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理由懷疑你患有肺癌,你的醫生將使用一個或者多個方法來明確肺癌的診斷。如果這些試驗已經發現肺癌,應該進行更多的試驗來明確癌症已經擴散到什麼樣的程度。
在就診和治療過程中我們都會接觸到很多的檢查方法。
下面介紹肺癌的診斷中常用的一些方法。
一、肺癌的影像學診斷方法:
1、X線診斷:為肺癌診斷最常用之手段,其陽性檢出率可達90%以上。包括透視、平片、體層、胸部計算機輔助體層(CT)、磁共振(MRI)、支氣管造影等多種方法。臨床實踐中的原則是按上述排列次序由簡而繁、由費用少到費用多地進行檢查。
CT在肺癌的診斷中的廣泛應用始於70年代,它在瞭解病變的位置、與周圍臟器之關係,胸膜小種植或少量積液、節段性肺不張、縱隔各組淋巴結腫大、肺微小轉移灶等方面優於X片,但也有其侷限性。因為腫大淋巴結並不一定等於轉移,經常遇見炎性淋巴結腫大直徑超過1.5cm,癌性轉移淋巴結小於0.5cm者,故對單個腫大淋巴結只能存疑不能據以為手術禁忌。當然已經融合成團時則應該確診為轉移所致。
普通胸片顯示之病灶比較大(比實際體積略有放大,可以比較清楚地顯示其密度、邊界、胸膜改變、中心液化等改變,故一定先照平片,有弄不清楚處再做胸部CT。腹部CT對於觀察腹內諸臟器如肝、腎、腎上腺等有無轉移非常有幫助。
肺癌早期的X線表現:a.孤立性球形陰影或不規則小片浸潤;b.呼氣相時出現侷限性肺氣腫;c.深呼吸時出現縱隔擺動;d.如肺癌進展堵塞段或葉支氣管,則堵塞部遠端氣體逐漸吸收出現節段不張,這種不張部如併發感染則形成肺炎或肺膿腫。普通體層片除更清晰地觀察腫物外形、密度、部位、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腫大情況外,還可瞭解較大支氣管(肺段以上)的阻斷、狹窄、外壓、管內腫物等情況。
較晚期肺癌可見:肺野或肺門巨大腫物結節,分葉狀,密度一般均勻,邊緣有毛刺,有時中心液化,出現厚壁、偏心、內壁凹凸不平的空洞。當腫物堵塞葉或總支氣管出現肺葉或全肺不張,胸膜受累時可見大量胸液,胸壁受侵進可見肋骨破壞。
肺泡細胞癌也稱細支氣管肺泡癌,較少見,且較多見於女性。孤立型常呈小片浸潤,緩慢增長仍易誤診為結核。
2、磁共振成像(MRI):是新於CT的影像診斷技術,在肺癌的診斷和定期中它能更清晰地顯示中心型腫瘤與周圍臟器血管的關係,它無需造影劑,能判斷腫瘤是否侵犯了血管或壓迫包繞血管,如超過周徑的1/2,切除有困難,如超過周徑的3/4則不必手術檢查。腫瘤外侵及軟組織時MRI也能清晰顯示。
3、骨顯像或發射型計算機體層(ECT):它比普通X線片提早3-6個月發現病灶,故骨顯像可以較早地發現骨轉移灶。
4、正電子計算機體層(PET):全身正電子發射體層像(PET)可以發現意料不到的胸外轉移灶。胸外轉移病例中無假陽性率,但是在縱隔內肉芽腫或其它炎性淋巴結病變中PET檢查有假陽性發現。這此病例需經細胞學或活檢證實。但是無疑PET能夠使術前肺癌定期更為精確。
二、纖維鏡檢查:
1、纖維支氣管鏡檢查:陽性檢出率達60%-80%,通過光學纖維的照明放大影象使其陽性檢出率遠優於硬氣管鏡。檢查時注意聲帶活支度、隆凸的外形及移動度以及各級(一般達4-5級)支氣管口的改變如腫物、狹窄、潰瘍等,並進行塗刷細胞學,咬取活檢,區域性灌洗等。這種檢查,一般比較完全,也有報告9%-29%活檢後併發出血。遇見疑似類癌並直觀血運豐富的腫瘤應謹慎從事,最好避免活檢創傷。
2、經皮肺穿刺:適應於外周型病變且由於種種原因不適於開胸病例,內科多用。目前傾向用細針,操作較安全,併發症較少。陽性率在惡性腫瘤中為74%-96%,良性腫瘤則較低50%-74%。併發症有氣胸20%-35%(其中約1/4需處理),小量咯血3%,發熱1.3%,空氣栓塞0.5%。
3、縱隔鏡檢查:目前比較趨於一致的看法是當CT可見氣管前、旁及隆突下等(2、4、7)組淋巴結腫大時應行縱隔鏡檢查。操作在全麻下進行,約有0.04%的死亡率,1.2%發生併發症。併發症包括氣胸、喉返神經麻痺、出血、發熱等。
三、普查方法:
痰脫落細胞學檢查:簡便易行,但陽性檢出率不過50%-80%,且存在1%-2%的假陽性。此方法適合於在高危人群中進行確診。為了提高檢出率,從咯痰起始就要重視,首先需要病人從肺的“深”部咳出真正痰液,不是僅僅是唾液口水,必要時用藥物刺激引痰。其次要在痰液新鮮時就挑樣塗片固定,然後染色讀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