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外科 副主任醫師 陳後平

患者:病情描述(發病時間、主要症狀、就診醫院等): 小寶寶剛出生13天,我昨天發現的,我今天帶她去醫院看了,大夫說一週歲多才能做手術,我想怎樣能讓孩子少一些痛苦不留後遺症。

貴陽市婦幼保健院兒外科陳後平:貴陽市婦幼保健院兒外科陳後平

先天性肌性斜頸是由於胸鎖乳突肌纖維瘤病引起胸鎖乳突肌攣縮、緊張,從而導致頭頸向一側偏斜的疾病。在臨床上常表現為:頸部腫塊、頸部歪斜、面部不對稱及斜視等。頸部包塊一般出生後即可發現,可觸及位於胸鎖乳突肌內,呈梭形長2~4cm,寬1~2cm,質地較硬,無壓痛,於生後第3周時最為明顯,3個月後即逐漸消失,一般不超過半年。同時伴隨著頸部歪斜及面部不對稱,兩者都會隨著患兒的發育畸形日益加重。除以上表現外,患兒整個面部,包括鼻子、耳朵等均逐漸呈現不對稱性發育,並於成年時基本定型,此時如行手術矯正,頜面部外形更為難看。因此不能錯過手術時機,學齡前完成為好。

診斷:顯性畸性,診斷較易,診斷時拍X線片,排除頸椎畸形之斜頸。

治療:保守治療,主要有單純的臨床觀察、應用支具矯形、家庭鍛鍊及輕柔的手法牽引等治療。目前比較認同的是對於1歲以上患兒應外科手術治療,但對於1歲以內患兒沒有共識。

建議1歲以內的患兒可採用非手術“被動牽張鍛鍊”法。其方法主要由3個動作構成:頸部的前屈、左右側屈和左右旋轉。上述3個動作每組依次重複10次,每種姿勢保持10秒,所有鍛鍊均在餵養前進行,最高每天達8組。

另外家長可設法(玩具、光線、聲音吸引等方法)促使患兒下頜向患側主動旋轉,同時,家長也應保持患兒的正確睡姿,包括左右側臥和俯臥位。經過積極的保守治療,可使部分患兒避免手術治療。

若1歲後症狀仍明顯,應積極小兒骨科門診檢查就診,是否需要手術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