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孩子經常“長出氣”“大喘氣”,來就醫的家長不少,有的還去了多家醫院,在這家醫院的檢查有異常的地方,而在別的醫院做了同樣的檢查,結果又是正常的,且不講花了多少錢,問題是孩子症狀不消失,還是反覆發作,嚴重者還被就醫的醫院說成是“病毒性心肌炎”。搞得家長不知如何是好,那麼,“長出氣”“大喘氣”就一定是心肌炎嗎?答案是否定的,這在臨床上被稱為心臟神經症,是學齡兒童的一種常見症狀,醫學上也有人稱為嘆氣綜合症,是“神經官能症”的一種特殊情況,其典型症狀有胸悶、憋氣、氣短,也就是家長描述的“長出氣”“大喘氣”。心臟神經症的“長出氣”“大喘氣”原因是由於兒童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承受不了來自外界過大的壓力,易產生精神緊張、情緒不穩,好強的個性和內向的性格也是發生這些症狀的因素。由於此種症狀和心肌炎的初期症狀有相似的地方,極易產生誤診,要準確地確診心臟神經症而非心肌炎,必須還要進一步做一些必要的檢查。
兒童心臟神經症的特點:
1、學齡兒童多,女性多於男性,特別是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女或性格內向、孤僻的兒童,發作前常有感冒、咳嗽及咽部不適史,或家庭或環境發生變化,如父母離婚、吵架,學習過於緊張、恐懼考試等;
2、常有交感神經興奮症狀,如心悸、心前區疼痛、胸悶、氣短,“長出氣”、“大喘氣”即醫學上的“嘆息樣呼氣”,“嘆息樣呼氣”與體力活動沒有密切關係,而與周圍環境、精神緊張、暗示、情緒不穩等有密切關係;
3、“長出氣”“大喘氣”的孩子常常伴有植物神經紊亂症狀和其它神經官能症狀,如多汗、手足發冷、尿頻、失眠多夢、食慾不振等;
4、臨床檢查可有心動過速、心尖搏動強、心音有力,而心血管病方面的實驗室檢查無器質性心臟病及其它疾病的證據。
當你的孩子出現“長出氣”“大喘氣”時,要仔細觀察孩子的精神、身體狀況,如面色、口脣顏色、發作時間、發作時的環境。如果孩子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玩遊戲、看電視、和朋友玩耍時,“長出氣”“大喘氣”消失或次數明顯減少,而無所事事或做自己不情願的事情時,“長出氣”“大喘氣”頻頻發作,在家長的提示下發作更加頻繁,而且發生前後精神、身體狀況無大的變化,這種孩子心臟神經症的可能性就大。
我這樣講,一定還有一些家長擔心,萬一由於疏忽,孩子真的得了病毒性心肌炎,而沒有及時治療怎麼辦?在這裡我也把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的臨床表現,簡單地介紹給各位家長,希望家長進一步區分“心臟神經症”和“病毒性心肌炎”的不同本質。
病毒性心肌炎多數在出現心臟症狀前2~3周以內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病毒感染史,病情輕重不一。輕型以乏力為主,其次有多汗、蒼白、心悸、氣短、胸悶、頭暈、精神及食慾不振等。中型除具有前述症狀外,乏力突出,年長兒常訴心前區痛,可有口周發紺、手足涼、出冷汗。重型起病急,1~2d內出現心功能不全或突發心源性休克,表現為極度乏力、煩躁、面板溼冷,呼吸困難,病情發展迅速,如搶救不及時,有生命危險,本型臨床少見。的確病毒性心肌炎的心悸、氣短、胸悶,會使得孩子“長出氣”“大喘氣”,但二者的本質根本不同。首先觀察“長出氣”“大喘氣”的現象,是一直持續著,還是前面講到的有選擇的,其次,要仔細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是一直萎靡不振呢?還是暫時性的。還要看看孩子的身體情況,如乏力、面色蒼白、氣短等是偶發的還是持續的。弄清了這些,如果確實有病毒性心肌炎的嫌疑,儘可能早地帶孩子去醫院,以免加重心肌炎的病情。
另外,提醒家長注意,有些孩子患上呼吸道感染後,化驗血心肌酶譜升高,特別是肌酸磷酸激酶心肌同功酶(CK-MB)或肌鈣蛋白I或T升高,心電圖存在非特異性表現,不完全符合心肌炎的診斷標準,可以作為疑似心肌炎對待,國外把這種心肌炎稱為臨界性心肌炎,疑似心肌炎的處理較病毒性心肌炎要簡單。由於病毒感染的普遍存在,家長更要細心地呵護孩子,儘量預防病毒感染。
我們建議家長要為孩子創造輕鬆、愉快的環境,當孩子出現“長出氣”“大喘氣”的症狀時,醫生經過檢查排除病毒性心肌炎後,不要在孩子的面前,向朋友、同事、鄰居誇大孩子的“長出氣”“大喘氣”症狀,儘可能採取“視而不見”的態度,或採取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讓孩子對自己的“長出氣”“大喘氣”不以為然。千萬不要說“你怎麼又這樣了”“你怎麼老這樣”、“別這樣”、“你如果這樣,我就……”之類的話,我們知道,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你越是說這樣的話,孩子就越會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件事情上,反而會加重“長出氣”“大喘氣”的發生。
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作父母的有義務為孩子提供健康成長的環境,如果因為父母的疏忽和無知,讓“長出氣”“大喘氣”這樣的症狀,給孩子造成額外的精神負擔,就不應該了。呼籲父母關注兒童身體發育的同時,也要重視兒童精神與情操的培養,生活中應避免給孩子施加過大的壓力,使孩子從小養成樂觀、開朗的性格,保持愉快的精神狀態,預防和減少兒童心臟神經症的發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