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婦產科 主任醫師 陶敏芳

  1978年7月26日,世界上首例“試管嬰兒”路易斯·布朗在英國誕生。“試管嬰兒”自此走過35年的歲月,很多人都已經長大成人。布朗也成為一位男孩的母親。儘管羅伯特·愛德華茲教授(RobertG.Edwards)因發明“試管嬰兒”技術獲得201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這項技術從誕生到現在都受到爭議,並沒有因為愛德華茲教授的獲獎而平息。
  2013年10月國際生育力學會聯合會與美國生殖醫學學會年會在美國波士頓舉行。在這個會議上,國際輔助生育技術監控委員會發表報告指出,現在全球的“試管嬰兒”已經超過500萬,與黎巴嫩和愛爾蘭等國的人口相當。僅從數字上看,這已經是一項偉大的醫學成就。

  國際輔助生育技術監控委員會的研究顯示,在1990年時,全球還只有大約9.5萬名“試管嬰兒”,但是到2000年已增加到近100萬,到2007年則增加到250萬。從2007年到現在,“試管嬰兒”技術又為全世界增添了約250萬人,其加速增長的趨勢十分明顯。這說明,以“試管嬰兒”為代表的體外受精技術已成為治療不育的主要手段。
  1988年3月,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萌珠”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誕生。同年6月,中國首例供胚移植“試管嬰兒”“羅優群”在中信湘雅醫院誕生。1996年,國內首例“ICSI”嬰兒在中山醫科大學生殖醫學中心誕生,使我國的試管嬰兒技術與國外差距縮短為4年。1999年,熒光原位雜交技術進入人類胚胎植入前性別診斷,中山大學對兩例甲型血友病基因攜帶者成功選擇了健康的女嬰,成為我國首例“PGD”試管嬰兒技術的成功者。目前,中國“試管嬰兒”數量尚無準確的統計。中國衛生部多年前曾統計,1988年-2004年,中國大陸約有1萬多例“試管嬰兒”出生。但到2010年,僅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就完成了“試管嬰兒”手術1.3萬例,2011年,這一數字則上升到1.8萬例。到2009年,中國每個省都建立了生殖中心,有資質做“試管嬰兒”技術的機構有138家。因此保守估計,中國的“試管嬰兒”也已接近10萬。

  從一代到三代“試管嬰兒”的增多意味著“試管嬰兒”技術的發展和成熟。由愛德華茲發明的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術通常被稱為第一代“試管嬰兒”技術,即把精子和卵子放在同一個培養基中,讓它們自然結合,形成常規受精。之後,直接把一個精子注射到卵子胞漿內的單精子卵子胞漿內注射(ICSI)技術則是第二代“試管嬰兒”技術;之後,“試管嬰兒”技術又發展到胚胎移植前遺傳學診斷(PGD),目的是確保存在單基因遺傳隱患的不孕夫婦生下健康的嬰兒,因此這一技術稱為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最近幾年,醫學界已經對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加以改進,通過全基因組測序對體外受精的胚胎進行植入前遺傳學篩查(PGS)。這是一種對單個胚胎細胞進行的植入前遺傳學篩查,目的是增加高齡女性、反覆胚胎植入失敗女性、習慣性流產等不孕不育女性的妊娠率,降低流產的風險。無論是胚胎移植前遺傳學診斷(PGD),還是胚胎植入前遺傳學篩查(PGS),都需要對體外受精和卵子胞漿內單精子注射受精成功的胚胎在3天后進行胚胎活檢。
  試管寶寶健康嗎?
  “試管嬰兒”誕生以來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是,人們擔心他們是否與自然孕育的孩子一樣健康和正常,這種正常包括體質、智商、情商。為此,研究人員做了大量的對比研究。

  歐盟2003年公佈的跟蹤調查報告顯示,“試管嬰兒”和自然孕育出生的孩子一樣健康,在身體、智力、心理髮育及社交能力等方面都很正常。美國2009年的一項較大規模的研究也得出了和歐盟一樣的結論,“試管嬰兒”和自然孕育的孩子並無實質性差異,他們在成長過程和成人後與其他人一樣有不錯的工作和正常的家庭生活。世界上第一位“試管嬰兒”路易斯·布朗於2004年9月4日與銀行保安員韋斯利·姆林德喜結連理。婚後,布朗未藉助任何科學手段而自然懷孕,於2006年12月20日生下一名健康男孩。這本身就說明“試管嬰兒”與自然孕育的孩子成人後沒有任何差異。
  不過,另外一些研究卻不那麼樂觀。一些比較典型的研究甚至得出令人吃驚的結果。這使得“試管嬰兒”技術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開始受到人們關注。
  2008年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的流行病專家傑裡塔·裡夫惠斯(JennitaReefhuis)等人在11月份的《人類生殖》期刊上發表文章稱,“試管嬰兒”存在先天缺陷的可能性是普通嬰兒的2到4倍。例如,“試管嬰兒”發生先天心臟缺陷的可能性是正常嬰兒的2到3倍、天生脣裂的風險是普通嬰兒的2倍,先天腸胃缺陷的風險是普通嬰兒的4倍。
  2013年,西澳大利亞大學的漢森(HansenM)等人在《人類生殖新進展》雜誌上發表文章稱,他們對1978年至2012年出生的92671名“試管嬰兒”和3870760自然孕育的孩子進行對比研究,發現前者有相對較高的出生缺陷,相對危險度(RR,又稱率比)為1.32,而主要出生缺陷(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腦積水、神經管缺陷、脣裂和顎裂、先天性聽力障礙、唐氏綜合徵等)的危險性更高,相對危險度達1.42。RR大於1,說明出生缺陷與“試管嬰兒”呈正相關關係,並且隨數值的升高而有較高的危險性;RR等於小於1,說明出生缺陷與“試管嬰兒”無關。
  2010年上海市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生殖學組在《中華婦產科學雜誌》上發表的“1998-2007年上海市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子代出生缺陷情況分析”
  初步證實IVF—ET未增加子代出生缺陷的發生率,不同授精方式、胚胎處理方式及精子獲取方式也與子代出生缺陷發生率無關,而高齡產婦和多胎妊娠則明顯增加子代出生缺陷的發生率。
  自閉症風險略高
  “試管嬰兒”易患自閉症主要與第二代“試管嬰兒”技術——卵子胞漿內單精子注射技術(ICSI)有關,而且英國人類生育與胚胎學管理局(HFEA)的負責人麗莎·雅丹最近指出,ICSI技術使用得太過頻繁,使得通過該技術出生的男嬰很可能會具有較低的精子數量。
  現在,人們願意選擇ICSI技術的原因是,它在操作和程式上較為簡易,而且它比標準的“試管嬰兒”(IVF)技術成功率更高,前者的成功率約為30%,後者的成功率約為25%。在英國,不育夫婦中有半數選擇了該技術,在北美和歐洲這一比例則高達90%到95%。但是,如此大範圍地使用該技術卻令人擔憂。
  這種擔心確實是有理由的。倫敦國王學院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的斯文·山丁(SvenSandin)等人發表在2013年《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指出,ICSI技術與兒童智力障礙和自閉症風險增加有關。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從1982年至2007年超過250萬孩子的出生記錄,並隨訪這些孩子是否被臨床診斷為自閉症或智障,該隨訪持續到2009年。在這250多萬兒童中有1.2%(30959)是通過IVF技術出生的;在6959名診斷為自閉症的兒童中,有103人通過IVF技術出生;在15830個診斷為智障的兒童中,有180人通過IVF技術出生。
  不過,山丁在解釋他們的研究結果時稱,把多個IVF治療聯合到一起觀察時,並未發現自閉症整體風險增加,但是智障風險小幅增加。當把不同的IVF治療分開觀察時,發現傳統的IVF是安全的,但是當IVF涉及ICSI時,兒童智障和自閉症風險都增加了。是什麼原因導致了ICSI技術產生的後代增加了智障和自閉症風險呢?目前尚不能確定ICSI技術與該項技術產生的後代智障和自閉症風險增加相關聯的確切機制。ICSI技術主要應用於男性不育症,從遺傳的角度來說,孩子的父親在生育上有障礙,那麼孩子也有可能只是因為遺傳而導致未來生育能力有別於正常人,而不是因為ICSI技術的原因。
  在自然生殖中,成萬上億的精子需要競爭才有一兩個優秀的精子衝破艱難險阻與卵子結合,從而受精成功並孕育為胎兒。所以,每個經自然生殖過程誕生的生命都是千萬分之一的佼佼者,因為其父本的精子是千萬中或億中挑一的成功者,這樣的生命是通過了自然選擇和競爭的優秀者,所以強健、優秀和出類拔萃。
  然而,ICSI技術只是隨機選取了一個精子與卵子結合,顯然違背了自然狀態下的“競爭上崗”原則。由於沒有競爭,也不是自然狀態下優選的,形成胚胎後出現問題也不是偶然的。
  看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越來越多的“試管嬰兒”的誕生,“試管嬰兒”產生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多。未來只有更加深入地瞭解自然生殖的過程和規律,讓輔助生殖技術更貼近自然生殖,更符合生命演化的自然選擇原則,輔助生殖產生的後代才會更為健康和優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