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肝膽胰腺外科 副主任醫師 王連才

  百餘年來膽囊切除術,尤其是僅20年來迅速發展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小切口膽囊切除術,被認為是膽囊結石治療的“金標準”。但隨著隨著醫療技術和醫學理念的不斷進步,以小切口膽囊切開取石術(mini cholecystolithotomy,MC)為代表的各種保膽取石手術逐漸在各級醫院得到開展,且有較好的效果,從而對傳統膽囊切除術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

  目前,有關膽囊結石採取“保膽”還是“切膽”的爭論非常激烈。在這場爭論中,有關“保膽”與否,患者看到的是外科醫生的責任感和越來越多的希望。

  爭論焦點之――結石復發

  傳統觀念認為,膽囊結石的成因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如膽汁成分的改變、膽囊運動功能障礙、感染因素及粘蛋白的分泌等;膽囊切開取石後雖然暫時去除了結石,但保留了結石形成的溫床――“病理膽囊”。膽囊切開取石後膽囊周圍粘連無疑增加了膽囊運動的障礙,影響了膽囊的排空,同時增加了感染因素。因此,切開取石術後膽石複發率很高,致使再手術的社會成本很高。

  而“保膽”一方則膽囊結石復發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早期技術手段有限,老式膽囊造瘻取石術是盲人取石。術者不能直視膽囊內部真實情況,難免將結石夾碎,遺漏碎屑,待其慢慢長大,即誤認為結石“復發”,實為“術中遺留”和“殘留”所致。

  然而,“內鏡微創保膽取石術”卻克服了老式膽囊造瘻取石術的盲區,避免了膽囊造瘻術中“膽石遺漏”,可以做到術中取淨結石,並明確膽囊管通暢良好,真正降低了造瘻術後的“結石複發率”(<10%)。另外,術後如果輔以一段時間的中西結合、消炎利膽以促進炎症消退和膽囊功能恢復,可以進一步降低結石復發的機率。

  目前有關保膽取石術後膽囊結石複發率大相徑庭,為0.78%~44%。我個人認為,這可能和把握手術適應症、個人體質、結石成因以及術後治療調理有很大關係。

  首先,保膽是一種理念的進步和提高。我認為100年前提出的“溫床學說”、“病理膽囊”具有很大的歷史侷限性。膽固醇性結石或者混合型結石,和生活習慣、飲食結構、機體血脂水平等全身因素息息相關。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膽囊結石是一種全身性疾病。膽囊並非罪魁禍首,而也是受害者,更不能把病因完全歸咎於膽囊本身。

  這和泌尿繫結石有共同之處。泌尿繫結石往往是全身代謝出現紊亂,泌尿系只是代為受累而已,治療上也是取石、排石為主。那麼,為什麼膽囊會有另一種命運呢?也許和百餘年來外科大夫的理念有極大觀念,認為結石是發生病理改變的膽囊生成的、切除膽囊沒有什麼風險和危害;

  並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強行灌輸給患者“膽囊切除了沒有什麼,過段時間就適應了”錯誤資訊,導致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膽囊被切除。膽囊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器官,具有很強的消化功能,很多膽囊切除後的患者生活質量不同程度下降了,經常出現腹脹、食慾下降及頑固性腹瀉等不適。

  我認為,可用之膽囊、確認無畸變或惡變之膽囊,如具有收縮功能、證實為良性息肉、膽囊管通暢且膽囊形態正常之膽囊是可保之膽囊。嚴格把握適應症,改進生活飲食習慣,輔以間斷應用利膽藥物,可以有效降低保膽取石術後復發。

  爭論焦點之二――創傷大小

  反對保膽者認為,膽囊切除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長期的臨床應用中表明其利遠大於弊,且手術簡單而安全,沒有必要改變手術方式。尤其是LC的廣泛應用,使超過95%的膽囊疾病患者都可以得到微創、安全的治療。雖然,MC具有切口小、創傷輕、住院時間短、費用低、併發症少等優點。這與LC的優點一致,但LC在操作和手術時間上更具優越性。

  而“保膽”一方則認為“保膽”真正縮小了創傷,簡化了手術方式,而且還保留了膽囊的功能,如儲存膽汁、濃縮膽汁、分泌功能及膽囊-括約肌反射功能等。

  那麼,什麼是微創呢,怎樣的創傷才算是比較小呢?我認為,微創的概念不應以切口的大小為界限,更不應以開腹手術或密閉打孔為唯一準繩區分微創和大創,關鍵應是對器官功能的損害程度來進行評定。所以,真正的微創概念應是保持最佳的內環境穩定、以最小的器官損傷換來最好的治療效果。所以,關於保膽與切膽對人體的創傷存在著天壤之別,保留了膽囊的生理功能才是真正的微創。

  膽囊是人身體裡儲存膽汁的場所,就像一個水庫,不斷地將肝臟分泌的膽汁儲存起來,並加以濃縮,在進食的時候,膽囊通過自身的收縮,將濃縮的膽汁排入十二指腸,以幫助消化脂肪。膽囊切除後,膽汁因得不到有效調控而引起的生理紊亂。這時,膽汁將持續進入十二指腸,而在進食時卻又不能得到足夠的膽汁來幫助消化,因此會導致消化不良的症狀出現,如腹部不適、腹脹、腹瀉等。

  爭論焦點之三――手術風險和術後併發症。

  在手術風險和術後併發症方面,保膽無疑具有絕對的優勢。反對保膽者得觀點強調,醫療科技及手術技巧發展到今天,不管是開腹還是腹腔鏡膽囊切除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而且術後膽囊功能可有膽管擴張部分代償。

  但實際工作中,膽囊切除的手術中出現大出血、膽管損傷、甚至死亡等嚴重情況的並不少見,而術後併發症更是不勝列舉。膽囊切除術後,膽管雖然代償性的增寬了,但是能夠代償膽囊的儲存、濃縮、應時排出膽汁等功能麼?答案是否定的。而且,增寬了的膽管可以造成膽汁排洩動力學紊亂,容易形成渦流、反流,反覆刺激膽管壁,形成慢性炎症,從而增加膽管結石的發病機率。

  膽囊切除之併發症

  1、消化不良,腹脹腹瀉:膽囊具有儲存、濃縮膽汁、收縮功能、複雜的化學功能和免疫功能等。膽汁是由肝細胞分泌經由毛細膽管,小膽管左右膽管總肝管,沿膽囊管,進入膽囊進行儲存和濃縮。濃縮後的膽汁要比肝膽汁濃縮30倍,留做進食高脂肪餐時,方才排入腸道參與消化。

  如果膽囊已經切除,此處肝膽汁由肝內排出無處可存,不管人體是否需要,只好持續不斷的排入腸道;待到赴宴進食膏粱厚味之時,急需大量膽汁幫助消耗,可惜此時體內已無“富餘膽汁”相助,身體只好耐受消化不良,腹脹腹瀉之苦了。

  2、膽囊切除術後十二指腸液的胃返流,胃液食管的返流:部分患者膽囊切除術後十二指腸腸液返流,(DuodenogastricRelux,DGR)和胃液返流。其機制:膽囊切除術後膽汁儲備功能的喪失,導致膽汁有間歇性和進食有關的排洩變成了持續性排入十二指腸,此時返流入胃的機會增多,產生DGR導致了膽汁返流性胃炎或食道炎;食管下端闊約肌張力明顯下降。

  3、膽囊切除術後結腸癌發病率顯著升高。研究發現,膽囊切除術後結腸癌發生的危險性較未行膽囊切除病例增加45倍。關於膽囊切除術後促進結腸癌變發生的機理普遍認為:膽囊切除術後更多的膽汁迴圈影響了細菌的降解,由此產生肝鹽池中的次級膽酸的含量和比例增高。而次級膽酸具有致癌或協同致癌作用,故意發生結腸癌變;而另有研究認為,膽囊切除術後膽汁的質和量的改變才是結腸癌變的主要原因。

  4、膽囊切除術後綜合徵。以往這一名詞只是一個模糊概念,隨著現代影象學診斷技術的進步,已經排除了膽道術後殘餘結石,膽管損傷等診斷,而只有膽道術後發生的Oddi擴約肌炎症和運動障礙方能稱的上術後綜合症。而這一證侯的治療臨床上甚感困難。

  5、膽囊切除術後膽總管結石的發生率增高。在治療膽總管結石的過程中不難看出,在未切除膽囊的膽總管結石病例中,結石多由膽囊排出而來,其形狀和性質(膽固醇為主)業和膽囊結石相似,呈石榴樣或桑椹狀,即稱為繼發膽總管結石;而切除膽囊的膽總管結石病例中,其結石的性質多為膽色素結石,其形狀多為鑄型,圓柱形,方形,泥沙樣和子彈頭型,即稱為原發膽總管結石。

  分析原發結石形成的原因時,其中一個重要的學說就是“流體力學”的原理。在膽囊切除後,膽囊對於膽管內的流體壓力失去了緩衝的作用,導致了膽總管內壓力增高,引起了膽總管代償型擴張,從而又使膽總管內的膽流速度變慢,併發生旋渦或渦流,後者是形成膽石的重要學說。

  所以,膽囊切除治療膽囊結石,倒是避免了術後膽囊結石“復發”之虞,卻招來“生長膽總管結石”之禍。

  6、膽囊切除術後導致膽管損傷。由於膽囊三角膽管和血管等變異情況很多,加之區域性組織的粘連影響,肝右動脈、右肝管、膽總管、肝總管、胃腸等損傷極為常見,尤其是膽管損傷。黃曉強院士曾經統計2566例膽總管損傷中,1933例為膽囊切除引起,佔狹窄病例的75%。

  我國每年行膽囊切除者逾百萬例,如此算來每年如此算來每年將有成千上萬例膽管損傷發生。而膽管損傷的併發症是膽道外科的非常疑難的問題,並具有一定的死亡率。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潘承恩教授曾不止一次的提到,膽管一旦損傷給病人帶來將是災難性的“終身殘疾”。內鏡保膽取石是在膽囊腔內施行手術,無需分離膽囊三角,所以不會發生上述各種併發症。

  所以,我認為作為外科大夫要及時更新知識和理念,以人為本,更多的為患者著想。對於膽囊脂肪餐試驗陰性、膽囊形態基本正常(大小無萎縮、形態無扭曲、膽囊管無狹窄或閉塞)、結石無嵌頓形成Mirizz綜合症者,尤其年齡較小者(45歲以下)我提倡保膽取石。但是,膽囊已經沒有功能(脂餐實驗陽性)、膽囊形態明顯異常、不能排除惡變者,膽囊該切還是要切除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