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 王繼躍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又叫做頸動脈內膜剝離術,英文簡稱為CEA,是為了預防缺血性卒中而進行的一種外科手術。已被公認是治療顱外段頸內動脈重度狹窄的可靠而有效方法。CEA手術關鍵意義在於改善患者腦部供血,預防缺血性卒中的發生。

  腦的大部分血液都由頸動脈供應。在頸部的兩側,可以非常清楚地觸及頸動脈的搏動。當頸動脈發生粥樣硬化時,粥樣斑塊會使管腔變狹窄甚至閉塞,導致腦供血不足;或者,粥樣斑塊可能會破裂,脫落下來的碎片隨著血流進入腦,然後阻塞較小的血管。這兩種情況都會發生缺血性卒中。對於那些動脈粥樣硬化使頸動脈發生嚴重狹窄的患者,進行CEA切除粥樣斑塊,使頸動脈重新暢通,能夠大大降低以後發生卒中的可能性。

  臨床表現

  腦部缺血癥狀:耳鳴、視物模糊,頭暈、頭疼、記憶力減退、嗜睡或失眠、多夢等。也可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重者可有發作性暈厥甚至偏癱。如合併鎖骨下動脈竊血會加重腦部缺血癥狀

  斑塊或血栓脫落可導致TIA和腦梗死。常見於動脈硬化閉塞症性頸動脈狹窄

  多發性大動脈炎活動期可有全身不適、發熱、易疲勞、食慾不振、體重下降、多汗、月經不調等症狀

  如何發現頸動脈狹窄

  發現頸動脈狹窄的情況有兩種。第一種情況是在常規體檢時偶然發現的,醫生在體檢中會對頸部進行聽診,如果聽到雜音就提示可能存在頸動脈狹窄。由於這時患者沒有任何症狀,因此我們稱之為無症狀狹窄。另一種情況是患者發生短暫性缺血性發作(TIA)或小卒中後通過影像學檢查發現的,我們稱之為有症狀狹窄。 發現頸動脈狹窄後必需要確定狹窄的程度,並根據狹窄程度來決定如何治療。通常有4種檢查手段可以用來進行頸動脈檢查,分別是經顱多普勒超聲、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血管內導管血管造影(DSA)。前三種方法是無創性的,而最後一種方法則需要將一根細導管插入動脈中,注射造影劑後在X光下觀察。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哪種方法最為合適。

  大量研究證明,對於那些狹窄程度超過50%的有症狀狹窄患者,進行CEA比內科治療更能有效地預防缺血性卒中;而且狹窄程度越高,手術的收效就越明顯。對於無症狀狹窄患者,如果狹窄程度非常嚴重的話,也可以從CEA治療中受益;但對於中度或輕度無症狀狹窄以及輕度有症狀狹窄患者,進行CEA治療的弊大於利,患者應該接受內科治療,例如降壓、降脂和抗血小板治療。

  手術適應症

  絕對指徵:(1)6個月內1次或多次TIA,表現為24小時內明顯的侷限性神經功能障礙或單盲,且頸動脈狹窄≥70%;(2)6個月內1次或多次輕度非殘性中風,症狀或體徵持續超過24小時且頸動脈狹窄≥70%。

  相對指徵:(1)無症狀頸動脈狹窄≥70%;(2)有症狀或者無症狀頸動脈狹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