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外科 副主任醫師 劉文廣

  前交叉韌帶是膝關節重要的穩定結構,主要包括前內側束和後外側束,有些學者還將其分為中間束,中間束在形態及功能上接近前內側束,因此,雙束的概念被大家普遍接受,前內側束屈曲時緊張,在ACL前後向穩定中起主要作用,後外側束在伸膝時緊張,在維持膝關節旋轉穩定中起主要作用。
  ACL一旦斷裂除造成膝關節不穩定外,還可繼發半月板及關節軟骨損害。外科重建尤其是關節鏡下ACL重建已經成為ACL斷裂者的主要治療方法。
  傳統的ACL重建多行單束重建,即重建前內側束,總體功能是好的,但目前文獻報告單束重建後超過15%的患者存在膝關節旋轉不穩定,因此,更加符合ACL解剖的雙束重建應運而生。雙束重建需要在股骨和脛骨分別建立2個隧道以引入移植物,特別是在脛骨上建立2個隧道有時比較困難,於是有學者開始研究使用單一脛骨隧道技術雙束重建ACL。
  韓國首爾Sungkyunkwan大學醫學院Jin Hwan Ahn等人在三星醫學中心的骨科和放射科進行了一項研究,以評價雙束重建後的功能並二次關節鏡檢查評估重建韌帶的形態與功能之間的關聯。在這個回顧性研究中,37例前交叉韌帶雙束重建後行二次關節鏡檢查,62例行雙束重建後未行二次關節鏡檢查。99例入組患者隨訪35個月(24-58個月),術後至二次關節鏡檢查時間平均25個月(12-36個月)。二次關節鏡檢查時,對移植物厚度、張力、滑膜覆蓋程度進行評級。尋找移植物形態與Lysholm膝關節評分、國際膝關節檔案委員會(IKDC)分級、前向鬆弛和軸移試驗結果之間的關聯性。結果顯示 99例中94例(94.9%)的IKDC分級達到B級或更高級別,平均前向鬆弛為1.29mm(0-6mm),92例膝關節軸移試驗陰性。在37例二次關節鏡檢查的患者,根據移植物厚度及張力情況,28例(75.7%)的前內束評級為A級,9例(24.3%)評級為B級。25例(67.6%)後外側束評級為A級,6例B級,6例C級。根據滑膜覆蓋程度,只有2例(5.4%)的前內束評級為C級,6例(16.2%)的後外側束評級為C級。移植物形態與臨床結果之間沒有關聯。

  作者認為經單一脛骨隧道可以取得與經脛骨雙隧道重建同樣滿意的效果。但是在二次關節鏡檢查中發現,後外側束的撕裂比前內束多,且滑膜覆蓋程度低。移植物形態與臨床結果之間沒有顯著關聯。
  雙束重建是更符合生理狀態的解剖重建,目前常用的經脛骨雙隧道雙束重建前叉韌帶時脛骨隧道的準備技術要求高,稍有不慎則隧道過於前移從而影響術後效果。因此,很多學者在雙束重建過程中,先重建前內側束以保證前叉韌帶主體部分的功能,而後視情況再重建後外側束。有些病例在重建前內側束後發現無法制備第二條脛骨隧道而改為單束重建。本文的作者探索經單一脛骨隧道雙束重建前叉韌帶,並與雙隧道重建組比較,發現二組具有相同的效果,從而回避了臨床上脛骨雙隧道製備的困難,使更多的醫生能夠為患者施行雙束重建,使他們獲得更好的功能康復。
  移植肌腱的製備,AM為前內側束,PL為後外側束
  股骨隧道的準備,前內側束隧道位於1:30方向,後外側隧道位於屈膝90°時外側半月板后角內緣上方5-7mm處,採用單一脛骨隧道雙束重建前叉韌帶,脛骨端肌腱尾端固定於一枚帶墊片的皮質骨螺釘上。
  二次關節鏡檢查發現前內側束及後外側束形態良好。
  重建術後28個月,二次關節鏡檢查顯示前內側束形態良好,後外側束部分撕裂,滑膜覆蓋較差。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