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血管外科 副主任醫師 張精勇

  頸動脈是人體通向頭面部的主要動脈,隨著機體的衰老和血管的硬化,動脈內可形成動脈硬化斑塊,造成頸動脈狹窄。這些斑塊不斷增大,可出現鈣化、出血、壞死、脫落,其結果就會導致頸動脈閉塞及腦部血管栓塞。在我們的臨床實踐中有不少病人頸動脈彩超檢查發現頸動脈嚴重狹窄,正處於腦卒中高發期,但由於患者對治療頸動脈狹窄與腦卒中的利害關係缺乏正確的認識,未能及時處理,結果發生了同側腦卒中,半身癱瘓。
  據報道,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即便採用有效的藥物治療控制,2年內腦缺血事件發生率也高達26%以上;而60%以上的腦梗塞是由於頸動脈狹窄造成。頸動脈狹窄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危害人民健康的“頭號殺手”之一。
  部分輕、中度頸動脈狹窄患者可無臨床症狀。對於臨床出現與狹窄相關的症狀者,稱為“症狀性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狹窄導致的缺血癥狀主要包括缺血性腦卒中、頭暈、記憶力、定向力減退、黑朦、伸舌偏向、言語不利等。
  頸動脈狹窄導致的缺血性腦卒中發作型別有兩種。一種是一過性腦缺血發作,發病突然,歷時短暫,可以無意識障礙或短暫的意識喪失。患者能陳述某種神經功能的突然影響,如一側肢體無力或麻木,或者短時期內言語困難、眼前發黑等。一般歷時數分鐘或數小時,常在24小時內完全恢復而無後遺症。但這種症狀多反覆發作,多則一日數次,少則數週、數月至數年發作一次。

  頸動脈硬化閉塞症亦可引起永續性腦缺血,起病常在睡眠中,發展稍緩慢些,約數小時至1~2天症狀達到高峰,神經系統功能障礙一般不能完全恢復正常,以致均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
  頸動脈狹窄的診斷主要依據患者的臨床症狀、體格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來確定。目前主要應用於臨床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主要包括頸動脈超聲、經顱彩色多普勒、CT血管成像(CT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血管造影顯示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主要包括危險因素的控制、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控制可以導致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是頸動脈狹窄治療的基礎。主要包括:合理的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戒菸,適當運動、控制體重、避免肥胖等。
  藥物治療則主要包括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藥物。臨床上常用的為他汀類調脂藥物以及阿司匹林等。藥物治療只能起到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儘量減少血栓形成,減緩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的目的,從而降低腦缺血事件的發生,並不能從根本上去除斑塊,或是達到恢復腦組織血流的目的。
  手術治療主要包括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和頸動脈支架植入術。那麼,什麼樣的病人需要選擇手術治療呢?
  頸動脈狹窄手術的目的是改善腦部供血,預防和治療因頸動脈狹窄引起的腦卒中。所以有以下情況的患者需行手術治療:

  1、腦缺血癥狀明顯;

  2、有明確的短暫腦缺血發作病史,或腦梗塞症狀穩定後仍然有症狀發作;

  3、積極的藥物治療無法緩解者。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時,要看斑塊的大小、軟硬度以及有無斑塊破裂等情況而定治療方案。小的斑塊、沒有造成頸動脈狹窄的和非潰瘍性斑塊,可以暫時不必手術治療,應當隨診觀察,但必須應用抗血小板藥物以防微血栓形成。發現有頸動脈狹窄,要視狹窄程度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狹窄程度小於50%時,可以用預防血栓的藥物治療,不必手術;若狹窄50%至70%,臨床無症狀可以密切觀察和藥物治療,有症狀時應當手術治療;若狹窄大於70%時,血流動力學會明顯的受到影響,造成腦梗塞的機率很大,應當手術治療。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是目前唯一可以達到去除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重建正常管腔和血流的方法。是頸段頸動脈狹窄治療的“金標準”。
  切除的動脈內膜
  上世紀90年代之後頸動脈支架植入術逐漸開展,因其有創傷小、術後恢復快的優點,深受患者的歡迎。頸動脈支架主要是以血管內介入技術為基礎,採用球囊或是支架擴張頸動脈的狹窄部位,從而達到重建頸動脈血流的目的,適用於高危的特殊人群。但相對於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治療費用較高。
  總之,頸動脈狹窄可以引起腦部供血不足,導致腦卒中。及早的發現頸動脈狹窄,及時、正確的加以干預,能夠改善腦部供血,很好的預防腦卒中的發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