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主任醫師 胡鳳英

  外耳道炎 - 病因分型

  1、病毒性因素:常見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綠膿桿菌和變形桿菌等。

  2、疾病性因素: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貧血、內分泌功能紊亂等也易誘發本病。

  3、生活習性因素:游泳或洗浴的水液浸漬造成上皮軟化、腫脹、破裂、角質層破壞,使致病微生物侵入而造成感染。

  外耳道炎 - 臨床表現

  1、外耳道灼熱、發癢、疼痛、呈瀰漫性充血、腫脹、表皮糜爛,先為漿液性分泌物,繼而變為漿液性或膿性分泌物。面板腫、遮蔽鼓膜,產生傳導性耳聾及耳鳴。重者耳周淋巴結腫大並可出現全身發熱、不適等症狀。

  2、耳道紅腫潰爛。常見病變為外耳道癤和瀰漫性外耳道炎,中醫分別稱之為耳癤和耳瘡。前者表現為侷限性紅腫,疼痛明顯,突起如椒目或頂現膿點,後者則為瀰漫性紅腫、潰爛,黃白色分泌物較多。

  3、遷延為慢性者,主要為耳部不適和癢感,常有少量分泌物,聽力稍減退,外耳道面板充血或增厚,或覆有痂皮,痂皮伴隨少量膿液或碎屑。有時揭去痂皮可致出血,鼓膜可渾濁、增厚,或因鼓膜上皮受損,其表面有少量肉芽形成。

  4、外耳道異物。而且這種症狀表現多見於小兒,成人也可發生。多因挖耳或外傷遺留,及蟲類侵入而造成。異物可分為非生物類、植物類和動物類。若異物小而無刺激者,可久存而無症狀。異物大者可阻塞耳道引起聽力下降及發脹感。有時引起眩暈、耳鳴和耳痛,或造成面板破損

  外耳道炎 - 鑑別診斷

  需要和其它外耳道疾病如外耳道真菌病等鑑別。

  外耳道後壁癤腫嚴重者可使耳後溝及乳突區紅腫,應注意與急性乳突炎鑑別。急性乳突炎者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病史,發熱較明顯,無耳廓牽拉痛,而有乳突部壓痛;有鼓膜穿孔或鼓膜明顯充血,膿液較多;X 線乳突攝片示乳突氣房混濁或有骨質破壞。

  外耳道炎 - 疾病治療

  1、早期區域性熱敷或作超短波透熱等理療;

  2、嚴重者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鎮靜、止痛劑;

  3、區域性用1~3%酚甘油或10%魚石脂甘油滴耳,或用上述液紗條敷於患處,每日更換紗條2次。慢性者可用抗生素與類固醇激素類(如強的鬆龍、地塞米松等)合劑、煳劑或霜劑區域性塗敷。外耳道膿液及分泌物可用3%雙氧水清洗;

  4、癤腫成熟後及時挑破膿頭或切開引流;

  5、積極治療感染病灶如化膿性中耳炎,診治全身某些有關疾病如糖尿病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