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腫瘤科 副主任醫師 王淑美

  生命到底在於運動還是靜養,二者不可偏廢。運動可以煥發活力,寧靜可以淨化身心,養生之道在於動靜相宜。闡明動靜之道對現代人獲得健康有重要指導意義,通過適度的運動和心神的靜養,方能真正提高生命質量。

  關鍵詞:養生 運動 靜養

  運動和靜養究竟在養生中起了什麼樣的作用?如果僅作單方面的思考而不辯證地審視這個問題,就會陷入片面的認識和無謂的爭論,難以探尋到深刻而正確的養生精髓。《莊子・知北遊》雲:“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這就指出生命活動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質“氣”聚散離合運動的結果,生命離不開物質運動。而陰陽又是生命之根源,萬物皆負陰而抱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陰陽互根互用,生命在物質與功能、靜止與運動中生生不息地演繹發展,因此呵護生命,動養和靜養不可偏廢。

  一、動養生命,煥發活力

  從古至今,不乏以“動”為主的養生流派,他們主張運動能養生,堅持得長壽,“流水不腐,戶樞不蠢”可謂動養派的理論淵藪。如《呂氏春秋•盡數篇》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強調重視運動鍛鍊。華佗亦謂:“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身。動搖則谷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當譬猶戶樞,終不朽也。”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提出“生命在於運動”的格言,更是一語道破運動對於養生的重要性。

  新陳代謝是生命的基本特徵,運動能夠有力地促進體內代謝過程,使生命煥發活力。新陳代謝的進行,需要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質,運動使唿吸功能增強,心肌舒縮有力,每分鐘從心臟泵出更充足的血液,將更多氧氣運往全身各器官、組織;運動促進消化吸收功能,提高消化酶的活性,使食物營養素更充分消化吸收,向各器官組織提供更充分的養料,延緩細胞衰老;運動能使骨骼、關節、肌肉保持良好功能;運動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對預防各種疾病以至癌症都有重要作用。可見,生命在於運動,堅持運動使生命之樹常青。

  二、靜養生命,康壽綿綿

  通過靜養得長壽者也不在少數。很多以靜為主的職業,如作家、書法家、畫家和科學家等,活到八九十歲者卻不乏其人,自古以來,禪師、道士大多健康長壽,這與他們經常坐禪入靜不無關係。在動物界,被視為長壽象徵的龜與鶴,也是好靜而不愛動的動物。由此可見,靜養與長壽關係密切。

  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力倡養生貴養神,主張以“靜”為主的養生法,認為靜能養神,可致長壽。道家養生注重自然恬淡、少私寡慾的生活情趣,通過精神修煉,摒去利慾,收心習靜,做到處物而心不染,以合於健康大道。莊子提出的“恬淡虛無”、“任其自然”,老子提出的“清淨無為”、“返樸歸真”
的靜養理念,既是一種長生方法又是一種人生境界。他們在養生實踐中提倡“導引”、“吐吶”、“養靜”、“至虛極,守靜篤”等精神內守、順乎自然的養生方法。

  生命在於靜養包含著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靜,是指無身體活動性,物質上的靜止。像莊子的靜坐功,要求靜坐,調息入靜,暫時關閉一切的資訊通道,將唿吸調節為納唯綿綿,吐唯細細,是自己達到寧靜的境界。二是養,休養心性,也是指心理上的平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從容。靜養重在“養心”,《內經》要求人們“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顯然也提倡養生重在養心,“精神內守,病安何來。” 其意也是強調養心。現代心理學中心理神經免疫學已經認識到,一個人如果能常常使自己保持寧靜祥和的精神狀態,就能夠影響自己的免疫系統,提高其功能,從而起到治療疾病和健身的作用,因此積極培養這種心理狀態,就能使身體處於健康的狀態。

  三、動靜適度,道法自然

  運動和靜養都是養生之道,我們需要全面審視、中庸平衡、掌握法度、善加利用,防止偏頗的觀點所導致的弊端。靜與動皆不宜太過,所謂物極必反,過久必有所傷,過強必有所害。勞與逸,靜與動,一定要適度而有節。

  孫思邈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蠢,以其運動故也。”“養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臥、久視、久聽。蓋以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坐傷肉,久行傷筋也。”可以明顯看到他重視運動的度,指出勞作行動過度則有傷身體。同樣,靜養也需有度,若一味地練靜功,不與適當的運動相結合,也會引起機體功能的衰退,甚至導致肌肉廢用性萎縮和骨質疏鬆。孔子也主張動靜結合,勞逸結合的養生法,《孔子家語•五儀解》雲:“若夫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可乎?”宇宙間萬物的存在都是運動和靜止的對立統一。生命在於運動,也在於靜養。

  動靜的把握還應遵循自然之道,如春夏二季氣候溫和,萬物生機勃勃,最宜伸展形體,以動養陽。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秋冬二季氣候開始變冷,萬物開始凋零,則應寧心靜身,以靜養陰。經曰:“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 [1]

  四、時代意義,身心兼養

  運動和靜養對於不同的年齡階段應當有相應的調整和取向。青年人應當七分運動、三分靜養,而中老年人則應當三分運動七分靜養。因為動養能促進生長髮育,青年人正是生長髮育的高峰期,適當的運動有助於提高新城代謝率,促進自身的生長,符合生理規律和自然規律;中老年身體狀況不如青年,各項機能逐漸處於衰退期,靜養能降低體內的新陳代謝率抑制衰老,利於中老年的養生。

  動靜適度的養生之道對身處經濟時代的現代人尤其有特殊的指導意義。身為現代人,不得不應對各種壓力,緊張忙碌的工作、節奏急速的生活、不斷更新的知識和資訊、繁複瑣屑的人際關係都緊緊束縛著人們的身心。因此現代人相對而言更需靜養功夫,以寧靜致遠的氣度化解身體的疲憊和心靈的浮躁。不知靜養,則耗散生命本真之氣。中國古代四百多位皇帝的平均壽命只有四十多歲,短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七情六慾太過,各種干擾太多,生命一直處於躁動和物質耗損的狀態下,導致氣機紊亂,精血虧虛。反觀老中醫看病把脈要調整唿吸,書畫家寫字作畫要全神貫注,精神內守,其實就是靜養生命的具體體現。故老中醫多得健康長壽,歷史上有記載的四百多名中醫,平均壽命在八十歲以上。

  總之,養生保健的“靜”與“動”既對立又統一,不可把兩者截然分開,所謂“心神以靜為宜,軀體以動為主”。適度的運動和心神的靜養,此二者相互為用,只有懂得協調這二者的關係,動靜結合,身體才能更健康,生命質量才能夠更提高!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