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內科 副主任醫師 閔寶權

  目前臨床上將雙手震顫可以分為以下幾類:靜止性震顫、姿勢性震顫、意向性震顫、其他震顫。其它幾種型別拋開不談,主要說一下姿態性雙手震顫,姿勢性雙手震顫的病因是什麼呢?常見的姿勢性震顫有哪幾種呢?

  姿勢性雙手震顫:是在身體主動地保持某一姿勢時出現震顫,多見於肢體的遠端,震幅較小者,肉眼覺察不顯著。偶爾也可能在動作時震顫略微明顯,但大多在固定某一姿勢時最為明顯。一般較靜止性震顫細而快,一般頻率8-12次/秒。臨床上常見的姿勢性震顫有以下3種:

  1、變異性生理性震顫。系生理性震顫強化所致。如應用腎上腺素後、甲狀腺功能亢進、嗜鉻細胞瘤、低血糖、情緒緊張、焦慮、驚恐、疲勞等引起的震顫,也見於可卡因、酒精中毒和某些藥物的不良反應。認為與腎上腺素能受體的調節反應增強有關。

  2、家族性震顫,也叫單純性震顫或特發性震顫。它是一種與遺傳有關的震顫,可以發生於各年齡段,震顫的幅度隨肌肉緊張程度而變化。震顫主要見於上肢遠端,累及下肢較少,口脣、下領、舌等部位也可以發生。注意與帕金森病的靜止性震顫、小腦病變引起的動作性震顫相鑑別。

  3、撲翼樣震顫。系由於既有基底節病變又有小腦性共濟失調而引起。此種震顫比較粗大、節律較慢,呈對稱性累及四肢,肌張力高低可變。這種震顫頗似鳥類扇動翅膀樣,故名撲翼樣震顫。主要見於肝豆狀核變性、肝性腦病、尿毒症等代謝性腦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