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肝膽胰外科 副主任醫師 張升寧

  保膽取石,目前,很多醫院吸引患者的手術,對於其正確性,不敢苟同,幾十年前廢棄的手術,以‘新的微創’形式再次興起,‘推廣該方法的推廣可能不符合醫療原則,對一種治療措施的客觀評價需要實踐加時間的反覆檢驗,而誤導大眾的隱憂則已遠遠超出醫療活動本身的範疇了!’

  1、關於治療理念方面的質疑

  明確致病原因、闡明發病機理、認清疾病相關的病理生理變化、採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從根本上祛除病因並恢復正常功能狀況,是人類應對各種疾病侵害的一般原則,而通過無創手段取得滿意結果更是臨床治療的終極目標,但現今條件下,對很多疾病、尤其是外科疾病的治療尚無法達到如此理想的水平。

  就膽囊結石而言,雖然在膽石成因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進展,但膽囊結石形成的真實環節和具體過程,不同形態、不同質地、不同色澤、不同大小的結石是否具有相同的成石條件,遺傳傾向、特殊基因功能狀況、脂肪代謝各環節的客觀影響因素、免疫功能狀況、肝功能及胃腸道功能狀況、膽囊及膽管結構和功能狀況,以及膽胰腸結合部的結構及功能狀況對結石形成究竟有何具體影響,或在成石過程中各扮演何種角色均尚未明確闡述。

  筆者曾處理一特殊病例,其膽囊中包含三種不同色澤、形狀和大小的結石,膽石成因的複雜性由此可見一斑。儘管膽囊結石的成因還有待深入研究,但膽囊結石相關的病理生理改變和實際危害已眾所周知。大量臨床病理檢驗結果已反覆證實,含有結石的膽囊均存在膽囊壁炎症及黏膜上皮不同程度增生等改變,至少目前還未見含石膽囊完全正常的報道。

  膽囊炎與膽囊結石曾被描述為互為因果,但兩者的確切關係其實並未明確。不爭的事實是,膽囊炎與膽囊結石往往同時存在,膽囊炎會導致膽囊的結構和功能出現改變,而這種改變在何種情況和條件下、是否會單純因為結石的取除而終止或逆轉尚屬未知。

  此外,膽囊慢性炎症除造成纖維組織增生、膽囊壁增厚萎縮之外,還會導致黏膜上皮出現單純增生、不典型增生、直至原位癌和浸潤癌等系列變化,而這一過程是否會因為單純取出結石而有所改變亦未被認知。曾有文章提到,部分病例取石後膽囊壁增厚明顯好轉,但這僅僅提示可能是急性炎症確有消退,並不能從組織病理學層面證明慢性炎症及其後續進展過程已經根本逆轉或不再復現。

  “保留膽囊的正常功能”是倡導保膽取石的基石,但目前關於膽囊功能的檢測和客觀評價並無敏感的方法和統一的標準,至於如何評判已有明顯炎症改變的膽囊的功能更是見仁見智。筆者不禁要問,那些包含2cm以上較大結石、或數十粒甚至數百粒較小結石的膽囊還有“正常功能”嗎?如何認定及由誰來認定其功能狀況呢?對接受保膽取石治療的患者做過多少例、多長時間的膽囊功能監測呢?

  綜上所述,現階段針對膽囊炎膽囊結石這一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手段仍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尚缺乏標本兼治的有效方法。一百多年前Langenbuch描述的“膽囊不僅含有結石,而且還能生長結石”的事實仍然存在,這一事實並未因現有治療手段方面的變化而有些許改變。毋需諱言,膽囊切除術絕對不是完美的、不可替代的膽囊結石治療措施,但卻是經歷了百餘年實踐檢驗、有確切良好療效的確定性手段。

  如何保證手術過程的安全是另外一個範疇的問題,似不宜將其與是否應當選擇該術式本身混為一談。反觀“新式微創保膽”方法,仍然是通過手術途徑簡單“取淨”了已經存在的膽囊結石,但對結石形成的諸多環節並未產生可以證實的影響,對膽囊慢性炎症過程和膽囊功能的可能影響亦有待客觀論證。

  由於保留了形成膽囊結石的靶器官,但並未改變其他相關環境因素,結石復發、膽囊慢性炎症持續存在、並逐步進展從而導致或合併其他嚴重情況的風險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持續增大,這與良性疾病治療的基本理念明顯相悖。

  同樣經歷了麻醉風險與手術創傷、但問題的靶點並未得到徹底解決,反而為日後年老體弱時出現更嚴重的臨床問題(膽囊炎、膽囊結石的嚴重合並症已無須贅述)留下隱患,這樣的有著“將簡單問題複雜化”嫌疑的方法真的能顛覆百餘年的臨床實踐嗎?

  這種僅將結石這一結果簡單移除便宣稱就此已妥善解決問題的方法真的比膽囊切除術更合理、更有效嗎?不幸的是,現有的保膽文章已經證實,結石復發在相應時間段內確有一定比例,但接受保膽治療者中是否還有其他嚴重情況出現尚未見描述,希望今後能夠看到相關內容的客觀報道。

  2、關於技術細節方面的質疑

  保膽取石並不是全新的臨床治療技術,早在多年前國內外多家醫院就已進行過較大範圍的嘗試,均因不能達到預期治療目標而遭到摒棄。現今國內再次興起“新式微創保膽”方法,僅僅是在腹腔鏡的配合下用纖維膽道鏡取代以往的無鏡或硬鏡取石,並在取石器械和取淨結石的標準上做出了一些改變。

  無論老式還是新式的保膽取石都必須切開膽囊壁,取出結石時還可能需要擴開膽囊壁切口,這本身都是對膽囊結構的機械性損傷,都會啟動組織炎症反應和修復的過程、並最終形成疤痕癒合。此外,網籃取石能夠保證對膽囊黏膜不造成機械損傷嗎?膽囊黏膜受損處及膽囊切開縫合處會有滲液或滲血嗎?這些滲出物會成為新的結石核心嗎?

  取石過程中,膽囊多髮結石的細小結石顆粒以及碎石過程中產生的碎屑會進入膽總管進而導致其他問題嗎?可見,僅從技術操作層面而言,“新式微創保膽”取石也並非絕對安全,也有可能在膽囊結石的諸多成石環節和膽囊炎症變化的過程中增加新的不利因素,並完全有可能導致繼發性膽總管結石及相關的Oddi括約肌機械性損傷等新的病理情況。

  在這些基本問題沒有得到客觀解答之前,將“新式微創保膽”表述為已經具有本質的、***性改變,至少在邏輯上有欠嚴謹。

  3、關於潛在風險方面的質疑

  保膽取石客觀存在一定的結石複發率已如前述。儘管保膽文章提到結石的10年複發率僅為2%~7%,但並未涉及結石復發的相關因素和針對復發結石者具體採取了何種應對措施。就客觀存在的膽囊結石而言,無論是原有的還是復發的結石,其病理生理變化和疾病進展規律是相同或類似的,導致嚴重合並情況的機會亦無本質區別。

  眾所周知,膽囊炎膽囊結石與膽囊癌密切相關,而後者恰恰是膽囊炎膽囊結石沒有得到及時和妥善處理後經常出現的最嚴重最致命的合併情況之一。筆者每週都會接診與膽囊炎膽囊結石相關的新發膽囊癌病例,而很多患者都是沒有及時處理膽囊炎膽囊結石或受到不當資訊誤導而最終導致病情發展如斯。

  患者的無助、家人的怨悔、醫師的無奈,每每都會交織成巨大的心靈衝擊並劃出一連串大大的、無形的問號:為什麼?為什麼不及時、合理地處理原本可以獲得滿意療效、相對簡單的良性疾病?為什麼要等到疾病進展到無法有效治療的程度才想到要採取確定性的治療手段?

  為什麼有些醫師對膽囊炎膽囊結石可以導致膽囊癌的風險置若罔聞?這是很多膽囊結石患者都早已瞭解的常識,難道這些醫師確實缺乏相關知識,還是其他因素使然?當然,究竟多少比例不經治療的膽囊炎膽囊結石患者會最終出現膽囊癌並無準確資料,但對個體而言,一旦出現膽囊癌變就100%是嚴重問題。

  膽囊癌總體療效欠佳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但缺乏早期診斷的有效方法卻是醫患雙方面臨的現實問題。對膽囊炎膽囊結石這類高危人群廣泛宣教相關後果、促使醫患雙方對膽囊炎膽囊結石可能發展成為膽囊癌提高警惕性,可能是現今條件下及時預防、發現和處理膽囊癌變的有效途徑。雖然接受保膽取石治療者是否存在膽囊癌變的情況尚無文獻資料記載,但結石復發者客觀存在日後合併膽囊癌變的風險。

  保膽取石治療的更大潛在風險在於,缺乏專業知識的患者和家人在接受治療後徹底放鬆了對膽囊可能癌變的警惕性,而在病情復發或出現新的進展時原經治醫師會做出客觀分析和判斷嗎?會及時與患者溝通建議再次手術切除膽囊嗎?目前的保膽實踐中對結石或病情復發者採取了何種後續治療呢?患者或家人有質疑過初次保膽取石的合理性嗎?

  有多少人願意接受分次手術來解決原本可以通過一次手術就妥善處理的良性疾病、並甘願承擔可能出現更嚴重病情的風險呢?保膽實踐者認真分析研究過該方法的缺陷和風險嗎?筆者以為,保膽取石在合理性方面仍有很多疑問,其可能的潛在風險和危害更應引起重視,必須深入研究探討才能給出定論。

  4、關於循證醫學方面的質疑

  循證醫學逐漸成為評判臨床診療方法是否合理有效的標準途徑。然而在“新式微創保膽”的相關文獻中很難看到隨機對照研究的資料和結論,在研的RCT註冊登記中也查不到與保膽取石有關的專案。保膽經典文獻中有些結論性的論述頗顯突兀,如“舊式保膽術後複發率實際上大部為術中殘留所致,應為殘留率”、“膽囊癌的真正發病率是2/10萬;

  不能以癌症為藉口大開殺戒!為了2例膽囊癌預防發生而殺掉10萬例良性膽囊合理嗎!”、“膽囊切除術後膽總管結石的發生率增高”等,而引用外科大師的隻言片語、用口號式的語言強調自己的觀點正確、合理、領先亦出現數次,這顯然都不符合循證醫學的基本原則。試問,“舊式保膽術後複發率應為殘留率”的證據何在?國內有膽囊癌人群標化發病率的準確資料嗎?做為標化發病率基數的10萬人群都有膽囊疾病而需要切除嗎?

  哪家醫院的哪些醫師為了預防膽囊癌變而切除正常膽囊了?膽囊切除術後膽總管結石的發生率增高是哪項研究的結論?膽囊結石的形成真的是突發事件嗎?這種學術思考能成為下結論的依據嗎?筆者無意大玩文字遊戲,只想表明在闡述學術觀點時必須要有客觀依據作為支撐,否則既不科學又會犯常識性的錯誤。

  其實,在瞭解保膽取石的核心觀點和具體實踐之後,筆者認為其注重膽囊結構和功能保護的出發點符合醫療活動的基本原則,在現今的環境和要求下有其合理的成分。

  但在缺乏循證醫學證據的前提下,將區區數千例的保膽取石治療顯示出的近期優點,與歷經百餘年實踐、數以千萬計的膽囊切除術累積出現的問題進行簡單比對,進而作出保膽取石優於膽囊切除術、並可取代膽囊切除成為治療膽囊結石新標準的結論,顯然容易引起質疑和爭議。

  醫療原則的變更具有導向效應,不僅關乎一大批相關患者的治療和生存,而且對青年醫師的培養和成長亦有實質性影響,廣大同道、尤其是各類專家必須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慎重對待有關醫療原則的事宜。關於保膽取石的應用,目前可能仍僅適於在較小範圍內有計劃地開展以研究為目的的試驗性治療,待取得合適的循證醫學證據後再全面進行評價、並作出結論。

  以目前的方式推廣該方法可能不符合醫療原則,畢竟對一種治療措施的客觀評價需要實踐加時間的反覆檢驗,而誤導大眾的隱憂則已遠遠超出醫療活動本身的範疇了。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