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腫瘤微創科 主治醫師 張學德

       原發性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消化系常見惡性腫瘤,具有發病率高、複發率高、預後差的特點,5年生存率極低.HCC早期不論通過肝切除術、肝移植術或介入治療等,5年生存率均可達到50%左右,但臨床中多數患者確診時已達晚期,且多伴有乙肝、肝硬化,具有外科手術指證者不足25%,目前,採用以介入為主的非手術綜合治療HCC取得很大進展,其療效已為臨床所公認,現就HCC介入治療的現狀和進展作一綜述。
  1、血管內介入治療
  1.1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是目前中晚期HCC治療的主要方法,原理是通過栓塞腫瘤供血動脈使腫瘤缺血壞死、縮小,有助於二期切除:同時抗腫瘤藥物可在腫瘤區域性緩慢釋放發揮化療作用,但起主要作用的是栓塞,此外,對於小肝癌的療效亦肯定,可與外科切除相媲美,主要適應證:外科無法根治性切除且肝功能尚好,無門脈主幹癌栓;腫瘤體積不超過全肝70%;擬二期切除者;外科術後預防性治療等,無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一般均可耐受,TACE不足之處為腫瘤易復發、轉移,常需多次治療,即使完全徹底的栓塞亦不能保證腫瘤完全滅活,殘瘤細胞在特定機制調控下可逐漸適應乏氧微環境,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高表達,致侵襲轉移能力提高,所以控制腫瘤復發與轉移是目前HCC研究的焦點。

  近年超微導管技術應用實現了肝段或亞肝段栓塞,進一步提高了療效,日本學者分析了8510例無法手術切除的HCC患者接受TACE治療,中位生存期為34mo,1、3、5和7年的生存率分別為82%、47%、26%和16%;Varela等報道經TACE治療的患者,1、2年的生存率分別是92.5%、88.9%,即使伴門脈癌栓者經TACE治療也可使平均生存時間延長至9.5mo,1年生存率達25%。
  1.2熱化療栓塞介入術中經導管以溫熱化療藥、碘化油乳劑進行化療栓塞,稱熱化療栓塞,其原理是基於細胞的熱敏感差異,正常細胞加熱到45℃以上開始死亡,而腫瘤細胞一般只耐受40℃-43℃的溫度,溫熱使細胞膜通透性增強,促進化療藥進入細胞內並在細胞內移行,同時提高癌組織中活性氧含量,殺傷各期癌細胞:亦能快速增加血液中T淋巴細胞及NK細胞的數量,對控制腫瘤轉移起積極作用,影響其療效的因素主要有熱化療時間、溫度、灌注液總量及流速、熱療的連續性等,實驗證明,科學的灌注液溫度為(47.55±0.44)℃,並維持灌注10min,以達到最大殺傷作用;短期有效率和1年生存率分別達到79.2%和50.0%.適應證選擇:直徑<3cm原發與轉移性單發腫瘤或病灶個數<3個:直徑在3-8cm,病灶數目3個以下者,有大量腹水,重度黃疸和肝功能衰竭者、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為禁忌,另有學者對門脈栓塞(portalveinembolism,PVE)及肝動脈-門脈聯合栓塞術進行了研究,相關研究證實,PVE已廣泛用於肝切除術前,療效肯定;但由於部分HCC病變廣泛,即使PVE後殘肝仍不能充分代償功能需要,此時TACE為配合治療首選方法。

  2、非血管介入治療
  主要指經皮穿刺區域性消融治療,即消融針經經皮肝穿刺途徑至腫瘤靶區,利用化學和(或)物理方法對瘤床進行毀損,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2.1化學消融術
  2.1.1經皮瘤內無水乙醇注射:屬化學消融,治療機制為無水乙醇的蛋白凝固作用和繼發微血管栓塞,因瘤灶內阻力低於周圍肝組織,無水乙醇可在瘤灶內良好擴散,發揮治療作用,具有費用低廉、安全、併發症少等優點,可實施於肝區任何部位,對瘤徑<2cm的腫瘤有效率可達90%-100%,等同根治性切除,對於瘤徑<3cm以及腫瘤數目≤3的患者,經皮瘤內無水乙醇注射(percutaneousethanolinjection,PEI)後5年生存率可達64.7%,但缺點是對於較大腫瘤往往難以達到徹底滅活,需多次注射;乙醇流向不易控制,易損害門脈、膽管等結構,腫瘤大小、有無分隔、劑量及穿刺準確性等都是影響療效的因素,新型消融針的問世提高了PEI療效,其由18G注射針杆和3支可伸縮子針組成,每支子針上有4個注射孔,穿刺進入腫瘤後從母針先端展開傘狀子針,乙醇從12個注射孔同時噴射,使彌散範圍擴充套件到直徑為5cm的腫瘤,但仍需反覆治療。
  無論注射無水乙醇抑或醋酸均可造成組織即刻壞死,從而在注射針周圍形成一蛋白壞死膜,限制了藥物彌散而難以均勻分佈於瘤內,冰醋酸雖彌散性好,但可穿透包膜引起周圍組織的損傷,應慎用。法國一項單中心試驗表明,熒光CT引導下經皮注射醋酸治療小肝癌近期療效較好,風險小,並可用於有腹水及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但因HCC的高複發率和病灶多點起源的特點,限制了該技術的臨床應用。目前醋酸消融在國內已淘汰,國外也僅日本少數國家應用.PEI和TACE比較,各具特點:TACE很難一次性滅活腫瘤,複發率、轉移率較高,反覆TACE亦可加重肝功損害,而PEI對正常肝功能無損害,對碘油缺失區治療有效,但因無水乙醇在腫瘤內彌散程度有限,不適宜大肝癌的治療,TACE與PEI聯合應用,可取長補短,較單一治療生存率均有顯著性提高。
  2.2物理消融

  2.2.1經皮射頻消融治療:

經皮射頻消融治療為腫瘤微創熱療新技術,經皮射頻消融治療(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治療HCC療效已得到臨床肯定,射頻電流經電極針使靶組織產生正負離子,其在射頻電場中高速振動、升溫,使區域性組織發生變性、壞死,研究表明,RFA可以抑制腫瘤的血管生成,減少腫瘤血供,限制腫瘤生長,故在腫瘤血管生成階段來阻斷腫瘤進展是RFA的治療機制之一,此外,RFA通過誘導高溫凝固壞死區周邊細胞凋亡可擴大消融範圍,為RFA另一重要治療機制。

  如何使一次治療能夠儘可能多的使腫瘤壞死、擴大消融範圍等一直是研究的核心問題,近年RFA取得的主要進展是:多叉電極針及集束電極針、帶冷卻裝置電極針的臨床應用,減少了組織碳化,提高了療效,張耀軍等報道RFA治療803例肝臟惡性腫瘤(其中HCC672例、肝轉移瘤131例),完全消融率達92.5%,術後1、2、3、4及5年累積生存率分別為95.1%、85.6%、75.7%、60.7%、47.5%.鑑於RFA與PEI的適應證類似,Seror等比較了二者療效,其2年總生存率分別為91.2%、70.8%,有顯著性差異,提示RFA療效優於PEI,與Doros報道一致,對單發、直徑≤5cm或腫瘤數目1-3個且直徑≤3cm的小肝癌RFA總體療效優於PEI,小肝癌、不能手術或術後復發的肝癌及肝轉移癌均為RFA治療指徵,對小肝癌的療效可等同外科手術,3年生存率明顯高於3-5cm大小的腫瘤(61.46%vs38.71%);當瘤徑>5cm時,3年生存率僅為27.62%,Shibata等亦通過對照研究發現TACE聯合RFA治療小肝癌較單一RFA療效無差異,認為無需聯合治療。
  對於鄰近胃腸道或位於膈頂、有巨大血管包繞等特殊部位的HCC病灶,RFA技術操作風險較大,此時PEI可作為候選治療方法;其聯合TACE或RFA治療HCC,療效較滿意。雖有報道RFA可引起0.5%-2.8%針道種植發生率,但針道消融可基本避免該併發症,對嚴重肝功能障礙、大量腹水、凝血功能障礙者、瀰漫性肝癌、妊娠及安裝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應視為RFA禁忌,作為治療HCC的新技術,RFA尚缺乏大樣本、前瞻性對照研究及長期的隨訪研究,如何提高RFA療效一直是臨床面臨的主要問題,目前已公認將多種微創治療手段相結合、序貫聯合應用以及聯合生物治療的綜合治療。

  2.2.2經皮微波消融治療:

經皮微波消融治療(percutaneousmicrowavecoagulationtherapy,PMCT)通過多針組合等方法顯著提高了一次性腫瘤滅活的體積,在HCC非手術治療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其原理類似於RFA,使腫瘤組織溫度升高、變性、凝固壞死,具有升溫效率高、有效凝固區大、適形調控性強、壞死徹底及對正常肝組織損傷小等優點,完全消融率可達91.9%,Shibata等比較了PMCT與RFA對HCC的療效,認為完全消融率和腫瘤殘存率無顯著差異,但射頻組治療次數明顯少於微波組,而治療時間顯著長於微波組,呂明德等也分別比較了兩種方法消融率、不良反應、併發症及生存率,亦無明顯差異,可見RFA、PMCT_者療效基本相同,近期療效同手術切除。其適應證和RFA類似,不同之處在於PMCT可適用於帶有心臟起搏器的HCC患者,由於微波消融在日本、中國應用較多,彼此採用裝置不同,研究結果也有差異。2005年美國肝病學會將RFA、PEI列入肝癌治療指南。

  2.2.3高強度聚焦超聲:

高強度聚焦超聲(highintensityfocusedultrasound,HIFU)的臨床應用始於治療前列腺增生肥大,1997年底我國將這一自主智慧財產權技術率先用於腫瘤臨床治療,並使我國在該領域中的研究水平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其作用機制是利用超聲的可視性、組織穿透性和聚焦性等物理特徵,通過其加熱效應、空化效應和機械效應,從體外定位,直接破壞體內深部腫瘤組織,使區域性腫瘤組織溫度驟升(達65℃以上),細胞內蛋白質迅速凝固,引起腫瘤細胞不可逆性死亡,隨機對照及長期隨訪研究表明,對於巨塊型HCC,HIFU聯合TACE治療療效明顯強於TACE組,無嚴重併發症發生,技術安全,雖然HIFU可對深部腫瘤進行治療,但治療耗時,且對於邊緣不規則的腫塊,因呼吸運動影響,治療時可能會產生“脫靶”現象,影響療效。

  另有經皮穿刺鐳射消融術,其療效與輸出功率和作用時間有關:與其他熱消融療法相比,組織凝固範圍較小,對於較大腫瘤消融耗時太長,又因其他熱消融方法的普及,已被臨床逐漸淘汰。

  2.3冷消融

主要是氬氦刀冷凍消融術(argonheliumsystemcryo-ablation,AHSCA):1850年Arnott曾報道應用冰凍鹽溶液(約-18℃~-24℃)作為冷媒區域性治療進展期乳腺癌、宮頸癌,發現腫瘤縮小,疼痛減輕,開創了冷凍治療腫瘤的先河。其原理是通過細胞損傷和血管損傷兩個機制產生腫瘤壞死效應,細胞損傷主要由凍,融迴圈的有害作用即時產生,累進的微迴圈衰竭造成血管損傷、血流停滯,引起組織壞死;具有精確定位、準確控溫、適時監測等優點,開闢了HCC治療新領域,此外,AHSCA可激發機體抗腫瘤免疫功能:術後腫瘤大分子抗原成分明顯減少,小分子蛋白抗原和巨噬細胞增加,INF和PGE,活性增強,馬志剛等研究表明治療後腫塊縮小或形成空洞者佔81.2%,AFP轉陰率66.7%,術後6mo生存率達76.9%,在冷消融中冰球覆蓋範圍要求超過影像學顯示的腫瘤邊緣1cm以上,以保證腫瘤完全滅活,這是預防復發、提高療效的關鍵,冷凍消融療效肯定,可短期內減輕瘤負荷,生存率可與外科相媲美,但臨床亟需遠期隨訪研究以充分評價療效。

  影響AHSCA療效的因素包括靶組織損傷溫度和冷凍-復溫速率、消融次數、組織物性引數及冷刀半徑等,組織物性引數(如血液灌注率、代謝率等)不同,形成冰球直徑不同,血液灌注率、代謝率越高,相同條件下形成的冰球尺寸越小,有效治療半徑就越小,所以在實施AHSCA時應充分考慮不同組織間冷凍及復溫特性的差別、腫瘤的大小和位置,使治療方案個體化以確保療效。
  關於各種消融術的併發症和安全性評價,總體認識是一致的,即併發症和致死率均較低,多中心研究表明物理消融致死率約為0.1%-0.5%,嚴重併發症和輕微併發症的發生率分別為2.2%-3.1%和5%-8.9%,化學消融的併發症亦較少,除極少人對酒精過敏外,多數耐受性良好,總之,消融治療HCC是比較安全的。
  3、靶向治療
  隨著基礎醫學研究的不斷進步,HCC的介入治療逐漸由臨床研究深入到基礎研究,新一代分子靶向藥物已應用於臨床並與介入放射學相結合,取得較好的療效,應用前景廣闊,分子靶向治療以改變腫瘤細胞特性為作用靶點,在發揮更強的抗腫瘤活性的同時減少對正常細胞的不良反應,根據藥物的作用靶點和性質,主要將分子靶向藥物分為以下幾類:小分子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抗EGFR單抗、抗HER-2單抗、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抗CD20的單抗、IGFR-1激酶抑制劑、泛素一蛋白酶體抑制劑等,雖然靶向治療藥物種類較多,但目前用於治療HCC的藥物仍以索拉非尼,利卡汀(131I標記美妥昔單抗)等藥物較具代表性。

  3.1介入性靶向治療

131I美妥昔單抗(利卡汀)是一種用於導向放射治療HCC的131I標記的新型單抗,抗體的靶抗原Hab18G/CD147是HCC特異性抗原,在腫瘤侵襲和轉移中起到重要作用,單抗與靶抗原特異性結合可降低癌細胞轉移與復發通道的訊號傳導,不但可以將放射性131I帶到腫瘤細胞,實現對腫瘤細胞的直接照射作用,其本身還可以通過抗體依賴的細胞毒性作用殺傷腫瘤細胞,同時阻斷其效應細胞分泌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以防止癌細胞進一步擴散,達到雙重的治療作用,利卡汀治療HCC的臨床試驗及初步臨床應用已表明療效肯定,安全、可行,對各種型別血供的肝癌均有一定的瘤體縮小率,近年,作為新的治療策略經動脈注入放射性微球體和微粒技術初露端倪。

  3.2全身性靶向治療

索拉非尼是第一個上市、唯一由FDA批准用於治療HCC的多靶點、多激酶抑制劑,也是第一個被證明通過抑制腫瘤復發和轉移延長生存期的治療方法,與安慰劑比較,可延長中位生存期(10.7movs6.5mo)和疾病進展時間(5.5movs2.8mo),耐受性較好,索拉非尼加阿黴素的Ⅰ期、Ⅱ期試驗也證實了聯合治療的有效性,與阿黴素相比有延長疾病進展時間的趨勢,未來需重點研究和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將索拉非尼與傳統手術、TACE和其他分子靶向治療藥物聯合起來,最大程度提高療效,研究表明,索拉非尼聯合介入(TACE、RFA等)治療晚期肝細胞癌,腫瘤反應率增加,延長疾病進展時間,患者臨床獲益明顯,為抑制肝癌不同的生長、侵襲途徑,其他分子靶向藥物正處於研製與臨床實驗階段,有較好的臨床前景。

  3.3基因治療他是指通過在特定靶細胞中表達本來不表達的基因,或採用特定的方式關閉、抑制異常表達的基因,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為腫瘤治療的熱點,主要方法有:自殺基因治療、匯入抑癌基因(如p53)或反義基因(如ras,mys等)治療、免疫因子基因治療(如IL-2、GM-CSF、IFN等)及RNA干擾技術,目前,臨床中超選擇性經肝動脈匯入P53治療HCC報道較多,初步療效肯定。
  此外,部分中醫藥有助於提高HCC的臨床療效,特別是配合微創介入、放療,化療等方法,可改善患者臨床症狀、減輕不良反應、延長生存期等,值得借鑑。
  結論
  目前治療HCC較成熟的介入技術較多,各具優勢,TACE聯合其他介入治療方法行序貫、綜合治療被公認可提高療效,但臨床實踐中很多具體技術路線欠規範,還需要更多的隨機對照研究,做到治療方案的規範化、個體化的統一,以獲得較好的預後,可以深信:隨著HCC基礎研究的不斷深入、介入診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介入放射學與分子生物學相結合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必將使HCC的治療進入一個嶄新時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