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風溼免疫科 副主任醫師 劉文波

  在門診上,經常會遇到一些未經正規治療的風溼病人手足嚴重畸形,生活不能自理。在這裡,談一些風溼性疾病的相關知識,使人們走出治療風溼病的誤區。

  誤區一  居住寒冷、潮溼的地方就會得風溼性疾病。門診常遇到某些患者說自己居住環境潮溼,自己最近感到全身痠痛,特別擔心自己患風溼病。醫生對那位婦女進行了詳細的查體,並未發現關節腫脹,檢驗結果正常。其實,環境的寒冷、潮溼是使風溼病患者症狀加重的因素,而不是風溼病的發病因素。目前,絕大多數風溼病的發病機制未明確,大多與自身免疫紊亂有關。因此,居住環境寒冷、潮溼,並不一定患風溼性疾病。

  誤區二  風溼性疾病患者的子女一定會患風溼病。其實,患者不必過分擔心自己的子女會患病。風溼病患者的後代比普通人群患病的機率較高,但並不是說風溼病患者的後代都會患病。人類的遺傳是多基因的,另外還存在變異,遺傳患病的機率就小得多了。

  誤區三   過分關注異常化驗指標  類風溼因子(RF)是診斷類風溼關節的重要血清學指標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標準,因5%的正常人RF可陽性,隨年齡增長,陽性率可增高。RF陽性亦可見於其它多種疾病,如感染性疾病(結核、肝炎、細菌感染等)、非感染性疾病(結節病、巨球蛋白血癥、肝硬化、瀰漫性肺間質纖維化等),因此RF對類風溼關節炎並不是特異的,須結合臨床症狀判斷其意義。不要一見到類風溼因子高,即認為是患了類風溼關節炎。

  類風溼因子和血沉、C反應蛋白是類風溼關節炎活動性的指標,但有時與臨床症狀並不平行。有時化驗指標滯後於關節症狀改善,或長期恢復不到正常水平。這是因為化驗指標受疾病本身以外的多種因素影響。有些患者過分關注指標,以降化驗指標,而不是關節炎症的控制為主要治療目的,是不科學的。

  誤區四  偏聽偏信,盲目服藥,延誤正規治療。很多風溼病的重要特點(如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就是病程緩解、發作交替出現,這就告訴我們,風溼性疾病是不能“除根”的。只要在正規醫院醫師指導下長期規範治療,這些風溼性疾病,是可以阻止病情發展,使症狀長時間緩解的。但絕不是通常人們所理解的“終生不復發”。因此,風溼病患者必須有長期治療的心理準備和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並切記到正規醫院尋求有效治療。

  當今社會上很多人利用患者“有病亂投醫”的心理,吹噓偏方能根除疾病,許多患者服用後,導致病患關節殘毀、畸形,令人痛心。

  中醫藥治療確實可改善患者的某些症狀,如關節怕風、怕冷,但決不能替代西醫治療。中西醫結合應用能較好的控制風溼病。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進展,具有明確靶向性的生物製劑,如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已經被美國FDA批准治療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和銀屑病關節炎,並已在我國上市應用於臨床。與傳統治療藥物相比,這類生物製劑能快速有效的控制病情並阻止病情發展,成為風溼病治療史上的革命和里程碑式突破,也給廣大風溼病患者帶來了福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