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 熊暉

  1、什麼叫中風?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老年人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發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無昏倒而突然出現半身不遂為主要症狀的一類疾病。可分為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兩種。出血性腦卒中主要為大腦內的血管硬化、破裂出血所致。而缺血性腦卒中則是腦部血供不足或阻斷的臨床表現,主要由於顱外或顱內的腦部供應血管出現粥樣硬化性斑塊或潰瘍使其管腔明顯狹窄或閉塞緣故。

  絕大多數患者在中風前都會有一些表現如吃飯時筷子突然掉了、看報紙時突然眼睛一黑、講話時不自覺地流口水、不自覺地尿溼褲子等,老百姓把這些表現統稱為小中風。醫學上稱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有幾個特點1、具有短暫性,一般不超過24小時。2、可逆性,症狀都可以恢復到正常。3、反覆發作。

  2、中風與頸動脈狹窄是什麼關係?

  大腦的血液在顱外由四條血管供應:兩條頸動脈和兩條椎動脈。這四支動脈任何一支發生病變都可以導致腦缺血,引起中風。在缺血性腦卒中,由頸動脈狹窄導致的約佔80%。隨著機體的衰老和血管的硬化,人體各處的動脈內可形成動脈硬化斑塊,造成動脈狹窄。其中頸動脈的分叉處是較常發生的部位。這些斑塊不斷增大,可出現鈣化、出血、壞死、脫落,其結果就會導致頸動脈閉塞及腦部血管栓塞。統計資料顯示,腦卒中的病人,約2/3的腦梗塞與頸部動脈狹窄有關。在我們的臨床實踐中有不少病人頸動脈彩超檢查發現頸動脈嚴重狹窄,正處於腦卒中高發期,但由於患者對治療頸動脈狹窄與腦卒中的利害關係缺乏正確的認識,未能及時處理,結果發生了同側腦卒中,半身癱瘓。

  3、哪些人容易患頸動脈狹窄?

  中年以上的男性以及絕經後的婦女、長期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吸菸、肥胖的人易患頸動脈狹窄。這些人易出現動脈內膜的深層脂肪變性和膽固醇沉積,形成粥樣硬化斑塊及各種繼發病變,使動脈管腔狹窄甚至閉塞,其中頸動脈是常受累的部位。

  因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受累的疾病,所以患有冠心病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病人應警惕是否同時患有頸動脈狹窄。

  4、有哪些主要症狀和體徵時要警惕是否患有頸動脈狹窄?

  患有頸動脈狹窄的病人最常出現的症狀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表現為突然發生的頭暈、一側面部、肢體無力或麻木,或者短時期內言語困難、眼前發黑(常為一過性的單眼黑),或者出現一過性的意識喪失、遺忘等。這些症狀歷時短暫,一般數分鐘或數小時,常在24小時內完全恢復而無後遺症。但這種症狀多反覆發作,多則一日數次,少則數週、數月至數年發作一次。對於突然起病的肢體麻木、無力和視力障礙、一側不全偏癱和感覺障礙病因不明者,以及既往發生腦卒中形成後遺症等,都應懷疑患有頸動脈狹窄。體檢發現頸動脈雜音但無症狀者,也應考慮患有頸動脈狹窄。

  5、哪些診斷方法可以早期判斷頸動脈狹窄?

  一般來說,無症狀或症狀輕的患者自己無法知道是否有頸動脈狹窄。但隨著各種診斷手段的發展,對於無症狀頸動脈狹窄的檢出已越來越多,為我們積極防止腦卒中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頸動脈多普勒超聲是目前最為簡單且常用的診斷方法,無創傷,費用較低,敏感性達97%。可以將其作為篩查的輔助檢查手段。我們可以初步瞭解是否患有頸動脈狹窄及其狹窄程度、確定狹窄斑塊的成分及表面是否有潰瘍、是否有斑塊內出血等。對於以上提到的有動脈硬化危險因素者,及懷疑患有頸動脈狹窄者,可以作為首選的檢查手段。

  另外頸動脈造影及數字剪影(DSA)、頸動脈CT血管重建(CTA)以及磁共振血管重建(MRA)都可以更直觀的瞭解頸動脈狹窄程度、部位以及血流情況,為手術治療提供準確的資訊,但費用相對較高,且有一定的創傷,一般適合超聲發現有頸動脈狹窄並考慮行手術解決的患者採用,需要有經驗的醫生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來選擇。

  經顱多普勒超聲(TCD):不僅可以瞭解頸動脈狹窄情況,還同時瞭解顱內血管是否有病變,為手術的選擇及效果的評價提供幫助。

  6、如何治療頸動脈狹窄?

  對於頸動脈狹窄的治療目前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包括對高危因素的控制以及對腦卒中的預防。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吸菸和高齡是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危因素。因此應積極的控制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才能有效的阻止頸動脈狹窄的發展。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可以防止微血栓的形成,進而預防腦卒中的發生。對於應用抗血小板藥物期間仍有症狀的短暫腦缺血發作患者可應用抗凝治療。

  手術治療目前主要有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和頸動脈支架植入術(CAS)。

  7、如何根據病人的情況選擇治療方法?

  頸動脈狹窄手術的目的是預防和治療因頸動脈狹窄引起的腦卒中。所以有以下情況的患者需行手術治療:(1)有明確的短暫腦缺血發作病史,或腦梗塞症狀穩定後仍然有症狀發作;(2)積極的藥物治療症狀無法緩解者;(3)血管腔狹窄程度達70%以上。

  有些患者自己沒有症狀,只是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這要看斑塊的大小、軟硬度以及有無斑塊破裂等情況而定治療方案。小的斑塊、沒有造成頸動脈狹窄的和非漂浮性斑塊,可以暫時不必手術治療,應當隨診觀察,但必須應用抗血小板藥物以防微血栓形成。若發現斑塊增大造成頸動脈狹窄時應當及時手術治療。

  如果檢查發現有頸動脈狹窄,要視狹窄程度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狹窄程度小於50%時,可以用預防血栓的藥物治療,不必手術;若狹窄50%至70%,臨床無症狀可以密切觀察和藥物治療,有症狀時應當手術治療;若狹窄大於70%時,血流動力學會明顯的受到影響,造成腦梗塞的機率很大,應當手術治療。

  而對於雙側頸動脈狹窄的患者,不宜一次手術解決,因為頸動脈時已經造成腦血流降低,如果突然一次性增加雙側腦血流,會導致腦組織突然的過渡灌注性損傷,出現腦水腫,嚴重會出現腦疝危及生命,所以雙側頸動脈狹窄時,應當先解決嚴重的一側病變,至少1~2周後再行另外一側頸動脈手術。

  當發現一側頸動脈完全閉塞,往往已經有較好的對側血流代償,如果頸動脈完全閉塞當時沒有發生腦梗塞或偏癱,就不會再發生腦梗塞了。只要對側代償的好,可以不用手術。但是如果對側頸動脈也有狹窄,則應當先設法重建閉塞側的頸動脈血流,目的是為了下一步行狹窄側的頸動脈重建手術奠定血流基礎。

  8、兩種手術方式(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頸動脈支架植入術)該選擇哪一種?手術風險都有哪些?

  對於選擇哪一種手術方式,這需要有經驗的血管外科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決定。

  (1)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即是通過外科手術將頸動脈內的斑塊和血栓剝除的方法。這是一種較為傳統的手術方法,技術比較成熟。術後1-2天病人即可恢復正常生活。頸動脈內膜剝脫術主要的也是嚴重的手術併發症是腦卒中發作,但是發生率低,一般小於2%。其次,是周圍神經損傷、心臟意外等。而且隨著動脈硬化疾病的存在,術後還會再次出現頸動脈狹窄。另外,因為術後需要抗凝治療,有出現傷口出血、血腫的可能性。

  (2)頸動脈支架植入術:這是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的一種較有希望的替代療法,只需在局麻或輕度全麻下,行股動脈穿刺,將金屬支架植入狹窄的頸動脈內,支撐狹窄部位,起到使血流通暢的目的。它避免了頸部手術切口及其引起的顱神經損壞、血腫壓迫等併發症。因其創傷較小,恢復快,對於那些年齡大、身體條件差不能耐受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的病人仍可考慮行此手術。另外,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後再狹窄、頸動脈狹窄部位靠近顱底而使手術難度加大、放射線所致頸動脈病變等情況,是很好的支架植入適應徵。但頸動脈支架植入術也有其不足之處:花費較昂貴;也同樣存在腦卒中、偏癱甚至生命危險;有些病例頸動脈狹窄過重或完全閉塞,輸送裝置無法通過,這種情況只能行內膜剝脫術。另外,它同樣也存在再狹窄等問題。

  9、術後還應該注意什麼?

  頸動脈狹窄手術後也還是有可能再發腦梗塞的,這主要源於動脈硬化的進展、其他部位血管的狹窄病變(如顱內血管)、頸動脈手術部位的再狹窄、以及血栓形成等。因此頸動脈手術後應當在一段時間內服用抗凝藥物,這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不可擅自加減藥物。頸動脈手術後至少要口服抗血小板藥物一年以上,但是由於病人都有全身的動脈硬化存在,所以一般需要長期用藥。另外,還應在醫生的隨訪下定期複查頸動脈多普勒超聲,以便早期發現再次狹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