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外科 副主任醫師 王海斌

  肩周炎簡介
  肩周炎又稱肩關節周圍炎,本病好發於50歲左右的人,故又稱五十肩;因患病以後,肩關節不能運動,彷彿被凍結或凝固,故又稱凍結肩、肩凝症。以肩部逐漸產生疼痛,夜間為甚,逐漸加重,肩關節活動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達到某種程度後逐漸緩解,直至最後完全復原為主要表現的肩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異性炎症。肩周炎是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症狀的常見病症。本病的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發病率略高於男性,多見於體力勞動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有可能嚴重影響肩關節的功能活動。肩關節可有廣泛壓痛,並向頸部及肘部放射,還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縮。
  肩周炎是怎麼回事?
  肩關節是人體全身各關節中活動範圍最大的關節。其關節囊較鬆馳,關節的穩定性大部分靠關節周圍的肌肉、肌健和韌帶的力量來維持。由於肌腱本身的血液供應較差,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退行性改變,加之肩關節在生活中活動比較頻繁,周圍軟組織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磨擦擠壓,因而容易發生慢性勞損。
  肩關節容易併發廣泛的無菌性炎症,其病因目前尚無確切的結論,根據多數的基礎研究與臨床觀察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
  1、與骨關節結構特點有關肩關節是多關節的複合體,這些骨關節主要靠其周圍的韌帶、肌腱、肌肉等軟組織維持其穩定性,克服上肢的重力,由於其骨關節結構不穩固,受到超強外力作用時,周圍軟組織極易被拉傷。例如盂肱關節的肱骨頭面積比關節盂面積大,肱骨頭在關節內需做多方向的移動與滑動,其穩定性主要靠鬆弛的關節囊維持,當提、拉或搬、抬重物時,關節囊受力最大,就容易被拉傷或長期受疲勞刺激而變性,最終導致慢性無菌性炎症。

  2、與滑囊分佈特點有關肩關節周圍分佈了眾多的滑囊,如肩峰下滑囊、三角肌下滑囊、喙突下滑囊以及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闊肌、大圓肌等在肱骨大、小結節間溝兩側的滑囊等,這些滑囊在肩關節活動時,容易受到外力的擠壓、碰撞,並且當肩關節頻繁的活動時,其自身的肌腱也對其滑囊產生刺激,日積月累的磨損與刺激會使其潤滑機制受到影響,最終發展成慢性無菌性炎症。
  3、與肌肉分佈特點有關肩部分佈了豐厚的肌肉,在肩關節周圍有較多且集中的肌應力點,形成帽袖狀,如喙突為肱二頭肌短頭、喙肱肌、胸小肌的附著點,肱骨大結節為肩胛下肌、岡上肌、岡下肌和小圓肌的止點,這些部位都容易受超強外力作用,發生撕裂或累積性疲勞損傷而變性,最終導致無菌性炎症。
  4、與關節功能活動的性質有關肩關節運動靈活,活動範圍大而頻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無時不在協調運動。例如刷牙、洗臉、梳頭、寫字、提拉和搬舉重物等,肩部軟組織承受著主要重量。當寫字時,表面上看,肩臂活動不明顯,但實際肩部各肌群仍承擔著不同的伸屈旋轉等協調運動。這些無休止的頻繁運動,難免導致肩部軟組織的拉傷或勞損、變性等,最終將產生無菌性炎症。
  此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肩關節受風寒溼侵襲的機會也最多。例如淋雨時,肩部先被淋透;夜晚睡覺時,肩部經常是裸露於被子外面被寒涼刺激。風寒溼的刺激,會使區域性軟組織內血管收縮,血液迴圈障礙,新陳代謝減緩,如此長期的刺激,形成累積性傷害,使軟組織加速退變,最終發生無菌性炎症。

  肩周炎常見症狀有哪些?
  1、肩痛:起初時肩部呈陣發性疼痛,多數為慢性發作,以後疼痛逐漸加劇或頓痛,或刀割樣痛,且呈持續性,氣候變化或勞累後,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頸項及上肢(特別是肘部)擴散,當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牽拉時,常可引起撕裂樣劇痛,肩痛晝輕夜重為本病一大特點,多數患者常訴說後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側側臥,此種情況因血虛而致者更為明顯;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則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
  2、肩關節活動受限:肩關節向各方向活動均可受限,以外展、上舉、內外旋更為明顯,隨著病情進展,由於長期廢用引起關節囊及肩周軟組織的粘連,肌力逐漸下降,加上喙肱韌帶固定於縮短的內旋位等因素,使肩關節各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當肩關節外展時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特別是梳頭、穿衣、洗臉、叉腰等動作均難以完成,嚴重時肘關節功能也可受影響,屈肘時手不能摸到同側肩部,尤其在手臂後伸時不能完成屈肘動作。
  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終年用棉墊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風。
  4、壓痛:多數患者在肩關節周圍可觸到明顯的壓痛點,壓痛點多在肱二頭肌長頭腱溝。肩峰下滑囊、喙突、岡上肌附著點等處
  5、肌肉痙攣與萎縮:三角肌、岡上肌等肩周圍肌肉早期可出現痙攣,晚期可發生廢用性肌萎縮,出現肩峰突起,上舉不便,後彎不利等典型症狀,此時疼痛症狀反而減輕。
  6、X線及化驗室檢查:常規攝片,大多正常,後期部分患者可見骨質疏鬆,但無骨質破壞,可在肩峰下見到鈣化陰影。實驗室檢查多正常。
  肩周炎應該做哪些檢查?
  在輔助檢查上,本病主要可以採用X線檢查和肩關節造影:
  一、X線檢查:診斷肩周炎時攝X線片的目的之一,是作為肩部骨折、脫位、腫瘤、結核以及骨性關節炎,風溼性、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的鑑別診斷手段。但臨床發現大約有1/3的病人,在肩周炎的不同病程期X線片上顯示不同的特徵性改變。
  1、早期的特徵性改變主要是顯示肩峰下脂肪線模糊變形乃至消失。所謂肩峰下脂肪線是指三角肌下筋膜上的一薄層脂肪組織在X線片上的線狀投影。當肩關節過度內旋位時,該脂肪組織恰好處於切線位,而顯示線狀。肩周炎早期,當肩部軟組織充血水腫時,X線片上軟組織對比度下降,肩峰下脂肪線模糊變形乃至消失。
  2、中晚期,肩部軟組織鈣化,X線片可見關節囊、滑液囊、岡上肌腱、肱二頭肌長頭腱等處有密度淡而不均的鈣化斑影。在病程晚期,X線片可見鈣化影緻密銳利,部分病例可見大結節骨質增生和骨贅形成等。此外,在肩鎖關節可見骨質疏鬆、關節端增生或形成骨贅或關節間隙變窄等。
  二、肩關節造影:肩關節造影是向肩關節腔注入造影劑後攝X線片,以定位確診肩部疾病的輔助檢查方法。一般是以60%泛影葡胺10毫升,加2%利多卡因10毫升稀釋,再加入1∶1000的鹽酸腎上腺素0.5毫升,注入關節腔後,攝取中心線向頭端傾斜20度的前後立位肩關節內旋、外旋片各一張,攝中心線向定端傾斜10度的外旋、外展片各一張。造影攝片可顯示:
  1、關節囊縮小,表現如下:
  ①關節容量減少。
  ②腋隱窩縮小或閉塞。
  ③肩峰下滑液囊或肱二頭肌長頭腱鞘不顯影。
  2、關節囊破裂,造影劑自破裂處溢位,在關節外腋窩內呈現不規則片狀或袋狀影。
  3、肩胛下滑液囊破裂,溢位的造影劑主要積於肩胛下窩內,不超過關節盂緣之外。
  4、肩峰下滑液囊的形態、容量、滑囊壁下岡上肌的表面形態,以及肩袖損傷的情況。能可靠地反映肩袖破裂情況以及斷端回縮情況等。
  肩周炎的造影檢查,主要是為了手術治療前瞭解病變的部位及病變程度等。有時採用某些特殊的保守療法,也需要做肩關節造影,以便準確瞭解病情和病位等情況。
  肩周炎如何鑑別?
  肩周炎是發生在肩關節囊及其周圍肌肉、肌腱、韌帶、滑囊的退行性變及慢性無菌性炎症,表現特徵是肩關節及其周圍的疼痛和活動受限,甚則僵硬強直。由於肩關節的解剖和功能的特點,在關節內外還常發生一些其他性質不同的肩痛症,需要與肩周炎相互鑑別,以免失治和誤治,導致不良後果。
  臨床上常見的伴有肩痛症的疾病包括:頸椎病,肩關節脫位,化膿性肩關節炎,肩關節結核,肩部腫瘤,風溼性、類風溼性關節炎及單純性岡上肌腱損傷,肩袖撕裂,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及腱鞘炎等。這些病症均可表現為以肩部疼痛和肩關節活動功能受限為主症。但是由於疾病的性質各不相同,病變的部位不盡相同,所以,有不同的伴發症可供鑑別。結合其疼痛的不同性質和功能活動受限的不同特點,以及參考輔助檢查,鑑別診斷並不困難。
  一、肩周炎與肩關節結核的鑑別:
  肩關節結核分為滑膜型及骨型結核,單純滑膜型結核非常少見。右肩關節結核較左側多見。骨型關節結核,又可分為菌型及幹型兩種,按病型不同,症狀亦異。其病程進展較緩慢,逐漸現出症狀。常以疼痛,功能障礙為初發症狀。疼痛常出現在三角肌下方,當外展及外旋時痛甚。三角肌部位腫脹最為明顯。竇道形成為晚期表現,常於關節囊最弱部位穿破,即易於腋窩或三角肌前緣附近穿破。骨萎縮為初期肩關節結核X 線徵像,尤其是滑膜型結核的骨萎縮可持續相當長時間。肩關節結核以全關節結核最多見。單純骨結核很少會造成骨關節運動障礙或只有輕度受限。
  肩周炎亦稱肩關節周圍炎,多發生在50 歲以後,主要臨床特徵為肩臂疼痛,活動受限,是肩關節周圍肌肉、肌腱、韌帶和滑囊等軟組織的慢性無菌性炎症。X 線表現主要是:肩關節骨質疏鬆,大結節或與肩峰端相對的部分發生囊性變、增生硬化,周圍軟組織鈣化。
  早期肩關節結核與肩周炎無論從臨床表現還是X 線表現上均無特徵性,容易混淆。
  二、肩周炎與肩部周圍腫瘤的鑑別:
  肩部周圍的腫瘤生長至一定階段會引起肩痛或伴有肩臂的活動功能障礙。其與肩周炎的區別是:患部肩痛逐漸加重,疼痛的部位因腫瘤的生長、區域性逐漸腫大。良性腫瘤形狀多規則,質軟而活動度好;惡性腫瘤多形狀不規則,質硬而固定不移。由於腫物的壓迫,可出現功能受限,部分病人伴肩臂及手指的麻痛。X線片表現因腫瘤的性質、生長部位和病程長短而不盡相同。一般軟組織腫瘤在X線片不顯影或僅見輪廓,若腫瘤侵蝕了骨組織,X線片可見不同程度的骨破壞甚至可見到病理性骨折。
  肩周炎怎樣治療?
  目前,對肩周炎的治療,多數學者認為,服用止痛藥物只能治標,暫時緩解症狀,停藥後多數會復發。而運用手術鬆解方法治療,術後容易引起粘連。若患者能堅持功能鍛鍊,預後相當不錯。
  肩周炎按摩治療
  自我按摩的步驟及方法為:
  1、用健側的拇指或手掌自上而下按揉患側肩關節的前部及外側,時間大約1-2分鐘,在區域性痛點處可以用拇指點按片刻。
  2、用健側手的第2-4指的指腹按揉肩關節後部的各個部位,時間大約1-2分鐘,按揉過程中發現有區域性痛點亦可用手指點按片刻。
  3、用健側拇指及其餘手指的聯合動作揉捏患側上肢的上臂肌肉,由下至上揉捏至肩部,時間大約1-2分鐘。
  4、還可在患肩外展等功能位置的情況下,用上述方法進行按摩,一邊按摩一邊進行肩關節各方向的活動。
  5、最後用手掌自上而下地掌揉1-2分鐘,對於肩後部按摩不到的部位,可用前面介紹的拍打法進行治療。
  自我按摩可每日進行1次,堅持1-2個月,會有較好的效果。
  肩周炎應該如何預防?
  1、加強體育鍛煉是預防和治療肩周炎的有效方法,加強肩關節肌肉的鍛鍊可以預防和延緩肩周炎的發生和發展。據調查,肩關節肌肉發達,力量大的人群中,肩周炎發作的機率下降了很多,所以,肩關節周圍韌帶,肌肉的鍛鍊強大,對於肩周炎的治療恢復有著重要的意義。
  2、受涼常是肩周炎的誘發因素,因此,為了預防肩周炎,中老年人應重視保暖防寒,勿使肩部受涼。一旦著涼也要及時治療,切忌拖延不治。
  3、以下介紹肩周炎的防治動作:八段錦,供患者參考:
  (1)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牆站立,或仰臥在床上,上臂貼身、屈肘,以肘點作為支點,進行外旋活動。
  (2)手指爬牆--患者面對牆壁站立,用患側手指沿牆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儘量高舉,到最大限度,在牆上作一記號,然後再徐徐向下回原處,反覆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3)體後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並向後伸的姿勢下,健側手拉患側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側並向上牽拉。
  (4)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雙臂伸直,手心向下緩緩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後停10分鐘,然後回原處,反覆進行。
  (5)後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並向後伸的姿勢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觸控脊柱棘突,由下逐漸向上至最大限度後呆住不動,2分鐘後再緩緩向下回原處,反覆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6)梳頭--患者站立或仰臥均可,患側肘屈曲,前臂向前向上並旋前(掌心向上),儘量用肘部擦額部,即擦汗動作。
  (7)頭枕雙手--患者仰臥位,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頭後部(枕部),先使兩肘儘量內收,然後再儘量外展。
  (8)旋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後劃圈,幅度由小到大,反覆數遍。
  以上八種動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選擇交替鍛鍊,每天3--5次,一般每個動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恆,對肩周炎的防治會大有益處。
  肩周炎的治療誤區有哪些?
  誤區一:多數人選擇自己貼藥膏、用跌打酒,或者隨意服用止痛藥。止痛藥或膏藥只起到區域性暫時緩解或控制疼痛的作用,引起疼痛的根源仍然不能得到適當處理,治標不治本,反而會引發慢性肩痛。
  誤區二:許多患者只要疼痛稍有緩解,就會立即停止物理康復治療或者藥物治療。病灶處的炎症或損傷可能只恢復了部分,很容易在短期內反覆發作。
  誤區三:專業的按摩的確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但並不能除根。不恰當的手法只會弄巧成拙,容易加重病情,甚至造成損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