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科 主任醫師 段學忠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屬中醫“胸痺”、“真心痛”、“厥心痛”、“心悸”、“怔忡”等病證範疇。中醫認為冠心病的病因病機為飲食勞倦,七情內傷,寒凝熱鬱,年老體虛等因素導致心臟血脈的氣血陰陽失調,心脈瘀滯。臨證所見有虛有實,或虛實互見,其實者大多表現為氣滯血瘀、痰濁水飲、寒凝熱鬱,其虛者輕則臟腑氣血陰陽不足,重則氣血升降失常,陰陽不相順接,厥逆暴脫,甚則危及生命於頃刻之間。冠心病證治主要以中醫臟腑學說為指導,治療原則為“不離乎心,不止於心”;“治本在補,治標在通”。 冠心病分型證治簡要介紹如下:
  1、心氣虛:臨證見一般氣虛症狀外,常伴有心悸怔忡,胸悶隱痛,脈虛細或結代,治以補益心氣,常用太子參、黨蔘、黃芪、炙草、茯神等,氣虛明顯者,用生晒參。
  2、心血虛:除血虛一般見證外,常伴有胸悶胸痛,怔忡不寐等。用藥要注意氣血相生和陰血與共之理,不囿於養血四物類。血虛而氣常不足,仿歸脾、養心湯加入補氣藥二、三味;血虛而陰不足,常可見煩熱盜汗,舌淡欠津,脈或促或結代、或細數,常用當歸、生地、白芍、百合、麥冬、玉竹、炒棗仁、五味子等。
  3、心陰虛:陰虛而見心繫證候,如心悸怔忡,怵惕不寐,胸痛隱隱,脈細數,可滋養心陰,一般用補心丹,以治偏陰氣虛者;黃連阿膠湯以治偏心腎陰虛,水虧火旺者,以太子參、北沙蔘、紫丹蔘、京元參並用,後者雖阿膠雞子黃亦不避其滋膩。

  4、心陽虛:溫補心陽為正治常法,輕則桂甘龍牡湯,重則參附湯,陽虛者,每兼氣虛,多用生晒參,有時用紅參、高麗蔘。
  5、心氣血兩虛:益氣補血,養血安神,以人蔘歸脾湯為主方,胸痛不寐者加琥珀、三七粉。
  6、心氣陰兩虛:益氣補陰,養心安神,補心丹僅用於一般輕證,重者必用生脈飲,其中用參極為講究,偏陰虛者用西洋參,偏氣虛者用生晒參,氣陰兩竭,脈露蝦游魚翔欲脫者,用大劑吉林野山參加天麥冬、五味子,頗有速效。
  7、心陰陽兩虛:本證脈象每有或促、或結、或代,常用仲景復脈湯,本方麥冬、生地、阿膠同桂枝、生薑並用,加入炙草、人蔘、大棗、麻仁方中,氣血陰陽兼顧。於重證者更強呼叫酒、水各半浸漬煎藥,借清酒之力通脈而和陰陽,乃善用本方緊要之處。
  8、痰瘀互結:此類證必須有痰、有瘀見證,且需明辨瘀血成因,是氣滯血瘀,或血澀血瘀,或氣虛乏鼓動之力而血瘀,或血虛生化無權而血瘀;痰證需辨水氣痰溼,或膏粱厚味,脂積腸肥,內聚成痰,或脾腎虛而津液不能氣化,積鬱成痰,治法各有機巧。化痰祛瘀,如桃紅四物合星附導痰及丹蔘、瓜蔞、貝母、地龍等,乃一般通用常法,辨痰瘀而審證求因,方為治病求本之法。
  9、心脈痺阻:如胸痛徹背,胸陽痺阻者,用瓜蔞薤白類通陽宣痺;營衛氣血不調,心脈痺阻者,常用丹蔘飲,甚則血府逐瘀湯;氣機窒塞而致者,常用柴胡、元胡、香附、丹蔘、葛根、鬱金、降香、三七、乳沒等。

  10、寒凝熱鬱:冠心病純見寒凝熱鬱者不多,但無論心絞痛,或心肌梗塞,也確有此類證象,如頑固性心絞痛而見寒凝陽微,心痛徹背,背痛徹心,中西藥難以緩解,用烏頭、赤石脂、川椒、乾薑、附子而得效者。又曾見心梗後反覆心悸怔忡,胸悶胸痛,苔黃膩舌紅,煩躁便結者,用瀉心合黃連溫膽湯之後,下通,苔化,痛悸均緩解。
  11、水氣凌心:冠心病久病,心腎功能不全,乃心脾腎同病,本虛而標實,苓桂術甘,實脾飲,真武湯辨證選方。常用葶藶子、黑白醜、木防己、川椒目、生牡蠣、澤瀉、丹蔘、桃仁、鬱金,加入辨證方中。
  12、心肝血虛:養血柔肝,安神寧心,常用東垣補肝湯(四物湯加棗仁、木瓜、甘草)加味。
  13、心脾兩虛:益氣養血,調攝心脾,以歸脾湯加減為主。補藥中必佐通調氣血之品。
  14、心肺氣虛:此類證除見心悸怔忡外,常伴有胸悶氣短,甚則嗆咳喘促,必補益心肺之氣,用人蔘、黃芪、甘草、遠志、茯神、丹蔘、姜棗為治。
  15、心腎不交:證見不寐,心悸,常法治之未效,要考慮心腎不交。其見證有兩類,一為腎中之火浮游而心火內燔致心腎不交者,用黃連、肉桂,交泰心腎;一為腎中之水不足,心火上炎,而心腎不交者,宜壯水制火,用黃連阿膠湯,即葉天士瀉南補北之法。
  16、心腎陽虛:中醫認為心腎手足少陰,表裡相關,常用心病治腎之法,故溫補心腎之陽氣,實心病治腎之類,以真武湯加參芪。
  17、心膽不寧:證見心悸,胸痛,不寐,善恐易驚,苔膩脈滑,用溫膽湯為主方,此方臨證變化甚多,如舌紅脈數者,加黃連;心腎虛而痰甚者加人蔘、山萸肉、棗仁等即十味溫膽湯方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