (三)藥物治療

  減輕或解除疼痛,從而使緊張或痙攣的肌肉鬆弛,有利於區域性損傷病灶的修復及改善生理功能的紊亂狀態。如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布洛芬、雙氯芬酸等;肌肉鬆弛劑:氯唑沙宗等。使用神經營養藥物可以提高神經對損傷的耐受,改善症狀,常用甲鈷胺物口服,美價廉依從性好。

  (四)固定與運動

  頸託制動和肌肉訓練是最常見的方法,安全有效可以在院外完成。常用頸部圍領,保持區域性穩定,防止損傷繼續加重,維持正常的生理曲度,減少不穩定因素,支撐頭部重量,減輕其對頸椎的壓力。隨著症狀減輕一天佩戴4-5小時,可明顯地促進炎症水腫的吸收,減少關節面間的相互刺激和摩擦,有利於炎症反應的恢復。

  早期的功能鍛鍊以頸肌的等長訓練為主,在佩戴頸部圍領的同時可以進行,依此付諸頭部的前後左右做對抗訓練,可促進全身血液迴圈,加速新陳代謝,提高機體抵抗力,以防止多種併發症。強調在保持脊柱穩定性的前提下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可以防止頸肌的廢用性萎縮,促進高效再穩定修復。

  經3-4個月的治療,大部分患者可以臨床治癒。預防失穩是一個複雜的抗衰老問題,假如能適當進行頸部運動,避免單一體位,特別是過久低頭屈頸體位,對防止失穩可能有一定意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