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介入血管外科 副主任醫師 郭巨集傑

  頸動脈狹窄所致顱外頸動脈硬化閉塞性疾病好發部位:頸總動脈分叉處,尤其是頸內動脈膨大部,是引起腦缺血性疾病的重要因素。

  早期部分輕、中度頸動脈狹窄患者可無臨床症狀。對於臨床出現與狹窄相關的腦缺血癥狀者,稱為“症狀性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狹窄導致的缺血癥狀主要包括缺血性腦卒中、頭暈、記憶力、定向力減退、黑朦、伸舌偏向、言語不利等。

  頸動脈狹窄導致的缺血性腦卒中發作型別有兩種。一種是一過性腦缺血發作,發病突然,歷時短暫,可以無意識障礙或短暫的意識喪失。患者能陳述某種神經功能的突然影響,如一側肢體無力或麻木,或者短時期內言語困難、眼前發黑等。一般歷時數分鐘或數小時,常在24小時內完全恢復而無後遺症。但這種症狀多反覆發作,多則一日數次,少則數週、數月至數年發作一次。

  頸動脈狹窄導致的缺血性腦卒中發作另外一種型別可引起永續性腦缺血,起病常在睡眠中,發展稍緩慢些,約數小時至1~2天症狀達到高峰,神經系統功能障礙一般不能完全恢復正常,均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

  常用的輔助檢查:頸部血管彩超、CT動脈成像(CTA)、核磁動脈成像(MRA)或者動脈造影。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保守治療,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頸動脈支架成形術。

  保守治療主要是控制可以導致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戒菸,調整飲食結構、適當運動、控制體重。

  藥物治療則主要包括穩定動脈硬化斑塊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藥物。臨床上常用的為他汀類降脂藥物以及腸溶阿司匹林等。藥物治療只能起到穩定動脈硬化斑塊,儘量減少血栓形成,減緩動脈硬化的進展的目的,從而降低腦缺血事件的發生,並不能從根本上去除斑塊,或是達到恢復腦組織血流的目的。   
  發現頸動脈斑塊時,要看斑塊的大小、軟硬度以及有無斑塊破裂等情況而定治療方案:小的斑塊、沒有造成頸動脈狹窄的和非潰瘍性斑塊,可以暫時不必手術治療,應當隨診觀察,但必須應用抗血小板藥物以防微血栓形成。

    發現頸動脈狹窄時,要視狹窄程度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狹窄程度小於50%時,可以用預防血栓的藥物治療,不必手術;若狹窄50%至70%,臨床無症狀可以密切觀察和藥物治療,有症狀時應當手術治療;若狹窄大於70%時,血流動力學會明顯的受到影響,造成腦梗塞的機率很大,應當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主要包括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和頸動脈支架成形術。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是目前唯一可以達到去除動脈硬化斑塊、重建正常管腔和血流的方法,是頸段頸動脈狹窄治療的“金標準”。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