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疼痛科 副主任醫師 趙治濤

  腰背部手術後,患者腰背部的疼痛未見明顯緩解、加重或復發的病例並非少見。近年來,對腰背部術後疼痛綜合症的報道逐漸增多。腰背部術後疼痛綜合症的定義在廣義上指在椎板切除或腰椎間盤摘除術後,患者仍有腰部、臀部或下肢頑固性疼痛或其他不適症狀。狹義上僅指多次手術後,臨床症狀沒有任何改善。由於手術後自身免疫性炎症反應,瘢痕形成等原因,FBSS的發生率較高,約10-40%,治療較難湊效,病人的身心痛苦較大,並容易導致醫療糾紛。

  原因

  FBSS的發生有諸多原因,但多與手術有關,包括手術指症的掌握、病例選擇、手術方法,操作技術,且有精神因素,具體可以分為術前、術中、術後三方面。

  術前因素:

  (1)診斷失誤:僅滿足腰椎間盤突出症或腰椎管狹窄症單一診斷,而遺漏其他診斷,相應處理不當,造成FBSS;

  (2)定位失誤:椎間盤在哪一節段突出和哪一根或多根腰神經根受壓診斷錯誤。

  術中因素:

  (1)術中定位失誤;

  (2)手術缺乏徹底:髓核摘除不徹底,引發再突出;忽略了位於後縱韌帶前後的脫出及遊離型椎間盤突出;側隱窩的探查減壓不徹底,對於黃韌帶在其兩側椎弓根處構成纖維性管道的側壁部分及關節突內聚造成的狹窄未徹底切除;忽視了硬脊膜的纖維束帶;椎體後緣骨贅沒用彎鑿鑿除;椎管狹窄減壓範圍不足。

  術後因素:

  (1)手術範圍過大造成術後腰椎不穩、滑脫:根據文獻報道廣泛椎板切除腰椎不穩、滑脫髮生率為34%,尤其對於關節突的去除範圍,一般限制在關節突的1/2~1/3;

  (2)其他節段的再突出,這主要是相鄰節段退變引起;

  (3)硬膜外腔形成瘢痕,即硬膜外纖維化,瘢痕形成,據有關文獻報道在FBSS中佔5%~24%;

  (4)椎板再生等致椎管狹窄;

  (5)感染因素致粘連加重:由於手術擴大損傷纖維軟骨板致使椎間出血引起椎間隙感染增加。

  發病機制

  ⑴自身免疫反應

  研究證實隨著椎間盤老化和退變,髓核中基質溶解酶增加,此酶能使蛋白多糖及連結蛋白裂解為高度異質性分子,具有抗原性。新近研究還發現,間盤組織的I、II型膠原及軟骨板基質亦具有自身抗原性。椎間盤突出或手術後,這些自身免疫抗原物質漏逸出來,暴露於免疫系統產生免疫反應,介導神經根炎,引起病人腰痛和腿痛。

  ⑵組織的炎症反應

  大量研究發現,髓核、磷脂酶A2(PLA2)、IgG、IgM、蛋白多糖離子、ATP等間盤致炎物質都可隨著椎間盤突出、手術而漏到間盤外,刺激竇椎神經末梢引起疼痛。在化學物質引起傷害感受器發生衝動產生疼痛時,神經元本身又可合成和釋放神經肽,如P物質,血管活性腸肽(VIP)等,形成正反饋迴路,加劇炎性反應,使症狀進一步加重。

  ⑶腰椎退行性變

  術後腰椎不穩、滑脫,引起生物力學功能紊亂,加重腰椎的退行性變,如小關節突、椎間關節退變,黃韌帶增生肥厚造成再次狹窄,產生新的壓迫症狀。

  ⑷椎管外軟組織損傷及炎症

  由於腰椎手術過程對軟組織損傷及無菌性炎症而引起的FBSS。

  ⑸神經根粘連

  在原有免疫炎性反應的基礎上,加上手術創傷和出血機化,瘢痕形成,使經根被粘連,卡壓,出現受累神經分佈區域的疼痛、麻木。

  (6)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

  椎管內的炎性反應及免疫反應異常,可使竇椎神經受激惹,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病人可感覺腰臀腿部酸脹麻木、畏寒怕冷。

  ⑺非骨性側隱窩狹窄

  非骨性側隱窩狹窄,由於前方的間盤突出或膨出及後方的黃韌帶肥厚所造成的椎管狹窄。

  臨床表現

  (1)腰背痛主要在下腰部或腰骶部,大多在手術部位或手術鄰近部位。疼痛性質多為慢性鈍痛,也可以是急性劇痛,部分患者有痛覺過敏及觸誘發痛。疼痛一般在夜間較重,受涼受潮、勞累均可加重疼痛以致患者不能站立行走。

  (2)下肢痛疼痛多呈放射性,由臀部、大腿後外側、小腿外側放射至足背或足底;高位椎間隙病變患者表現為大腿前側疼痛,有的甚至表現為下腹部疼痛。

  (3)間歇性跛行FBSS患者引起椎管狹窄的因素較多,所以間歇性跛行並不少見,表現為行走距離增多時引起腰背痛或不適,同時患肢出現疼痛麻木或原有疼痛麻木症狀加重,蹲位或臥位片刻症狀逐漸緩解。

  (4)神經功能損害:腰臀部肌肉及下肢受累神經支配的肌肉發生萎縮,肌力減退,可有足下垂的表現;腰臀部及腿可出現感覺過敏、減退或消失,而以感覺減退多見。若患者馬尾神經受壓或有損傷炎症,可引起括約肌及性功能障礙,表現為大便祕結、尿頻、尿急、排尿困難等症狀,男性患者可發生陽痿等性功能障礙。

  (5)患者常有膝腱反射或(和)跟腱反射減弱或受累。

  (6)腰臀部棘間、棘旁、臀外皮神經投影處等可有壓痛,大多向大腿放射。

  (7)可有直腿抬高試驗、直腿抬高加強試驗及股神經牽拉試驗陽性。

  (8)磁共振增強檢查是目前最好的檢查評估FBSS的手段,表現為髓核突出或脫出,脫出髓核殘存,硬膜外疤痕粘連,疤痕組織壓迫硬膜囊,椎管內囊腫,硬膜破損;CT作為評估椎間孔狹窄和其他骨性異常來說較好的手段,表現為小關節突增生合併側隱窩狹窄,椎間盤突出或脫出,側隱窩狹窄;其中CT的脊髓造影被認為是檢查蛛網膜炎和硬膜外纖維環的最好方法,表現為硬膜囊變形變細或完全梗阻,神經根袖消失,手術間隙造影劑仍有充盈缺損。

  診斷

  對於腰腿痛患者,應該重視對本病的正確診斷的重要性,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尤其是主訴多症狀重及定位診斷不明確者,應仔細瞭解病史和詳細檢查,輔助檢查如CT、MRI是有效的診斷方法。

診斷標準:

(1)有腰椎椎板切除手術史;

(2)距手術時間≥1年;

(3)腰、臀、腿部持續疼痛或疼痛每年發作≥4次,疼痛影響正常生活及工作;

(4)CT(或增強)、MRI提示覆發性椎間盤突出或硬膜外組織增生。

  治療

  對該症的治療相當困難,患者常失去信心,造成心理障礙,並引起全身性功能紊亂。治療中需要醫生和患者樹立信心,治療要有耐心,針對產生FBSS的不同原因(椎間盤源性、神經源性、椎管外軟組織源性等)和發病機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或不同方法組合以達到抑制或消除炎症,改善區域性組織的微迴圈,清除壞死組織,加速組織修復的治療目的。

  1、消炎鎮痛療法

  FBSS以炎性反應為主要原因者,可以全身應用非甾體消炎鎮痛藥,側隱窩注射O3及消炎鎮痛液,以抑制自身免疫反應,減輕神經根的炎症反應,消炎鎮痛,症狀體症亦隨之緩解。

  2、神經根粘連鬆解術

  在注射消炎鎮痛液或O3後,椎間孔內口或外口或內、外口聯合針刀鬆解,繼行神經根鬆解手法:小針刀經椎間孔內口或外口緊貼骨面達神經根粘連處,將粘連或卡壓神經根的瘢痕組織及卡壓帶鬆解或切斷,使神經根鬆解、遊離,屈髖屈膝後的伸膝手法可向下牽拉神經根增強鬆解效果。神經根周圍注射的消炎鎮痛液和O3既可對粘連神經根起到液、氣體剝離作用,又可防止鬆解後的再粘連。術後靜脈點滴甘露醇250ml,加地塞米松5~10mgqd×3d,可預防神經根受刺激後的反應性水腫發生。

  3、交感神經抑制療法

  FBSS有典型交感神經興奮症狀(如感覺腰臀腿部酸脹麻木、畏寒怕冷)者,可行深部熱療―盤內射頻、交感神經阻滯。採用交感神經阻滯或射頻消融,可抑制交感神經的過度興奮,解除病人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而引起的下肢發涼等症狀。

  4、腰椎間盤突出的治療

對於由椎間盤突出而產生症狀者(經CT或MR可證實),需對突出間盤進行處理。治療時要認清FBSS的病機病理,採取針對性治療,無論是復發或新發的間盤突出,都要根據突出的位置、形態、大小、盤內壓力、纖維環的完整性,伴隨症狀等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或不同方法的組合。

  5、抗感染治療

  全身應用有效抗菌素,椎管內注射O3,每5天1次,3次使症狀明顯減輕。因手術後間盤感染引起嚴重腰痛,以往單純應用抗生素很難達到病區,故治療效果不佳。加用椎管內注射O3,可在感染間隙發揮很強的消炎抗感染作用,故效果較好。

  6、無創治療

  無創治療可做為微創治療的輔助治療,加強微創治療的效果;在微創治療後的康復期可應用無創治療促進康復,在微創治療的療程中或療程後可應用無創療法治療椎管外較彌散的軟組織病變和椎管內的炎性病變。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