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區域性腫脹變形是股骨幹骨折的症狀之一,股骨幹骨折時大腿區域性腫脹變形均嚴重,下肢短縮,搬動時有明顯異常活動和骨擦音。是臨床上最常見骨折之一,約佔全身骨折6%,股骨是人體最長、最大的骨骼,且是下肢主要負重骨之一,如果治療不當,將引起下肢畸形及功能障礙。
股骨幹骨折導致的大腿區域性腫脹變形多是由於外傷性因素引起,無特殊的預防措施。注意生產生活安全,避免創傷是關鍵。在預防方面,本病的重點是在病人的護理,包括術前術後的護理,關心病人,注意合理的營養,早期進行功能鍛鍊,功能鍛鍊是治療骨折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使患肢迅速恢復正常功能。功能鍛鍊必須按一定的方法循序漸進,否則會引起不良後果。
股骨幹骨折導致的大腿區域性腫脹變形的治療:
1、持續牽引
根據不同年齡可採用垂直懸吊皮牽引,平衡持續牽引和固定持續牽引。
(1)垂直懸吊皮牽引:
適用於3歲以下的兒童股骨幹骨折。將兩下肢皮牽引膠布貼於大小腿兩側,繃帶固定妥當,通過末端擴張板穿過牽引繩,經滑車系統加重量,髖關節屈曲90°,膝關節伸直位進行牽引,使臀部離床面3~4cm,應用病兒身體重量作反牽引。這種方法簡易有效,3~4周後骨折癒合。便於護理,易被病兒家長接受,也可在門診使用簡便裝置,回家治療觀察。
(2)平衡持續牽引:
可用皮牽引或骨牽引。以便病人的身體及各關節在床上進行功能活動。皮牽引適於12歲以下小兒。12歲以上青少年和兒童則適於做骨牽引。持續4~6周,改用單側髖人字石膏或區域性石膏裝具固定至8~12周,至骨折完全癒合。
(3)固定持續牽引:
將患肢放在枕頭或Braun架上,做皮牽引或骨牽引。股骨幹中上1/3骨折應保持髖關節屈曲40°,外展20°,屈膝40°。下1/3骨折應加大膝關節屈曲角度,使腓腸肌鬆弛,以便於骨折片復位。當骨折片有旋轉背向移位或前後、側向重疊移位時,需採用迴旋和(或)折頂手法整復。使用小夾板可根據骨折部位及移位特點使用2~3個加壓墊進行兩點或三點加壓固定。開始牽引時重量要大,一般為體重的1/7~1/8,手法整復爭取在1周內完成,隨後減輕牽引重量,以維持固定。要避免過牽,以免影響骨折癒合。
2、手術治療
近年來,由於內固定器械的改進,手術技術的提高以及人們對骨折治療觀念的改變,股骨幹骨折現多趨於手術治療。骨折手術治療,除了必須從骨折的部位、型別、軟組織損傷的程度,有無合併傷及病人的全身情況等因素考慮外,還需根據兩個原則來選擇,一是要有足夠強度的內固定材料,使固定後能早期功能鍛鍊而不至於骨折癒合前發生內固定器材斷裂及失效;二是骨折固定方法上要提倡微創,儘量減小骨折區域性血運的破壞及內固定器材不應有應力集中及符合生物固定原則,以促進骨折癒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