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主治醫師 王臨青

什麼是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也叫做退行性關節炎,簡稱OA,是關節炎中最常見的一種,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之一。活動後關節疼痛是最突出的症狀之一。流行病學統計,37%的成人手或足患有骨關節炎,38%的成年人患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65歲以上人群超過80%患有不同程度的骨性關節炎,並隨著年齡增大患病率逐漸上升。蘭州中醫骨傷科醫院骨科王臨青
隨著城市老齡化的程序,越來越多老年人患上的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不僅給他們帶來了身體痛苦、行動不便,甚至殘疾,也為家庭和社會增加負擔,嚴重影響中老年人生活質量。關愛老年人,關注關節健康,是我們為人子女應盡的本分,也值得整個社會所重視。

為什麼會發生骨性關節炎?
科學家認為,骨性關節炎可能由基因異常和關節損傷共同引起,受損關節出現進行性的軟骨丟失。骨性關節炎是累及關節軟骨和骨質的慢性疾病。傳統觀念認為這是由於關節磨損,但其他因素諸如先天畸形、外傷、代謝疾病同樣會導致骨性關節炎。患者通常出現關節腫脹、僵硬、疼痛、日常活動後症狀加重的情況。隨後,軟骨下骨質增生,引起關節炎症,韌帶鬆弛,相關肌肉力量下降。患者出現關節活動時疼痛。除人類外,所有脊椎動物都會出現骨性關節炎,如海豚、鯨魚和已經消失多年的恐龍。
骨性關節炎中導致軟骨退變的生物因素至今不明確,許多專家認為骨性關節炎存在遺傳易感性,當關節遭到損傷時容易發生軟骨退變。軟骨細胞的年齡是限制關節軟骨損傷修復的另一個因素。當軟骨細胞衰老時,即喪失修復軟骨的能力,這在骨性關節炎疾病程序中具有重大意義。有研究報道,在父母和孩子之間,或者兄弟姐妹之間存在很高的骨性關節炎相關性。在指關節和髖關節病人中有50%以上具有遺傳因素,在膝關節中的比例略低。
然而,最近有研究認為炎症反應可能加重骨性關節炎,並與該疾病進展緩慢存在關係。在骨性關節炎病人中有30%存在炎症反應的跡象。這裡所指的炎症反應,並非老百姓通常認為的細菌微生物等感染引起的,而是一種由炎症因子介導的無菌性炎症反應。
關節損傷引起的骨性關節炎,在關節損傷後的數年內才會出現。年輕時有關節損傷病史的患者14%在65歲出現骨性關節炎,而無早期膝關節損傷病史的病人僅有6%在65歲發生骨性關節炎。膝關節損傷的病人比無膝關節損傷發生骨性關節炎的概率高出5倍,有髖關節損傷的病人比無髖關節損傷的病人發生骨性關節炎的比例高出3倍。預防骨性關節炎的有效方法是手術修補膝關節韌帶、半月板及軟骨損傷和康復治療。
其他可能引起骨性關節炎的病因:血液疾病,如血友病;股骨頭缺血壞死,可能阻斷關節附近的血供;持續性感染性關節病;慢性痛風,假性痛風或者風溼性關節炎;關節內鐵沉積,如血色病。

我們的關節是怎麼樣的?
關節具有靈活,穩定,為肢體提供支撐和保護的作用。這些功能對於日常活動而言至關重要,主要由關節的特定部分完成:滑膜和軟骨。滑膜,是包繞整個關節的一層膜,充滿滑液,為軟骨提供營養和氧;軟骨,質滑,包繞了骨的末端。
軟骨是人體中為數不多沒有自身血供的組織,具有許多重要組成部分。
 軟骨細胞:是軟骨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對軟骨發揮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 水:軟骨中含水量很高,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在年輕人中軟骨中85%為水分,而在老年人中含水量為70%。
 蛋白多糖:是組成軟骨的大分子物質,可以與水結合,保持軟骨的高含水量。
 膠原:是軟骨中的關鍵蛋白質,形成網格結構支撐關節,保持關節靈活度。膠原的網狀結構和蛋白多糖結合水形成了關節內彈性滑墊,為關節活動時,骨面與骨面的碰撞提供緩衝。滑膜中的液體為無血供的軟骨提供營養和氧。

骨性關節炎是如何發生的?
首先是軟骨退化,儘管過程緩慢,但是當關節軟骨退化時骨性關節炎就開始發生。早期,軟骨面甚至滑膜即出現炎症和腫脹,軟骨營養成分丟失,軟骨面出現裂縫和孔隙。隨著疾病的進一步發展,軟骨彈性變差,潤滑度降低,更加容易因反覆活動或外傷而受損。最後,大面積的軟骨損壞,關節內骨面無軟骨保護,骨細胞可能出現反應性的增殖生長,在無軟骨保護區域形成密集的骨板。在關節的邊緣會形成骨贅,新的軟骨細胞會在此異常增殖生長。


骨性關節炎會發生在哪些部位?
與其他關節炎(如風溼性關節炎)不同,骨性關節炎不是全身性的疾病,不會擴散到全身,僅僅影響到一個或幾個關節。骨性關節炎常見膝、髖、手、足或脊柱等關節,有時會累及腕、肘、肩關節及顳下頜等關節。
在常見的膝關節病變時,好發於膝關節的承重部位,通常會出現膝關節活動時疼痛,有時會發出摩擦音或是交鎖卡住的感覺。上下樓梯或從椅子上站起時,也會感到疼痛。當膝關節增大腫脹時會出現膝關節不穩表現。
當髖關節出現病變時,會感到腹股溝區、大腿內側或髖外側疼痛。通常影響關節活動度(特別是旋轉髖關節時),行走時稍稍旋轉損傷關節可以減輕痛,所以會導致走路跛行。疼痛有可能會放射到膝關節從而影響醫生診斷。
發生在手指出現彎曲受限,甚至畸形;發生在足部出現腳趾關節疼痛;發生在脊柱會出現頸、腰部疼痛、僵直,當壓迫神經時也會出現疼痛,進一步出現肢體麻木和肌肉乏力。

骨性關節炎會有哪些症狀?
骨性關節炎症狀通常要很多年後逐漸出現。40歲以下的病人通常沒有任何症狀。
 最常見的症狀是關節疼痛。隨著日常活動增加而加重,休息後緩解。開始時僅在上下樓梯或登山時發生,隨著疾病進展,甚至在休息時也會出現關節疼痛。
 疼痛經常伴隨關節僵硬和活動度降低。早期常較輕微,僅在晨起或久坐後感覺關節不靈活,活動後可恢復。發作時好時壞,適當休息後可以緩解。病情加重後,關節活動度持續減小,下蹲困難,最終導致關節功能喪失。
 天氣潮溼時疼痛會加重。有些患者會有肌肉痙攣和肌腱攣縮。
許多其它疾病會有關節疼痛表現。有些是因為睡眠姿勢不良,但是有些癌症可能與骨性關節炎症狀類似。其他導致關節疼痛的情況有物理損傷,感染,腱病和血供不良,有些遺傳病也會累及到關節。有類似骨關節炎症狀發生,需要及時就診,明確診斷,及時治療。

哪些情況會增加骨性關節炎發生風險,我們需要注意?
 性別:45歲以前,骨性關節炎在男性多見,(年輕人中不較少)。55歲以後,在女性中多見。骨性關節炎在女性中發生率為33%,男性為25%。而且女性更少因疼痛而就診,男女之間對疼痛的敏感差異可能與生物心理社會因素有關。
 教育:教育水平越低骨性關節炎發病率越高。在2000年的研究中發現,高中教育水平以下的骨性關節炎發生率為41%,而大學畢業生中該比例為21%。可能與這些人群所從事的職業不同有關。
 人種和遺傳因素:不同人種骨性關節炎發生率不同。在美國,白種人和黑人的該病發生率高於西班牙裔和其他人種。並且,骨性關節炎累及的關節也有人種差異性。亞洲人多發膝關節炎,與脊椎關節炎的風險性相同,比白人髖關節骨性關節炎風險性略低。
 物理和解剖因素:許多人存在關節解剖結構異常,例如關節表面不匹配可能導致長期關節受力異常,引發關節損傷;下肢不等長或傾斜腿可能導致步態異常,而誘發骨性關節炎。有研究發現,膝關節內翻或外翻,即俗稱的“羅圈腿”或者“X形腿”可能出現膝關節炎。
 肥胖:一般超過標準體重20%的為肥胖,肥胖的人群(特別是女性)好發骨性關節炎,且骨性關節炎病變進展較快。然而,肥胖不僅僅增加膝關節和髖關節的骨性關節炎發病率,也會增加指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有研究發現,肥胖可能誘發某種炎性反應,這是導致年齡相關疾病如骨性關節炎和心臟病的主要因素。因此,適當減肥、控制體重對於預防骨性關節炎有一定幫忙。
 工作和休閒活動因素:損傷可能誘發骨性關節炎,因此那些在工作和活動中較多使用肌肉和關節的人群骨性關節炎的發病風險較高。高危工作人群有些工作要求反覆高強度的動作(如負重下蹲或跪)可導致關節軟骨損傷。有研究發現,從事需要下蹲或下跪超過1小時工作的人群中,出現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風險很高。日常活動中需要儘量避免此類活動的發生。
 運動:關於骨性關節炎是否應該運動存在爭論。但是,需要避免那些骨性關節炎高危因素的運動,如需要重複關節活動或對關節造成重負的活動。例如足球,橄欖球,和棒球等。而在馬拉松長跑運動員中骨性關節炎發病率較小。研究發現,適當跑步可以促進軟骨健康,因為有節律的擠壓軟骨可以幫助軟骨排除代謝物吸收營養。
總而言之,有節律的中度活動,是有益的且不會增加骨性關節炎發生風險。2006年在一項針對中年人的研究發現休閒性的負重運動(如慢走和慢跑)不會影響骨性關節炎的發生。但是缺乏運動帶來的肌肉萎縮和體重增加因素,卻是骨性關節炎的風險因素。

[中國骨科運動醫學網復旦大學運動醫學中心]

轉載請註明出處:復旦大學運動醫學中心 中國骨科運動醫學網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