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主治醫師 田科

  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ACL)重建術已成為ACL損傷修復的金標準,其最終功能恢復除精湛的手術操作外,術後的康復護理也非常重要。

  術前護理:

  ①心理護理:ACL重建術是一項新手術技術,很多患者對其不瞭解,存有猜疑、恐懼和緊張心理。我們根據患者個性特徵,用和藹的態度、通俗易懂的語言使患者瞭解手術的目的、步驟、安全性及術中後可能發生的問題,以及作為患者如何配合等事項。

  ②一般準備:術前按常規做好各項術前準備,做好各項輔助檢查,術前1d做好面板準備。

  ③術前康復鍛鍊和教育:術前應指導、教會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繩肌肌力鍛鍊、患膝活動度鍛鍊。如術前肌力差或沒有掌握鍛鍊方法,則術後因疼痛而不敢練習,會造成患肢更嚴重的肌肉萎縮,恢復困難,同時不利於肢體腫脹消除。所以一定要向患者反覆、耐心講明鍛鍊股四頭肌的重要性,並且教會患者鍛鍊方法,為術後順利完成康復計劃打好基礎。

  術後護理:

  ①一般護理:術後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徵變化及切口敷料滲血,術後膝部彈力繃帶加壓包紮,常規膝後墊軟枕,下肢抬高15~20°,利於靜脈迴流,減輕腫脹。

  ②特殊護理:支具應用,為防止術後伸膝受限和控制異常的側方應力,術後需佩戴專用支具12周。患處冰敷使區域性血管受到機械性刺激和冷刺激,促使血管收縮,減少關節出血、滲出,同時減輕疼痛。

  術後康復及出院指導

  ①早期康復鍛鍊:術後0~2周指導患者鍛鍊:踝泵練習、股四頭肌、繩肌舒縮鍛鍊,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預防肌肉萎縮。活動度鍛鍊,術後第1
d即開始患膝閉鏈屈曲活動,循序漸進,2周達90°。下地活動,術後1周扶拐下地(患肢部分負重約30%),患髖內收、外展、前屈、後伸鍛鍊,保持髖部肌肉力量及協調性。

  ②後期康復及出院指導:術後4周屈膝120°,負重70%。8周達全範圍活動,棄拐行走,強調正常步態。12周可慢跑,側方運動訓練。16周肌力滿意時可長距離慢跑。5~6月進行靈活性、技巧性訓練,滿意後開始正常體育活動。此階段護士需經常詢問和督促患者鍛鍊,動員家屬支援。尤其強調患者的正常步態,在功能鍛鍊過程中以不感到疲勞及明顯疼痛為度。根據每一位出院患者的病情制訂個性化的康復計劃並給予指導,要求按計劃、有目的地康復訓練,直至功能恢復。

  護理與康復注意要點:

  ①加強肌肉鍛鍊防止肌肉萎縮,是保護膝關節功能的關鍵.醫護及患者均應認識到怎樣強調、重視股四頭肌鍛鍊都不為過。

  ②活動度的恢復對膝關節功能意義重大。一個強直的膝關節顯然是一例失敗的重建手術。術前應指導鍛鍊達到完全的活動度,利於術後活動度的獲得及患者掌握方法。

  ③使用屈伸度可調節支具12周,能有效進行限制性功能鍛鍊,既保證了關節的功能又保證韌帶的癒合。

  ④行走步態練習是術後鍛鍊的重要內容之一。患者常不自覺地行成一種代償性異常行走步態,糾正這些步態需要醫生護士不斷與患者交流,及時指出不正確的姿勢。本組患者術後膝關節評分提高較多與術後使用支具及步態練習密不可分。

  ⑤閉鏈活動近年來閉鏈活動在康復過程中受到重視,其同開鏈活動相比,可以得到更小的前後鬆弛度,且有利於本體感覺的恢復。

  ⑥雙側練習兩側肢體同時進行肌力訓練對增強患側股四頭肌的力量更有利,且有一種互換影響,能使傷肢強度增加30%之多,因此應行雙側練習。

  ⑦整個康復鍛鍊過程遵循循序漸進、個性化對待的原則,根據鍛鍊後及次日的反應予以增減運動量。臨床實踐顯示與隔日長時間運動相比,每日短時間多次運動效果更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