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科 主任醫師 王明月

  小兒長嘆氣是很常見的臨床症狀,並且往往被家長認為是“心肌炎”的表現,很恐慌地到醫院就醫,也往往被大部分醫生當作“心肌炎”做一系列檢查,但是,做完檢查卻又不夠心肌炎的診斷標準或者根本就不是心肌炎,這時候醫生可能開一些營養心肌的藥物,而孩子應用一段時間常常沒有什麼效果。

  其實,長嘆氣並不一定是心肌炎,在臨床實踐中僅有極少數符合心肌炎的診斷,大部分是由於生理機能紊亂造成的。中醫對此有比較恰當的認識,中醫將長嘆氣叫做“善太息”,太息是以呼氣為主的深呼吸,與嘆氣同義。正常人也會有間歇的深呼吸,若頻頻嘆氣,則為病理狀態,中醫稱之為“善太息”。善太息是兒科臨床常見的一個症狀,主要表現為兒童常自感胸悶氣短,頻繁嘆氣(長出氣)以緩解胸悶,可見於多種疾病中。中醫對此證辨證求因,將善太息分為肝膽鬱熱、心氣不足、痰阻氣機等證型進行施治,取得較好療效。

  1、肝膽鬱熱

  兒童神氣怯弱,心理尚未健全,情緒不穩定,對外來的刺激缺乏應激能力,易出現氣機紊亂、臟腑功能失調,即情志內傷。更多見的是,兒童生性執拗,極易激怒,若所欲不遂,常哭鬧不休,或鬱怒不語。朱丹溪謂:“小兒易怒,肝病最多”,鬱怒不解則傷肝及膽而發病。《靈樞・脹論》:“膽脹者,脅下脹痛,口中苦,善太息”。臨床上所見患兒發病前多有精神情緒方面的誘因。治療須耐心瞭解患兒長嘆氣症狀的誘因,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後輔以藥物治療。常用方如龍膽瀉肝湯加減,口苦重者為肝膽鬱熱、橫逆犯胃,加竹茹、黃連;胸脅脹痛重者加川楝子、青皮、枳實。如某患兒,女,8歲,善太息兩週。同時伴有胸悶、兩脅脹痛、口苦心煩、舌紅苔黃。辨證應屬肝膽鬱熱,與其交談方知由於和同學鬧矛盾,自感是同學的錯,自己卻受到老師批評,感到老師錯怪了自己。遂先予心理疏導,並開方藥疏肝理氣、清膽瀉熱:龍膽草10克、黃芩10克、柴胡10克、青皮6克、車前子10克、川楝子10克、竹茹10克、厚朴10克、陳皮10克、白芍6克、甘草4克。口服三劑症狀消失。

  2、心氣不足

  患兒平素體弱,多有反覆呼吸道感染史,反覆感受外邪,損傷心脈,致使心氣不足,難以鼓動血脈,血流不暢,氣機不利而出現太息胸悶、氣短心悸、乏力多汗、少動倦怠、面色無華等。治宜補氣養心,常用方如生脈散、保元湯加減。氣虛多汗加浮小麥、生牡蠣;心悸不寧加炙甘草、生龍骨;胸痛加丹蔘、鬱金、赤芍。如一男孩,12歲,長嘆氣2個月。2個月前患感冒,十餘天后出現胸悶、長嘆氣,就醫診斷為“心肌炎”,經治療無效。近7日又有涕嚏、太息、胸悶、心悸、多汗、倦怠少動。查體見面色淡白,舌淡苔薄白,複查心肌酶、心電圖均正常。辨證屬心氣不足,處方補益心氣:西洋參10克、黃芪10克、白芍10克、麥冬10克、陳皮10克、五味子6克、生龍骨10克、生牡蠣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同時囑患兒多休息,避免劇烈活動。服用三劑後症狀減輕,再用六劑症狀消失。

  3、痰阻氣機

  多見於進食量大、喜食肉類及甜食、素體肥胖的兒童。小兒脾常不足,如飲食不節、飲食偏嗜易使脾失健運,痰濁內生,“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痰阻氣機,故太息時作,胸悶氣短,或伴咳嗽咳痰等症狀。治宜健脾化痰、行氣降逆,常用方如半夏厚朴湯加減。若痰多加浙貝母、瓜蔞、冬瓜仁;胸悶加薤白、桑皮;便祕加大黃、萊菔子、枳殼;有熱加黃芩、黃連。如一7歲女孩,長嘆氣一個月,伴咳嗽咯痰半月。患兒愛吃肉類、食量大、偏肥胖,大便祕結。一個月前出現善太息,未重視及就診。半月前因受涼出現咳嗽咯痰、痰黃粘稠,查體面舌脣紅、舌苔黃厚。辨證屬痰熱阻肺、氣機不暢,處方化痰清熱、理氣降逆:陳皮10克、半夏6克、茯苓6克、黃芩10克、厚朴10克、黃連6克、瓜蔞20克、浙貝母10克、炒萊菔子10克、炒枳殼6克、桑皮10克。並囑患兒節食,清淡飲食,節制食量、肉類,適量增加運動。服三劑後嘆氣咳嗽減輕,大便變軟通暢,再用5劑症狀消失。

  總之,長嘆氣兒童的家長和某些對長嘆氣認識不足的醫生,都要對這一表現有更全面的認識,做相關檢查排除心肌炎以後,可以進行中醫辨證和中藥治療,避免不必要的藥物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