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血管專科 主任醫師 胡世雲

  中藥的發展史

  中華大地,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孕育了璀璨的華夏文明,而中醫中藥更是其中最為耀眼奪目的明星。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和疾病作鬥爭,通過不斷的實踐、積累、總結而得到寶貴的經驗,據記載,古代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神農時代”大約相當於新石器時代。那時候,人們已經有了原始農業,對各種農作物和天然之物的效能逐步有所瞭解,對它們的藥用效能也開始有所認識。所謂“嘗”,指的就是當時的用藥都是通過人體自身的試驗來了解其治療作用的。

  由於中藥的來源以植物性藥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來相沿把藥學稱為“本草”。本草典籍和文獻十分豐富,記錄著我國人民發明和發展醫藥學的智慧創造和卓越貢獻,並較完整地儲存和流傳下來,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及至近代,隨著西方醫藥學在我國的傳播,本草學遂逐漸改稱為“中藥學”。

  歷代本草(中藥)的著作有:

  漢代(公元1世紀):《神農本草經》 作者:不詳;

  樑代(公元456~536年):《本草經集註》 作者:陶弘景;

  南朝(公元420~479年):《炮炙論》 作者:雷斆;

  唐代:《新修本草》 作者:李勣、蘇敬;

  宋代:《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作者:唐慎微;

  明代:《本草綱目》 作者:李時珍;

  清代:《本草綱目拾遺》 作者:趙雪敏;

  當代(1999年):《中華本草》。 作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藥材的質量  

  中藥飲片的質量,和很多因素有關,有采收的時間、藥材的產地、炮製、運輸、儲存等等原因都離不開。採收的季節、時間和部位都要把握得十分準確,否則會直接影響中藥材的藥用效果。

  根及根莖類藥物:一般在秋、冬兩季植物地上部分將枯萎時或春初植物發芽前採收;

  皮類藥材:一般春末夏初時採收;

  莖木類藥材:一般在秋、冬採收;葉類一般在開花前或果實未成熟前採收;

  花類:不宜在花完全盛開後採收,特別是花粉類,如蒲黃、松花粉等,過期花粉自然脫落,容易影響產量;

  果實種子類:多在自然成熟時採收。

  我國各地所處的地理環境十分複雜,水土、氣候、日照、生物分佈都不完全相同,因此,藥物本身的質量,也即其治療作用有著顯著的差異。

  說起藥材的產地,就不得不說道地藥材了,所謂道地藥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的地域內所產的藥材,因生產較為集中,栽培技術、採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講究,以致較同種藥材在其他地區所產者品質佳、療效好。

  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會容易明白:陽春砂仁,廣陳皮,川黃連,淮山……,這些藥材植物,在別處也能栽培,但是效果比起原產地確實天差地遠,有一些更是不可以栽培,好像天山雪蓮、冬蟲夏草等。  

  中藥炮製是中國醫藥遺產的組成部分,數千年來,對中國人民防病治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保證了中醫臨床用藥安全有效。《神農本草經》序例寫道,“藥有毒無毒,陰乾暴幹,採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不爾合用也。”

  中國名醫張仲景也認為藥物須燒、煉、炮、炙,生熟有定,或須皮去肉,或支皮須肉,或鬚根去莖,或須花須實,依方揀採,治削,極令淨潔。

  後世有關這方面的論述更是繁多,說明中國中藥炮製學源遠流長,逐步形成了一門獨特的製藥技術。而中藥材炮製的目的主要有:純淨藥材、切制飲片、乾燥藥材、矯臭矯味、增強作用、改變藥性、引藥入經。

  中藥材的運輸與儲存都要嚴格按照要求,把握好時間、溫度與溼度,合理儲存,以免中藥材發生黴變、蟲蛀、走色、泛油、風化、自燃等情況,造成浪費與損失。

  中藥材的鑑定  

  顧名思義,鑑定就是通過一些方法來鑑別中藥材的真偽優劣,按經驗的一般有來源鑑定(鑑定中藥的來源,確定其名字)和性狀鑑定(通過眼觀、手摸、鼻聞、口試、水試、火試等),而現代引入了顯微鑑定和理化鑑定。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