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腺肌病是指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存在於子宮肌層中,伴隨周圍肌層細胞的代償性肥大和增生。以往曾稱為內在性內異症,而將非子宮肌層的內異症稱為外在性內異症以示區別。
「病因」
本病病因至今不清楚。1908年Cullen提出基底層內膜侵襲是大多數子宮腺肌病的病因。研究發現,人體所有空腔器官都有粘膜下層,而只有子宮例外。粘膜下層的主要作用就是阻止腺體向肌層內生長,而保持向空腔方向生長。因此,目前多數研究者認為子宮腺肌病是基底層內膜細胞增生、侵入到肌層問質的結果。而關於引起內膜基底層和間質增生的因素現有四種理論:①與遺傳有關;②損傷,如刮宮和剖宮產;③高雌激素血癥;④病毒感染。其中,尤以高雌激素血癥與子宮腺肌病的關係引人注目。已有實驗和研究表明:雌激素和/或孕激素加泌乳素或許是子宮腺肌病發生所必需的;溴隱亭可能阻斷子宮腺肌病的發生。更近期的研究提示罹患子宮腺肌病婦女的在位內膜和異位內膜都合成雌激素,這些雌激素可能影響子宮腺肌病的生長;子宮腺肌病肌層中芳香化酶和雌酮硫酸酯酶的活性都較對照組顯著增強。
「病理」
1、巨檢:子宮多呈均勻增大,呈球形,一般不超過12周妊娠子宮大小。子宮肌層病灶有瀰漫型及侷限型兩種。一般多為瀰漫性生長,且多累及後壁,故後壁常較前壁厚。剖開子宮壁可見肌層明顯增厚、變硬,在肌壁中見到粗厚的肌纖維束和微囊腔,腔中偶見陳舊血液。少數子宮內膜在子宮肌層中呈侷限性生長形成結節或團塊,類似子宮肌壁間肌瘤,稱子宮腺肌瘤。其剖面缺乏子宮肌瘤明顯且規則的肌纖維旋渦狀結構,周圍無包膜,與四周肌層無明顯分界,因而難以將其自肌層剝出。
2、鏡檢:宮肌層內呈島狀分佈的子宮內膜腺體與間質是本病的鏡下特徵。因其他疾病切除的子宮作連續切片檢查,l0%~30%在子宮肌層中有子宮內膜組織,故診斷子宮腺肌病的確切侵襲深度仍然存在一些爭議。
由於異位內膜細胞屬基底層內膜,對卵巢激素特別是孕激素不敏感,故異位腺體常處於增殖期,偶爾見到區域性區域有分泌期改變。
「臨床表現」
子宮腺肌病多發生於40歲以上經產婦。臨床主要表現是經量增多和經期延長(40%~50%),以及逐漸加劇的進行性痛經(25%)。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痛經常在月經來潮的前一週就開始,至月經結束。此外,部分患者可有不明原因的月經中期陰道流血、性慾減退等症狀。約35%患者無任何臨床症狀。婦科檢查可發現子宮呈均勻性增大或有侷限性結節隆起,質硬而有壓痛,經期時壓痛尤為顯著。15%~40%患者合併內異症,故子宮活動度有時較差。約半數患者同時合併子宮肌瘤,術前診斷困難。
「診斷」
根據典型的症狀及體徵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組織病理學檢查。B型超聲和CT等影像學檢查可能有一定幫助。本病應注意與子宮肌瘤和子宮內膜異位症鑑別。
「治療」應視患者年齡、生育要求和症狀而定。
1、藥物治療:前尚無根治本病的有效藥物。症狀較輕者可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口服避孕藥等對症治療。對年輕、有生育要求和近絕經期患者可試用GnRHa治療。GnRHa可使疼痛緩解或消失、子宮縮小,但停藥後症狀復現,子宮增大。
2、手術治療:狀嚴重、年齡偏大無生育要求或藥物治療無效者可採用全子宮切除術,卵巢是否保留取決於卵巢有無病變和患者年齡。對子宮腺肌瘤的年輕患者或有生育要求者可試行病灶切除術,但術後易復發。經腹腔鏡骶前神經切除術和骶骨神經切除術也可治療痛經,約80%患者術後疼痛消失或緩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