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血管外科 主治醫師 王瑞華

  顱外頸動脈狹窄與腦缺血性疾病特別是腦卒中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約30%的缺血性腦卒中是由顱外段頸動脈狹窄病變引起的,多於70%的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2年卒中發生率可高達26%。在腦卒中患者中,缺血性病變和出血性病變的比例為4∶1。
  顱外段頸動脈狹窄的主要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流行病學資料顯示:90%的頸動脈狹窄是由動脈粥樣硬化所致;其餘10%包括纖維肌性發育不良、動脈迂曲、外部壓迫、創傷性閉塞、內膜分離、炎性血管病、放射性血管炎及澱粉樣變性等。
  顱外段頸動脈硬化病變引起腦缺血癥狀主要通過下述兩種機制:
  1、斑塊或血栓脫落形成栓子致顱內動脈栓塞。頸動脈硬化斑塊在進展過程中,表面可有碎屑不斷脫落,碎屑本身可形成栓子,流至遠端顱內血管形成栓塞。碎屑脫落後,斑塊內膠原等促血栓形成物質暴露,血栓形成後不斷脫落導致遠端血管反覆栓塞。
  2、狹窄造成遠端腦組織血流低灌注。
  頸動脈彩超具有安全、簡便和費用低等特點,多應用於對顱外頸動脈狹窄病變的篩選和隨訪。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目前仍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黃金標準”。
  目前,針對頸動脈狹窄的治療的主要目的在於改善腦供血,糾正或緩解腦缺血癥狀;防止腦卒中的發生。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和介入治療。臨床研究已證實,對於頸動脈症狀性中度狹窄和無症狀性重度狹窄患者,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較藥物治療更為有效;近年來頸動脈支架置入術以其微創、安全、手術簡單、恢復快、適應證寬等特點,得到了較快發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